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讲故事之-----张家桐

街四桥头

<h3>  天台县街头镇张家桐村在始丰溪的上游,前有纪念孟浩然途径此地的孟湖岭,后倚唐代诗僧寒山隐居地——十里铁甲龙,东边茶山溪,西边始丰溪怀抱着古老的村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山清水秀,村庄历史悠久,先秦时就有人居住,后有项氏。宋时张冕为张氏始祖,民间流传九子十尚书故事,盛极必衰,家族惨遭抄杀,一夜之间,族人逃到西张,张家桐成为空村。明清时属于天台积石乡第三十四都,现在是街头镇祥明片所在地,有卫生院,祥明中心小学。</h3> <h3>  张家桐村现为陈氏所居,300多户,1200余人。先祖陈孟珍于洪武年间从石柱迁居于此,住在大道地桐子园,称张家桐园村,简称张家桐,又称桐园。民国初陈楚臣先生筑楼于后门山,取名皆山楼,编有《皆山楼诗钞》,其中《桐园》称赞:</h3><h3> 古里闲看杖短筇,山川精气郁重重。一牌面对犀牛角,啸傲林泉多雅趣。峥嵘怪石有奇容,孟湖犀阙神斧工。永镇棋岩高士趴,二水前经汇合抱。千崖后拥耸奇峰,龙须胜景绝台山。东西土地质肥沃,左右寒明灵气钟。一脉定居世泽远。历代真传士与农。</h3> <h3>  村后十里铁甲龙,又称寒石山。龙头龙尾是寒岩明岩两个大洞,明文学家王思任称:“寒岩奇,是诗料;明岩巧,是画料。”中间龙须洞,被称为”台山绝胜处”,唐代诗僧寒山隐居此地70余年,自称寒山子,留下300多首诗,村中土地堂供奉着明代的寒山老佛石像。历代名人留下许多诗歌和古迹,唐代诗人孟浩然慕名而来,明代陈函辉自称“小寒山”,徐霞客两次游览寒岩明岩,清代齐召南曾在明岩寺著书讲学。</h3> <h3>  近代陈天保革命烈士在1930年3月参加天台桐柏暴动,由台州委员杨敬燮任总指挥,陈天保、林永闹任副总指挥,部队被编为浙江工农红军第二纵队。现在泗州路廊边上寒山脚下建有陈天保烈士墓。</h3><h3> 1987年5月画家吴冠中先生到天台写生,来到张家桐村,被村庄的风景吸引住了,在《天台行》中写道:这一看,令我兴奋起来。背靠山岩,建立在高低曲折地基上的古老山村隐现于大岩石之间。入村,村里有巨石、池塘、棕榈、野藤——处处入画,因具备块面、点及线之多样形式变化,且男女老幼相呼应,老牛犊子随处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h3> <h3>  村里前辈陈熙先生曾考证,寒山子在明岩谷中涅槃成佛,现建有寒山铁塔,村民在9月18这一天素有迎寒山佛的习俗。当代寒山文化大使陈兵香同志创办了寒山文学社,寒山文化研究会,提出“国际寒山热,源头在天台”。素有天台徐霞客之称的陆树栋先生,探秘铁甲龙,称是天台山独特的非喀斯特地质的喀斯特地貌,提出许多建设意见。原县长杨胜杰考察后提出建设吴冠中写生地的设想,并由文联左溪先生邀请北大王路教授设计开发。但是几年过去了,天台旅游红红火火发展了,张家桐村落后了。现在台州市打造 和合圣地,天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张家桐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立志裂变思想,趁着东风,破茧成蝶,建设美丽乡村,把村庄建成寒山子和合文化圣地,画家写生圣地。</h3> <h3>  孟湖岭是进入张家桐的前站,是村庄的门户,也是原来祥明乡政府的所在地。祥明取名来自吉祥之意和明岩胜景。现在有街头镇祥明片工作点,祥明卫生院,寒山副食店,祥明大桥,祥明小学。</h3><h3> 孟湖岭原来北岭有158石级,南岭有126石级,岭上有泉水,清澈甘甜,是村民的直接饮用水源。可以恢复孟湖岭石道,在岭上建造孟湖岭公园,建亭子,名浩然亭。并在亭边石壁由名家题写孟浩然诗《访寒山隐寺过霞山湖上》:</h3><h3> 一湖清水漾晴霞,凋柳残阳影半斜。雁啄野菰窥浅浦,鸦归暮霭过平沙。千寻倒石波涵碧,几树飞丹岩落花。岭外寒山明月上,肯留乞梦饭胡麻。</h3> <h3>  张家桐村后寒石山,因其山深邃,亦名寒岩。它东起明岩,西至寒岩,明岩与寒岩背山而生,相距二公里,绕行5公里,怪石磷耸,千姿百态,状如蟠龙,加上岩石呈铁色,像龙身上的鳞甲,又名十里铁甲龙。</h3> <h3>  寒石山地名始见于南朝宋孙诜的《临海记》:天台寒石山,其石室前有立石,参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竺昙猷传》:(赤城山)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余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唐代诗僧寒山子在此隐居70多年,享年100多岁,自称寒山子,留下300多首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以山名,山因人名。寒石山是一座诗山,佛山,仙山,和合之山,健身养生之山。</h3> <h3>  十里铁甲龙中洞穴众多,岩石形状各异,犹如一幅神仙留下的山水画长卷,是天台山独特的非喀斯特地质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明岩洞、龙须洞、月亮洞、寒岩洞,被村民称为四美人;另有纱帽岩、圣旨岩、两头洞、灵芝石、阴阳洞、情侣洞、展旗岩、旱石梁称为八俊;其它金桔洞、鲤鱼洞、罗汉洞、千佛洞、弥勒岩、鹰嘴岩、虾蟆岩、将军岩等不计其数,巧夺天工,美不胜收。</h3> <h3>  清齐召南在明岩朝阳洞著书讲学,写下《夜宿明岩寺》:既雨晴亦佳,月出人更静。茂林延疏光,更宿招提境。云轻处处山,倒悬瑶池影。心在水精域,处物慕张邴。高枕形神清,悄然村墟回。</h3> <h3>  土地堂内寒山老佛,相传是村民在寒石山上的岩洞中发现的,是明代的石像,高50厘米。拾得是现代的木雕像,两尊像都十分慈祥端庄,与别处的形象不一样。两边柱子上是陈熙先生撰写的对联:拾得名千秋,寒山光万古。土地堂前还有一对明代的石狻猊,香炉,一年香火不断。</h3> <h3>  明岩寺山门 是天台籍建筑学家齐康教授设计的,古朴典雅,门口照壁上书五代古刹。清《天台山方外志要》记载:明岩寺,在县西南七十里,旧名云光院,号暗岩。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6),吴越昭仪孙氏,舍资裨天台镇将陈希靖建,即全宰禅师栖禅处。据宋代陈耆卿编《嘉定赤城志》记载,拥有田743亩,地216亩,山1227亩。</h3> <h3>  寺前石碑上有模仿黄庭坚书法的寒山诗《黄河几度清》。入寺,狮子白象守山门,文殊度普贤,骑马上西天。晴天落白雨,和尚背道妇。八寸关,和合石,通海池,仙人桥,石弄堂,合掌岩,一线天。有日光洞,月光洞,高大洞,皆因齐召南曾在此讲学,题字而得名。黄狗伏地,老龙喷水,石怪岩明,俱是惟妙惟肖。螳螂吊蟾,又称石柱撑云,齐召南把它列为天台小十景之首。五马影的故事在天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古时,曾以八寸关为界,外面住道士,关内住和尚,也是天台和合中三教合一的一个有趣的现象。</h3> <h3>  寒山诗在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由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艺术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寒山诗在元代传入朝鲜半岛,受到学者和僧侣们的喜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禅宗诗人斯奈德,选译《寒山诗二十四首》,后被收进美国的《中国文学选集》中,寒山成为美国大学生“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心目中的英雄,在美国掀起了寒山热,并传播到欧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