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年

洞口县山门镇儿童之家

<h3> 冬雪辞寒,春风带暖。满街的车流,喧闹的人群,年,变得拥挤而忙碌。<br></h3><div> 红红的灯笼琳琅满目,摇曳在街巷户前。而那年的灯笼却都是父亲带着众姐妹自己糊的。父亲首先把竹子破成细条,然后把细竹条一片一片用细铁丝固定好,扎成灯笼的模样,几个姐妹用早就熬好的米糊把红纸仔细地糊上去,能干的姐姐有时会用毛笔描上几朵梅花,然后在里面放上一盏煤油灯,这时,灯笼就算做好了。</div><div> 那年的对联都是由家族人眼里的文化人四爷写的,在请四爷来写对联时,父亲早早地就把堂屋里的四方桌搬到正中间,把红纸栽好铺工整,叫我们用碗倒上墨汁,备好毛笔,就等着四爷来龙飞凤舞。每每这时,我总会趴在桌前,一直等到四爷最后一笔落成,有时还不忘用嘴吹上一吹。</div><div> 一切备齐,挂灯笼贴对联就是哥哥的任务,当然,我们姐妹也是要帮忙的。我提着装米糊的小桶,跟在哥哥后面,哥哥用干稻草扎了一个大大的刷子,用来往墙壁上刷米糊,家里的几个门框边都会被贴上对联,灶屋的多贴五谷丰登,堂屋则贴万事如意,以此寄托美好的心愿。</div><div> 挂好灯笼贴好对联,就一心盼着快点天黑,因为一入黑,父亲就开始祭祖,母亲则开始炸米花煮年冠。父亲祭祖时,几姐妹跟在屁股后面鞠躬烧纸,父亲非常虔诚,堂屋,堂屋大门口,灶屋,猪栏屋都要插上一对红蜡烛,奉上香火和纸钱,说上很多很多吉利话,并祈祷各路菩萨保佑家里来年万事顺意。</div><div> 父亲祭祖,哥哥则放大炮,那种“嘭嘭”炸开的脆响,已多年不曾耳闻,或许,那也只能是一种记忆了吧!</div><div> 此时,灶屋早已香气四溢,米花被母亲用油泡得黄亮酥脆,那口只有除夕才用得上的大锅里正溢出萝卜炖猪脑的浓香,满满的一大锅萝卜,一家人可以吃过正月十五,在那没有冰箱的年代,竟也不会坏掉。</div><div> 灶堂的柴火蹿腾老高,映照在父亲母亲的脸上,被岁月刻满的印痕此刻被笑容填满抹平,众姐妹或稚嫩,或娇艳的面庞笑靥如花,大家围在灶堂边,安静,详和,享受着浓浓的年味。</div><div> 等母亲忙得差不多了,父亲变戏法似的从上衣口袋掏出几个红包,第一个都是给母亲,感谢她对家庭的付出,然后才依次分发给我们众姐妹,领了压岁钱,大家一窝蜂地散了,然后把钱抽出来,我最小,每年的压岁钱也最少,哥哥姐姐一般五块,而我却只有两块,哥哥姐姐刚好四人可玩纸牌游戏,把我冷落一旁,无奈中只好又回到灶堂边,赖着父亲,看着我满脸不高兴,父亲总是从猪脑上撕下一大块肉,让我先尝鲜,逗我笑,不能玩纸牌游戏的不快也随至烟消云散了。</div><div> 那年的年,那年的除夕,清贫,却年味浓浓,没有父亲的年也快十个年头了,而那年的年,满屋的年味,满屋的脆香,只能融入血液中,成为一种记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