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昆明地方美食——官渡粑粑和饵块 董昕

董昕

<h3> 我们昆明可谓是美食遍地是,其中就有过桥米线,野生菌,汽锅鸡等。今天我去品尝了昆明两道有名的美食——官渡粑粑和饵块。</h3> <h1>云南官渡粑粑</h1><h3> 云南的官渡粑粑出于官渡古镇,是具有云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有趣的是这家卖"粑粑"的小店挂着一块告示,上书:排队一元一个,插队三元一个,生意十分火爆,买粑粑要排队至少半小时才能到手,刚出炉的粑粑非常烫手,顾客得用店家提供的"筲笈"来盛粑粑,等凉后再装袋拿走。不过今年随着官渡古镇的旅游开发热和房租水电等费用的上涨,一元一个的官渡粑粑再也不复存在。</h3><h1><br></h1> <h3> 陶振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说爱昆明地处高原,气候像瑞士的日内瓦,夏不热,冬不冷;也不说爱一汪滇池水,养育昆明一城人。我只说我生活的一个地方--官渡,我爱上昆明就从这里开始,因为只是一个粑粑,你就可以看见官渡人的淳朴和善良。"<h3> "只要是稍微了解昆明的人,都会知道这里有一个官渡古镇,都知道这里有很出名的官渡粑粑。但是如果没有了解官渡,了解这里的民风民俗,那么这个饼对于你来讲,只是一个面团而已,也许有人还不一定喜欢吃。对于我而言,这个粑粑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我觉得它像极了这里的人,简单、淳朴、有韧性。"陶振说。</h3><h3> 在官渡热闹的街道上,似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那个饼,像古镇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最惬意的就是那些围在花灯前的人们,嘴里嚼着粑粑,眼里看着花灯。陶振说,这就是官渡最惬意的生活,吃饼看戏,坐坐马车,逛逛庙会,闲话家常,为了这种生活,他愿意一辈子都留在这里。</h3><h3><br></h3></h3> <h1>饵块</h1><h3> 饵块为云南特有,是腾冲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昆明地区常见的传统食品之一。饵块系用优质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制作方法烧、煮、炒、卤、蒸、炸均可,风味各异,久食不厌。云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米饭饼子烧饵块。</h3><h3><br></h3> <h3>做法<h3> 制作饵块的原料就是大米,只是需选取品质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在旧时,舂饵块可是一景,春节前,先将泡过的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时取出,就可以放进碓窝里舂了。待熟米舂打成面状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后做成砖状,这就是饵块了。也有用木模压制成饼状的,木模上有喜字、寿字、福字、鱼、喜鹊、燕子等之类的图案,压制出的饵块饼也就有各种花样了。</h3><h3><br></h3></h3> <h3>来历<h3>关于饵块的来由,坊间有多种说法,其中包括源于贵州说、广西说、云南说等。</h3><h3>旧时昆明习俗,老百姓总爱在家门口支起个炉子,把粑粑放在铁筛子上烤,一边烤一边吃,真是别有风味。说起这个习俗的由来,又有一段故事。</h3><h3>一天清晨,粗糠宝挑着一担山货到昆明去卖。刚刚走进大东门,就看见城门口站着不少老百姓,一个个怒气 冲天,叫骂之声不绝于耳。有的娃娃躺在妈妈的怀里张着小嘴哇哇直哭,粗糠宝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昨天晚上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他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门张贴布告,从今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生火做饭。此项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h3><h3>粗糠宝向乡亲们招招手,如此这般地嘱咐了一通,大伙儿顿时乐得眉开眼笑。回去以后,大伙儿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h3><h3>知府老爷知道了,急忙出来查看。他揪住一个老倌吹胡子瞪眼睛。粗糠宝走上前去,冲着知府扮了个鬼脸,"知府大人,布告上禁止在家里生火煮饭,可没有禁止在家门口烤粑粑吃呀!"知府懊恼不已,事先怎么就没想到粗糠宝会来这一手呢!</h3><h3>撒梅人把粑粑叫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昆明人至今爱吃烧饵块,你去街上的烧烤摊和早餐铺看看就知道了。</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