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西路军的故事(一)

铁甲骑兵

<h3><b>红西路军的故事</b></h3><div><br></div><div> 小引: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是一段久经尘封的岁月。红西路军在悲壮的西征途中,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几乎每天都有人倒下。这些阵亡在沙场上的有声名赫赫的高级干部,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士兵。</div><div>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在西北地区牺牲的将士们不为人所知。改革开放以来,西路军的真实史迹渐渐浮出水面,这些大漠英雄们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如今想来,他们光辉的形象愈发地伟岸、庄重。安息吧,战死沙场的西路军将士们!西路军魂永远屹立不倒!</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奉命组建(一)</b></h1><div><b><br></b></div><div><b>打通苏联国际交通线的思想</b></div><div><br></div><div> 1936年10月,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刚刚画上句点,红西路军便踏上了新的征程。关于它的建立,到底有段怎样的历史渊源?关于它的建立,到底有段怎样的过程?关于它的建立,到底有怎样的峰回路转?翻开馨香的书页,关于红西路军组建的故事向我们娓娓而来。</div><div> 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伟大的一部分”。中国革命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且同样需要国际援助。国际援助对现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十分必要的。</div><div> 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3月,总部位于前苏联莫斯科。自成立起,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div><div> 中苏两国有着漫长的陆上边界。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国际援助活动而言,极具诱惑。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通过四川前往新疆或者外蒙接运苏联的援助。而共产国际也提出过“西北学说”,即占据西北,接通苏联与外蒙的联系,打通与苏联的国际交通线。“西北学说”理论得到了斯大林的首肯。虽然这一理论未能实现,但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影响还是不小的。</div><div>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日本占领中国的东三省,威胁到了苏联东部地区的安全。在这关键时期,保卫苏联和中国革命以及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整个国际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苏联一边开始在远东地区进行军事部署,一边准备对中国革命提供军事援助。</div> <h3>  1933年初,川陕根据地建立。这让中国红军和共产国际都感到万分欣慰,因为它意味着斯大林援助中国红军的设想极有可能实现。此时,共产国际通过陆上向中国红军提供援助的思想已经产生。<br></h3><div> 1934年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爆发。战事瞬息万变,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着被攻破的危险,中央红军主力打算撤离根据地。基于这一突变,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说“现在就用自己的一部分部队经福建向东北方向发起战役,以期最后这些都成为将来闽浙皖赣边区苏区的骨干力量”。透过这封电报可以得出,共产国际萌发了通过海路向红军提供援助的念头。不巧的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主力开始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共产国际打算通过海路进行军事援助的设想不幸夭折。<br></div><div>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向西北地区转移。得知红军转移的最终方向后,共产国际似乎又看到了“西北学说”的希望。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结束后,苏共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派林育英回国,寻找正在北上的红军,转达“红军主力可向两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靠近苏联”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共产国际的援助思想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div><div> 1935年10月,党中央带领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5年冬,毛泽东提出,开辟苏区到“晋陕甘绥宁五个省份去,完成与外蒙及苏联打成一片的任务”。由此,红军踏上了东征的道路。不料,红军进入山西后,遭到了蒋介石和阎锡山军队的阻挠,只好又折回陕北,东征以失败告终。随即,党中央做出了西征的决定,其目的是占领宁夏,从外蒙接通苏联。<br></div><div> 随着西方野战军的节节胜利,党中央打通苏联国际交通线的方针更加明朗化、具体化。毛泽东在发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红军接近苏联的道路有二:一是宁夏及绥远西,二是甘、凉、肃三州。红军出动的时机亦有二:一是夏天或秋天,一是冬天。无论采取哪一条路与哪一个时机,给马鸿逵以坚决打击,都是决定性的条件”。<br></div><div> 这时,党中央对打通苏联国际交通线的思想已逐步成熟,并开始付诸行动。</div> <h3><b>打到宁夏去</b><br></h3><h3><br></h3><div>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三军会师后,极大地聚集了中国红军的有生力量,增强了军队的团结,同时,也使中共中央对开展宁夏战役并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得到了提前。宁夏战役计划的时机基本成熟。</div> <h3><b>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图为会宁县城城门</b></h3> <h3>  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载歌载舞地庆祝胜利会师时,蒋介石却在屋内烦闷地渡着步子。此刻的他坐立不安,内心焦躁,因为他明显地感觉到从西北方向传来的巨大威胁。为了尽早消灭红军,蒋介石调来胡宗南、毛炳文、王钧及西北马家军等120多个团的兵力,向陕甘宁边区急速袭来。</h3><div> 蒋介石制定的“剿共”计划,主要分两步:</div><div> 第一步组织发动“通渭会战”。他命令胡宗南部第一军推进至秦安、清水地区,王钧部第三军两个师及关麟征部第二十五师向天水、甘谷集结,毛炳文部第三十七军向陇西、武山、榆盘集结;东北军于学忠部从兰州抽调两个师前进至定西,王以哲部控制平凉、隆德、静宁一线,董应斌部抽调两个师前进至固原一线策应;马步芳、马步青部沿黄河西岸筑碉防堵。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阻止红军西渡黄河。</div><div> 第二步组织发动最后的“围剿”。他集合了几十万大军,配备百余架新式战斗机和轰炸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准备将红军主力困在黄河以东、西兰大道以北地区一举歼灭。</div> <h3><b>立者为马步芳,坐者为马步青</b></h3> <h3>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得到了共产国际和苏联提供援助的承诺。不过,这批军事援助物资只能通过外蒙运送。因此,红军只能夺取宁夏,到达外蒙边境。10月18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明确了此次援助物资的数量及具体运送方式。电文中提到:“负责供给一百五十辆汽车,并保证提供司机和所需的汽油,以便来同两次将货物运到你们指定的地点。但货物不像你们二日来电所要求的那样多,它大约有五百五十吨至六百吨左右,其中没有飞机和重炮。为此,你们必须派遣足够数量的武装部队到外蒙边境来接收货物和担负沿途保护的责任。”<br></h3><div> 面对蒋介石军队逼近的情势和共产国际军事援助的承诺,中共中央决定将宁夏作战计划提前。原定于12月待黄河结冰后攻占宁夏,现在准备提前到10—11月渡河,攻占宁夏。</div><div> 当即,毛泽东致电给各方面军领导人,征求提前实施攻占宁夏计划的意见。结果,各方面军回电均表示同意,同时,对渡河造船的技术问题也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党内各方面的意见基本统一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致电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于10月11日针对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正式发布了《十月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其主要内容如下:</div><div> 甲、根据目前敌我情况,为着集中一切力量克服困难条件,完成基本战略任务起见,十月份作战纲领拟定如次。</div><div> 乙、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之渡河点,以加速的努力造船,十一月十号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四方面军主力在通、马、静、会地区筹粮休整,派多数支队组成扇形运动防御,直遏定西、陇西、武山、甘谷、秦安、庄浪、静宁各地敌军附近,与之保持接触,敌不进我不退,敌进节节抵抗,迟滞其前进时间,以期可能在十月份保持西兰大道于我手中。</div><div> 丙、二方面军进至通渭、马营以北界石铺以南地区休息数日,转进至静宁、隆德线以北地区休整,派支队伸出静隆线以南,威胁胡敌侧冀,滞其西进,准备而后以主力或一部接替一方面军在固原北部之防御任务。</div><div> 丁、一方面军之西方野战军主力保持同心城间之枢纽地段及预旺城于手中,其第二师相机袭占庄浪,待二方面军到达静隆线后背上归还建制;第一师及陈支队暂在黄河海原间威胁与抑留于学忠部使不敢东进,尔后逐渐西移归还主力;二十八、二十九两军集中定盈地域,一部逼近灵武,准备居民条件,完成侦察任务;独四师确保环曲苏区,其余东方部队任务不变。</div><div> 戊、攻宁部队准备以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全部及定盐一部、四方面军之三个军组成之,其余两个军及二方面军全部、一方面军之独四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可能于必要时,抽一部参加攻宁。</div><div> 己、攻宁开始时机依造船情况决定,但至迟十一月十号前须完成一切攻宁准备。</div><div> 庚、十一月十日前,各部注重休息、补充、扩大,尤特别注意训练,以便有利地执行新任务。</div><div> 宁夏作战计划,是党中央根据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不断变化的战局而做出的军事部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div> <h3><b>资料来源:</b></h3><h3><b> 百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军旗飘飘系列*《红西路军的故事》</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