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梅花|东门古井

梅城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简梅</h3> <h3>家乡有多口古井。城门边不知历经多少年月,迄今仍涌出滢滢泉水,那口给予乡人汲养的四方井,印象最清晰。它默默地与城墙上那些斑驳的青石,簇簇绿色生机的爬藤类植物,缔结着时空对话。</h3> <h3>家乡长乐梅花自古为闽江口海防要津,三面临海,属渔业重镇。自明洪武十年(137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造立城池,之后又历四次重修;最后一次即1762年,距今也已二百多年。唐、宋、元时,梅花改称“芳桂香新开里”,明、清时为“二十四都梅花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古城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风韵。城辟有三门,东门至海,南门面山,西则水门。而今保存尚好的乃东门。</h3> <h3>有水源之处,必成集市。</h3><div><br></div><div>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城内与城下,早已是人间烟火繁茂。城门边的这口古井不知孕育了多少风华正茂的梅城人,光影记录下一幕幕平凡、温馨的画景:穿过横街,往古城门方向走,迂徐的窄巷,记忆中,有豆腐店、花布店、花生浆店、缝补店、私人图书店……约二三百米,斜坡即尽,路尽头转弯处,有一家古老的理发店,里面有两位手艺精到的老师傅,每天在巷口迎客聊闲;店中方镜若干,躺椅皆为原木制,师傅们拿捏细剪,或手持剃刀。渔民们最喜此店,远洋归来,卸掉一身的风浪与疲倦。时光流逝,此店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不知何年,也已关闭。</div> <h3>迎面即饱经沧桑的城门,古井依傍于城门左下角。它如一位哲人,默默承受着春华秋实,它描绘了吴航十二景“梅城弄笛”的声声悠远,它聆听着夜夜潮声,风撼萧岸;它曾经历了围城垒砌的喜悦与辛酸吧?它是否见证了风雨压城城欲摧的倭患与曲折的抵御……有多少梅城人家对着它倾吐苦欣,有多少故事在风中,飞扬与湮没……<br></h3> <h3><font color="#010101">入城门右侧,曾是镇里唯一一所中心小学,孩子们背着书包,或从城内,或沿城下蜿蜒巷道,鱼贯入校,琅琅书声冲破时光的寂静,孩子们对城墙与古井都熟如亲人,巷的剪影与井水倒影将他们从牙牙稚童,晃着晃着,就成方正的成人了。</font></h3> <h3>如今这口方井,仍汩汩流淌着清流。<br></h3><div><br></div><div>每回回乡,远远望见青石磨砺的井,静静披着岁月的光华,我的眼角常不禁湿润,近前手抚着温暖、坚韧的井沿,探头往清泉中照影,此时,人随波动,井壁的青苔柔和地映照归人,千种思绪哗哗地,随着手提桶落漾起无限回甘;或手掬清水,啜上一口;或将赤脚赤诚地踏踩于青石,任水流缓缓浸漫脚丫,抚摩着纯洁的清洌。</div> <h3>如今,城门边的小学也空了,城更空了,而井水却依然冰清洁盈。</h3> <h3>注:此文刊于2017年9月17日《福建日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简介:</p><p> 简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文化报》《诗刊》《福建文学》《福建日报》《今晚报》等报刊。曾获第27、28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福州市政府第二、三、四届“茉莉花文艺奖”;福建日报第九届“优秀新人奖”等。作品《挺笔荷枪&nbsp; 清风傲骨》入选《人民日报2014年散文精品》,《风华绝唱冷红生》入选《人民日报2016年散文精品》,《高文雄笔论天演》入选《人民日报2017年散文精品》,《梅城踏春》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乡间染印坊》入选花城出版社《2019中国散文年选》。《随心点染》散文集,获2018年“读吧!福建”首届福建文学好书榜推荐图书。为鲁迅文学院福建中青年作家班成员。</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梅城荟 出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