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从远古走来 (上)

蘇蘇

<h3>原创文字摄影by: 蘇蘇</h3> <p>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名叫亨利·穆奥的法国博物学家,在柬埔寨考察时,偶尔发现了吴哥古迹。这庞大宏伟的古国建筑群,被丛林树木掩盖了几个世纪,才得以重新进入世人的视线,吴哥从远古走来,让世界为之惊叹。</p><p><br></p><p> 吴哥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历时四百年的时间,于1201年完工。吴哥城建成后,历经磨难,曾先后两次遭洗劫和破坏。1177年,占婆人入侵柬埔寨时,吴哥遭受了第一次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罗军队的入侵,攻陷吴哥。当时,吴哥遭到了灭顶之灾,破坏严重,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此后,吴哥便被遗弃,逐渐被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被世界遗忘。</p><p><br></p><p> 史料记载,吴哥城曾是高棉王朝皇家中心,鼎盛时期,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大、最繁荣、最文明的王国之一。吴哥诸王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初期,统治着南起中南半岛南端,北至云南,东自越南,西到孟加拉湾的大片疆土。</p> <p>  吴哥古城遗址被发现后,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整个吴哥窟遗址占地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包括从第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时期,高棉王国 (the Khmer Empire) 各个时期首都的辉煌遗迹。</p><p><br></p><p> 考古学家将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p> <p>  笔者到达暹粒的第一件事,便是通过酒店购买了三日通票,一票可以在壮美的古城遗址里游览三天。</p><p><br></p><p> 第一个节目便是到吴哥古城 (大吴哥)的吴哥寺 (小吴哥),观看日出。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过吴哥日出的照片,五座莲蕾型宝塔在朝阳的照射下,灰黑的塔身上如同披上金色盔甲,威严壮美神圣,十分耀眼夺目。满心期待自己能有好的运气,也能如愿拍到满意的照片。日出时间在六点钟,四点半就从酒店出发了,司机说要早些到,可以占据一个好的位置拍照,并很细心周到地为我准备了一个手电筒。</p><p><br></p><p> 到达地点,天还是漆黑一片,但已经是人影攒动不息了,看日出的游客着实不少,用人山人海形容也不为过。路面很糟糕,坑凹不平,手电筒的光源有限,只能照清楚脚底下一小块儿面积,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急急地随着人流,赶往观察点。等待日出的时间过得很慢,好不容易等到东方出现鱼肚白,可就是不见太阳出现。</p><p><br></p><p> 运气真的不算好,那天的云层太厚,将太阳的光芒完全遮挡,五塔观日出的计划就这样落空泡汤,很觉遗憾。后来虽然有几天好天气,又不想起大早,实在太辛苦,好在拍了许多晚霞的美照,算作心灵的补偿。</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天空大亮后,首次印入眼帘的吴哥,实在过于震撼,不得不承认我是有点儿发呆,全然忘记了举起相机,忘记了挪步前行,只是出神的目不转睛地观看,想将它深深刻进脑海。</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吴哥,这来自古代文明的辉煌杰作,</span>在丛林覆盖中默默经受着孤独和凄凉,<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被世人遗忘,杂草掩埋了它的万丈光芒和非凡的过往。它的出现,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远古人类文明的灿烂华章。从辉煌到衰败,从战乱到和平,从被人遗忘到</span>重现,她都在那里,荣辱不惊优雅从容。它静静伫立着,与凝固的时光厮守相望。</p> <p class="ql-block">  吴哥寺是这个庞大古建筑群遗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庙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它的建筑之宏伟,它的浮雕之精细,闻名遐迩、生辉于世。自发现后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多国陆续投入大量资金,对吴哥窟进行复原维护,人类自发地共同保护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周萨神庙 (Chau Say Tevoda) 就是由中国派出的工作队修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柬埔寨人更是以此引以为傲,将吴哥窟的造型作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示在柬埔寨的国旗上。</p> <p>  吴哥窟在古建群里,不仅仅是最宏伟的一座,而且是最著名的寺院,它是苏耶跋摩二世王,在十二世纪修建时,将它作为一座巨大的陵庙而建的。去世后,他的遗体就安放其中。</p><p><br></p><p> 修建庙宇,供奉印度教三相神: "梵天" 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毗湿奴" 主管维护。也是为了提供礼拜的场所,使国王和其他王室成员确信,通过礼拜能够与众神祇沟通成为一体,从而获得永生。</p> <p>  吴哥窟有着鲜明的宗教建筑风格,在历时四百年的吴哥大规模建设时期,不同的时期,建筑艺术风格有所改变。建筑雕刻反映了多种宗教内容,从印度教敬奉的湿婆、毗湿奴诸神,到大乘佛教敬奉的观世音菩萨,都一一雕刻在壁画里。</p> <p>  精致的竖葫芦雕刻造型窗棂,因为单个造型像是一颗颗串起来的莲子,又称为莲子窗,正好与佛塔的莲蕾造型对应。建造者巧妙地运用视觉差异与外明内暗的特点,使得里面的人观察外面非常清楚,外面却难以看见屋内的状况。</p> <p>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寺庙的墙壁门框与佛塔上,都有精美石刻浮雕装饰,蔚为壮观。佛塔全部采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有些石块重达数吨,牢固结实,如果不是人为与地震损坏,一直会在漫长的岁月里,保持完好。</p><p><br></p><p> 佛塔上刻有各种形态的雕像,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吴哥寺中的五座莲花蓓蕾佛塔,雕饰美观,高耸入云,是高棉民族最引以为骄傲自豪的精湛建筑。</p> <p>  围着寺院一圈的回廊,都修有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为了很好的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免受日晒雨淋。</p><p><br></p><p> 画廊的石壁上,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八幅浮雕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了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人文典故。</p><p><br></p><p>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这两部史诗,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p> <p>  在吴哥窟附近的寺庙,建筑造型都是十分精美的,这是巴方寺 (Baphoun)的外观摄影。</p> <p>  这是利泊王坛 (LeperKing)。</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女王宫 (Banteay Srei) 建造所用石材带着褚红颜色,十分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夺目。庙宇里无处不在的精美浮雕,以其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高超工艺而著称于世,是吴哥古迹群中风格最独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之一。 </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女王宫规模不大,愈显精致,护城河的清波,泛着微光,使女王宫的环境柔美祥和。河水承载着往日今朝的岁月,缓缓地不息地流淌着……</span></p> <p>  人们普遍称赞女王宫为 “吴哥古迹艺术王冠上的一颗明珠” ,此等赞誉非常贴切中肯。女王宫原名叫湿婆宫,建于吴哥王朝耶跋摩五世元年,即公元968年。庙宇坐西朝东,长200米,宽约100米,中心为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对称的配殿。</p><p><br></p><p> 褚红色的塔祠建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中间一座最高,约10米。正中的神祠供湿婆神,南面神祠供梵天神,北面神祠供毗湿奴神。</p> <p>  每座供奉圣神的塔祠,在东、南、北向各有一门,门高仅1.2米,礼拜者须心怀虔诚,弯腰屈膝方能入内。</p><p><br></p><p> 每道门前均有守护神石雕一对,看上去兽面人身,两侧壁上刻有手持长矛的武士与仙女起舞的浮雕。塔祠外围有三道围塔,内外围墙之间,有拱门,镂花石柱和石碑等。</p> <p>  整个塔祠群巍峨秀美,建筑奇巧别致,雕刻细腻流畅。塔祠上的浮雕为各种神鬼罗刹,塔基及其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人物浮雕,记载的是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p> <p>  巴孔寺 (Bakong) 是吴哥早期寺庙中最杰出的代表,是陀罗跋摩一世时期的杰作,庙宇专门供奉湿婆神 (Shiva)。</p><p><br></p><p> 建筑形式是中间佛塔最高,象征着须弥山,五层台阶金字塔型,四周围绕稍低的八座佛塔。这种建筑模式被很多后期的吴哥寺庙仿效,包括吴哥窟在内。</p> <p>  巴孔寺的建筑石料与女王宫所用石料雷同,色泽艳丽华美,但因年代久远,风化厉害,壁上的浮雕都已经看不太清,只剩下模糊轮廓了。</p> <p>  行走在吴哥古建群遗迹里,座座塔庙美不胜收。用指尖触摸着冰冷斑驳的石墙,仿佛感觉指缝里流淌的时光,在絮说着远古沧桑。回廊重叠,莲子窗精美,佛塔大气宏张,这一切无不展示无穷的宗教魅力和人类高度文明的辉煌,彰显那远古诗画般的篇章。</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巴戎寺 (Payon) 是大吴哥群建中的又一有特点的寺庙,它高大的佛塔四面,都有巨大的佛面雕像,称为四面佛,寺内共有四十九座四面佛塔,举世闻名的 “高棉的微笑” 佛面就在寺内。</span></p> <p>  巴戎寺 (Bayon) 庙里佛塔众多,每座塔上都有佛面雕像,寺里总共有216张佛面俯视着游客,游客进到寺里,即进入到神佛的视野😊😊。</p><p><br></p><p> 寺庙建于阉耶摩七世时期,约公元1200年左右。有些历史学家认为那些似笑非笑高深莫测的佛面,酷似阉耶摩七世国王本人。巴戎寺里有一面1200米长的浅浮雕,上面刻画了多达11000个人物,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柬埔寨的生活场景,包括斗鸡和象战与武术等场面。</p> <p>  寺庙的建筑石材与吴哥寺类似,颜色呈灰黑色,远远望去,巴戎寺好似一堆一堆岩石,然而一进入寺庙,你就会发现这是一处极为低调但最有特点的一座寺庙。</p><p><br></p><p> 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便是著名的 "高棉的微笑",看上去很慈祥的,将佛惠投向人世间,拯救众生灵; 高棉的微笑是讥讽的,将不屑投向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不诚之人,以示劝慰; 高棉的微笑是威而不怒的,将警示掷向心存不良霄小,以示震慑。</span></p> <p>  遗迹附近村里的孩童,天真烂漫,将微笑送给每一位路过的游客。</p> <p>  崩密列 (Beng Mealea) 是一座小吴哥窟建筑形式的寺庙,名字的意思是 “荷花池”,能想象出当年必定是有大片的荷花种植在池中。崩密列虽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但寺庙的一些雕塑反映了佛教的主题。</p><p><br></p><p> 建造这座寺庙所使用的材料是沙岩,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严重,复原工程巨大,恐怕难以实施。</p> <p>  这些树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树的种子如果是落在寺庙佛塔上,树根会锲而不舍地往石缝里扎进,树根长得粗大后,逐步反客为主,将佛塔崩得四分五裂。有的紧紧缠绕寺庙的建筑,倒是防止了寺庙的倒塌。</p><p><br></p><p> 这种树以前还真没见过,当地人叫它木棉树 (cotton tree) , 根系非常强大。</p> <p>  崩密烈的大部分建筑已倒塌成废墟,但其规模之宏伟壮观,还是可见一斑的,如果能够修复,将是又一座叹为观止的宏伟建筑群。</p> <p>  寺庙建筑群区域里,随处可见蛇的塑像,特别是中央大道的两旁,九头蛇形栏杆非常壮观。柬埔寨的传说中,九头蛇会带来风调雨顺,所以,在寺庙的周围修建九头蛇的塑像,分享寺庙的香火。</p> <p>  斑蒂色玛寺 (Banteay Samre)是座优雅的寺庙,保留还算完好,建于十二世纪中期到十三世纪初期。 </p><p><br></p><p> 这座寺庙地处稍微偏远,一般游客不多。我到那里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确实很清净。</p> <p>  在这样一座宏伟的古庙里,面对精美的雕塑,静下心来,侧耳聆听来自天空的梵音,感受佛界的安宁。四周的佛塔圣明,神界人间的界线已经融合一起,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领地还是在人间地面。</p> <p class="ql-block">  晚霞的加入,给神圣的古庙遗迹披上了盛装,柔和美艳,带来一片圣洁绚烂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 史料部分参考网络资料编写)</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6lekrxk" target="_blank">吴哥,不再被遗忘 (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6nzuwas" target="_blank">吴哥,坚韧的守望 (下)</a></p> <h3><b>作者简介:</b> 作者蘇蘇(微名/笔名)为高级资深商务管理人士,出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五洲六十国度有余。退休后重拾笔耕摄影爱好,将各地见闻经历以图片游记散文诗歌形式呈现,与读者分享各地见闻与精彩故事。作品图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刊发公众平台,请尊重作者创作,维护版权有责,谢绝文字图片复制粘贴,谢谢支持发扬原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