<h3><br></h3><h3>这几天,我兜里藏着一串木珠,三不五时,就会拿出来盘玩一番——甚至晚上陪着入睡。这串木珠是梧桐木做成的,虽然比起花梨啊什么名贵木材的,质地明显轻了许多,且没什么香气,但在我心目中,它更神圣,更值得我珍惜。</h3><div><br></div><div>说起这串木珠,不能不提及我的老家,以及我倍加敬重的奶奶。</div><div><br></div><div>那是我六七八岁时的老家。在公路拐进我家的小路旁,有一座“土地公宫”——说是宫,其实也就是几块石板架构起来的矮方格,空间勉强可以缩进一个小孩——但我们整村人就是这么叫的。</div><div><br></div><div>土地公宫的旁边,栽种有一棵梧桐树,那时因为变音了,我们又把它唤作“劳动树”。树的墩,盘根错节,扎得很实很有力。树形很漂亮,特别是最长的那一杈,恰如其分地盖在宫前小小的石埕上,很有华盖的况味!树的叶,有成年人巴掌那么大,过年过节,农家就摘来作蒸糯米龟的垫——味道清香得很!花的骨朵有拇指般大,包裹得很严谨,盛开的花瓣,嫩滑鲜黄大大方方,花蕊赭褐色,挺拔新奇清秀。摘一朵戴在胸前,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花!</div><div><br></div> <h3>半村的孩子,对这棵“劳动树”都情有独钟。除了花花叶叶的各样玩法,还可以揪着树枝荡秋千。大胆的,爬上树坐在华盖上,美其名曰开飞机。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给土地公烧香上供,免不了放鞭炮,孩子们就捡那些没炸开的,变着各样的玩法。</h3><div><br></div><div>所有这些围绕梧桐树的乐趣,于我都有份。但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几个堂兄弟还有一样有别于他人。</div><div><br></div><div>据老人们言传,这座土地公宫因我们家的祖上而缘起——至少这棵梧桐树是我奶奶栽种的!本村的也好邻村的也好,谁家有个磕磕碰碰,或心里有疑惑迟迷的,想问卜土地公,经常请奶奶代劳——据说,所请的人人品越好,占卜越灵。而奶奶那时候是农村接生婆,方圆三五里的孩子,大多由她接引到人世。至于报酬,有钱人家随心意包个红包,没钱的把胎盘送给奶奶处理后当中药材卖就行。所以,乡里乡亲都尊重而且亲切地称呼奶奶“老朕”——奶奶姓黄,单字名,闽南话读音是dimg(入声),汉字里没有,写就用“朕”代替。</div> <h3><br></h3><div>小孩子不懂人与神明之间的问答逻辑,不懂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我们看中的是那些给土地公的供品——不外一捧花生,几粒糖果和几块饼干而已。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每样东西都让我们垂涎欲滴。</div><div><br></div><div>现在回想起来,奶奶应该是一个心理调节的高手。因为占卜,不外是欲望与现实的调和,是内心焦虑的放舍,占卜之人,求的是一种心安和满足。所以,每每占卜完毕,大部分当事人听完奶奶的说辞,都会满心欢喜,就把那些供品送给奶奶以表谢意,最后理所当然地分发给了我们这些孙辈。</div> <h3>可能是饥饿感加深了我们对奶奶,对土地公宫,以及对这棵梧桐树的记忆。但于我来说,还另有特殊,因为梧桐树见证了学生时代自己的一份努力。中学以后,我经常在梧桐树下晨读,特别是中考前的一个阶段,每天六点就得起来背英语背古文……老树就像奶奶,慈祥看着我、督促我刻苦读书——虽然我刚入读小学奶奶就去世了。</h3><div><br></div><div>奶奶享年七十有一,屈指算来,奶奶离开我们,到今年刚好四十年整。奶奶是农历八月十六去世的,而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我们村给土地公做“佛生日”的日子。奶奶的人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恩情和慈祥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她留给我的,除了对梧桐树的记忆,还有两项单独的“礼物”不得不提。</div><div><br></div><div>一是我的肚脐。曾经问过我的兄弟姐妹,他们的肚脐都没我的规整——不凸也不凹。奶奶是接生婆,来到人世,我的肚脐毋庸置疑肯定是奶奶的杰作!那一剪,留长了,肚脐就凸出来,留短了,肚脐带一缩,以后肚脐就凹进去了。我的,不凹也不凸,我坚持认为,奶奶是训导我为人不能贪但也不要受人欺。</div><div><br></div><div>二是我的名字。我名字中的“刘”其实准确说应该写“留”字才对。因为家穷儿女多怕养不活(四男二女,我是尾巴),出生不久母亲就想把我过继给别人。据说新妈来我家吃过午饭,背兜都把我背上了,但奶奶坚决不肯答应,甚至不惜与母亲翻脸,硬是把我留了下来!</div><div><br></div><div>我完全能够理解父亲母亲那个年代的所为,但我始终坚信,如果没有奶奶的死活坚持,更不用说一个很长时间的亲自抚养,用米糊掺一点海燕牌炼乳把我照顾下来,现在的我,走的就是另外一条人生路——至于是福是祸,很难说!</div> <h3>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怀念我的奶奶!奶奶去世早,四十年的折腾变迁,现在几无遗物可供我们凭吊了——唯独这棵梧桐树的躯干。</h3><div><br></div><div>说起这遗留的树干,挺让我伤感并生气的。</div><div><br></div><div>奶奶去世后,老家也慢慢发展了起来,人丁兴旺,寸土寸金,有的堂亲就把房子盖到了土地公宫旁。可能是没有足够空间来舒展枝叶和汲取养分,或者他们有着其他见不得人的霸道原由,一段时间后,无辜的梧桐树就渐渐枯萎,直至死去!</div><div><br></div><div>出外工作,也不知什么时候,等我再看到这棵梧桐树时,它仅剩一截树干,且被烧燎得黑不溜秋,惨淡躺在老家的大埕边,掩藏在一堆废弃物里。那一刻,我的胸口好像被谁撞击了一下,很疼!面对着它,我沉默了很久……</div><div><br></div><div>对于发展进程中的农村,这样的是是非非,我真无权发什么牢骚,我能做的,就是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尽可能地延伸梧桐树留存人世的时长,其实也就是延续奶奶在我们子孙后代中的记忆。</div> <p>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亲戚有机器可以车制木珠串——就是人们戴手上盘玩的那种。我灵光一现,觉得如果梧桐木的硬度行,可以尝试做一串木珠。上次回老家,我唤堂弟阿开,找最结实的地方把树干锯一块下来,让我带回了泉州。朋友很给力,前几天做好拿来,就有了我手中的这串梧桐木珠。</p><p><br></p><p>更早之前,我曾为一串木珠写过一段文字:</p><p><br></p><p>一串幽香木珠</p><p>你的前世我的今生</p><p>谁用千年因缘</p><p>把彼此的心串起</p><p>从此厮守,不弃不离</p><p><br></p><p>一扣步就一虔诚</p><p>在路的苦行僧</p><p>仿佛指间可触的你</p><p>依然遥不可及</p><p>盘,许是折磨许是诱惑</p><p><br></p><p>从寒冬盘到暖春</p><p>从醒晨盘到夜昏</p><p>把泪眼盘成金星</p><p>哪怕一张鬼脸</p><p>终将盘出一颗佛心</p><p><br></p><p>包浆是岁月的悠沉</p><p>交心是你我的确幸</p><p>且盘且行且摩挲</p><p>即便到生命终点</p><p>也是下一轮回的起程</p><p><br></p><p>冥冥之中有天意!而如今,我手中有了这串别具深意的梧桐木珠。这段文字的意思就转换成对祖上对家乡的感悟。“即便到生命终点/也是下一轮回的起程”。其实,子孙与祖上之间,代代绵延的不只是骨血,更是一种家风。</p><p><br></p><p>2017年,我发动单位的同事一起“讲家风”,每次单位开会,有时间的话就请两三个人讲一讲自己的家庭,讲一路成长的过程,特别是和大家一起分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教育,既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又以家风促部风,弘扬正能量。</p><p><br></p><p>现在,每扣一粒木珠,感觉就是对奶奶、对家乡的一次感恩、一次祭拜……所以,春节放假这几天,我想再回老家一趟,把剩下的那截梧桐木载回泉州,让朋友继续帮我多做几串,分送给其他堂兄弟,一起来缅怀敬爱的奶奶。</p><p><br></p><p>(2018.2.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