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天是大年初一,借这个喜气洋洋的日子,我给大家介绍一首几乎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的管弦音乐作品《春节序曲》</h1><h1> 说到《春节序曲》那我们就必须要认识一下《春节组曲》。这部作品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序曲》(大秧歌)《情歌》《盘歌》《灯会》这套作品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李焕之先生通过乐曲向大家展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人们对这首气氛欢快、情绪激昂曲目的喜爱程度绝对是中国交响作品历史上空前的。1989年,《春节序曲》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1993年6月,《春节组曲》等作品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足见其魅力所在。</h1> <h3>作曲家李焕之</h3> <h1> 而我们后来每年都能在</h1><h1>"春晚"<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这部组曲的第一乐章。它的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A-B-A1。可能有的学员看到这么专业的名词会觉得太深奥难懂。那么我告诉你接下来你不用在这些名词上纠结,那些都让那些音乐专业学生去学习吧,他们最起码要经过四五年的时间学习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以及曲式之后才能熟练掌握。</span></h1> <h1> 在A段之前有一个引子,由全乐队以强烈的节奏、力度概括全曲的情绪特征。就像大秧歌里的开场锣鼓,将听众带进欢快热烈,场面宏大的秧歌盛会中。</h1><h1> A段,包含两个主题。据说它们是作曲家由两个曲调相近的唢呐曲结合而成的,展现的是大场秧歌场景。第一主题,以热烈的快板来展示明快粗旷的陕北秧歌。采用不同乐器,不同力度的演奏,以"问答"的方式呈现了陕北地区的舞曲。问句主奏乐器是长笛与双簧管,答句也加入了各个乐器组的高音乐器作为主奏,由中低音乐器作为伴奏。曲调明快,活泼流畅,与引子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仿佛领舞的伞头与秧歌队一唱一和踏着锣鼓点洋洋洒洒,豪放起舞。第二主题,利用第一主题材料经过节奏的变化延伸,以及加花变奏形成新的旋律,继续以木管组和弦乐组的互答形式,让我们仿佛又来到了另一个场景,眼前是舞者一进一退,闪转腾挪间逗挑灵活,舞姿潇洒,扬抑自如。经过短暂过渡,乐曲又开始了铿锵热烈的气氛,这是热情豪放,色彩斑斓,载歌载舞的大秧歌场面。这里是由小号和打击乐将乐曲推向了第一个高潮。</h1> <h1> B段为4/4拍,抒情的中板,曲调抒情优美,亲切动人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为我们展现了祥和,温馨,幸福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是小场秧歌舞蹈。这段采用了典型的陕北秧歌调作为主题。在全段共出现了三次。主题第一次出现由悠扬明丽的双簧管演奏,以弦乐组拨弦伴奏。描摹出了一个健康淳朴,容颜俏丽,粉面含羞的灵动少女的形象。主题第二次出现,由大提琴演奏。大提琴的音色浑厚丰满,擅长表达深沉的情感。在这里为我们刻画出的是几个身手矫健,舞姿粗旷的陕北汉子的形象。 主题的第三次出现,旋律转到A调,由小提琴演奏。表现了一队穿着粉袄绿裤的婆姨,腰缠彩带,手拿花扇,载歌载舞的画面,接着乐队逐渐进入全奏。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再现部。</h1> <h1> A1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再现。以小号主奏的乐队全奏采用变化和重复的手法组织材料,并突出加入了民族打击乐,更加突出了旋律的火热,节奏的跳荡,充分渲染了沸扬欢腾,喜气洋洋,锣鼓喧天,唢呐齐名的大场秧歌又掀起了一次新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表现的酣畅淋漓,乐曲在沸腾的情绪中结束。</h1> <h3>最后,祝愿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