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大寨印痕</b></h1><h3><b> 丁 山</b></h3><h3><b> </b></h3><h3><b> 时间,会沉淀难以抹去的记忆;风雨,能荡涤曾经悬浮的尘埃。</b></h3><h3><b> 与张海生兄相识之后,我对大寨的认知愈加亲切而清晰。</b></h3><h3><b> 年长我五岁的海生兄是1993年版《扎白毛巾的副总理陈永贵》一书的主要策划人。那时敢于出面做这样一件事情者可谓无私无畏、有胆有识,这便是我初识海生兄一见如故又感相见恨晚之由缘。</b></h3> <h3><b> 海生兄是从大寨山沟里走出的一位报业人,在他的情感里凸显了一种纯朴而又厚重的大寨情结。昔阳是他的故乡,大寨是他人生旅途的第一驿站。"平民总理"永贵大叔、"铁姑娘"凤莲大姐、"榆木扁担"怀英书记等成为海生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航标。</b></h3><h3><b> 2005年3月,海生兄突然电话催我火速到京。顾不得细究事由,我马不停蹄赶往北京,还来不及喘气,就接下了任务,现场为张怀英老书记撰写挽联三副。我快速浏览怀英书记自著文集《聊天录》,从中领略着这位老书记不寻常的</b><b>人生世界,感悟着他与大寨的不解情缘。</b></h3><h3><b> 青年时期的张怀英担任昔阳一区区委书记和县委书记时,就善于在农民中选拔人才,是他独具慧眼,最先发现、培养了陈永贵,并力排众议批准其入党;也是他最早积极宣传和推广大寨这个先进典型,最终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榜样。他既是陈永贵的伯乐,又是大寨发展历程的见证人。我有缘为这位老书记撰写挽联,也使我对大寨的了解更进了一步。</b></h3> <h3><b> 初识虎头山,是1986年7月13日,这是我头次探寻大寨。当时我还在阳泉发电厂工作,趁着星期天,我和同厂好友周利国一大早赶乘长途车奔往心仪已久的大寨村。</b></h3> <h3><b> 从阳泉到大寨路途不算太远,路况在当时来说已经相当不错。在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异常火热的年代,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人们心怀景仰经由这条柏油大道一批一批涌向大寨参观取经。当时,能亲临大寨学习着实是我十分期盼的一件事情。那时,我在塞北老家上学,学校持续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初中时上下学担粪筐为生产队拾粪积肥,读高中时上山下乡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平田整地、浇水施肥、锄草收割,样样农活儿都要学着干。由于成绩突出,1976年冬我还获得了生产队革委会颁发的"农业学大寨"奖状。</b></h3> <h3><b> 寻梦中,我和利国终于站在虎头山顶,微风里,绿油油的玉茭成群摇曳,犹如挥臂相迎久违了的来客。环顾层层梯田、道道山梁,这里虽然少了往昔的喧嚣,但我依旧听到了大寨人当年三战狼窝掌的号子声,仿佛看到了领头人陈永贵在田间劳作的身影。</b></h3> <h3><b> 就在这年3月26日,已经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五年半的陈永贵在北京默默离世,他的骨灰被大寨人接回故里祭奠。伫立陈永贵故居前,凝视他的骨灰盒和遗像,我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感慨和钦佩,点燃一支香烟为这位"农民宰相"敬上以示告慰。陈永贵一生充盈传奇色彩,他和他的乡亲们用农民本色和实干精神,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创造出一个特殊时代的非凡辉煌。</b></h3> <h3><b> 这个骄阳高悬之日,不仅圆了我多年来一直萦绕于心中的造访大寨之梦,还拜见了如雷贯耳的"老英雄"贾进才和他的老伴儿宋立英。老俩口当年都是响当当的劳动模范,坐在他们家中的土炕上聆听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深感世事冷暖炎凉。贾进才老人酷似一尊雕塑坐在炕头极少言谈,宋立英大娘和善的眼神、朴实的话语给我留下极深的印痕,老人家送别我们时的叮咛令人揪心泪涌,"现在来大寨的人少多了,有空儿你们多来大寨走走。"驻足村头,回望这个曾经举国瞩目的山沟,我的心突然沉重起来。我坚信,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大寨人昔日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风采必将化作永恒。再见了,大寨,我一定还会再来!</b></h3><h3><b> 后来,我又三次重返大寨,每次都要去看望宋立英老人,从她虽然渐渐苍老但却更加自信的脸上,我看到了大寨的新生。</b></h3> <h3><b> 1991年,在晋中果树研究所屈就十余年副所长的郭凤莲重新担纲大寨党支部书记,二次创业、重振大寨雄风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这位"铁姑娘"的肩上。几番风雨兼程,今又畅怀信步。郭凤莲以其对党的无限忠诚和超凡智慧,带领大寨人力展蓝图,铺就一条农工商协调发展之路,用心血和汗水在养育她的这方热土浇灌出绚丽的"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惠民新花。</b></h3> <h3><b> 2001年4月18日,我再次走进大寨,虎头山早已开发为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成了大寨的龙头产业,一个回归自然的新大寨呈现在世人面前,一拨接一波的客流涌入这座小山村,当年车水马龙的壮观场面今又重现。不同的是,大寨如今已经顺势转身,昨日的政治名牌变成了今天的经济品牌;大寨领头人郭凤莲书记也由朝气勃勃的"铁姑娘"换装为风度翩翩"铁娘子"。</b></h3><h3><b> 这次,我和随行的党员们见到了心目中的英雄大姐郭凤莲。风尘仆仆的凤莲书记在县城家中接待了我们。这位叱咤风云的大姐举止言谈平易近人,就像老朋友一样和我们拉家常。谈笑间我们得知,为了发展旅游、服务海外游人,大寨夜校开办了英语普及班,像永贵书记当年带头参加扫盲学习那样,凤莲书记率先带领乡亲们学习英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寨人从容踏浪、劈波前行,悄然展示着新的精神风貌。</b></h3> <h3><b> 2003年5月4日,我又一次组织单位的党团员到大寨参观学习,这里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陈永贵墓及故居、大寨纪念馆、大寨民俗博物馆等昭示着大寨精神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b></h3> <h3><b> 2006年国庆假期,我第四次拥抱大寨,这也是我在大寨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托海生老兄的福,我携夫人和小女儿以及好友老卫,陪同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和夫人、联坛泰斗马萧萧老先生在大寨采风。</b></h3> <h3><b>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家庭式采风活动。85岁高龄的马老如同一位慈祥的家长,一路讲述着他年轻时来大寨采访全国劳模贾进才的轶事。遗憾的是,马老这次没能见到他的老朋友,贾进才老人已于十年前仙逝。马老含泪撰就"叠叠层层厚趼手,淳淳朴朴老农心"一联,献给老英雄以示缅怀。</b></h3><h3><b> "布履棉巾农民宰相,钢肩茧手当代愚公",这是孟繁锦会长敬献"永贵大叔"的联句。回京后,孟会长亲自联系深圳工艺厂用红木刻制楹联,至今一直悬挂在陈永贵故居的客厅里。</b></h3> <h3><b> 时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的张海生老兄,即兴为前来住处看望我们的郭凤莲大姐送上了"凤翔大寨,莲绽虎头"的嵌名联,祝福大姐!祝福大寨!恭贺自己的家乡在新的时期又放光彩。</b></h3> <h3><b> 再一次和凤莲大姐喜相逢,大家皆分外高兴。海生兄特意把我的夫人和8岁小女儿惠岩介绍给凤莲大姐,引来相互寒暄的阵阵欢笑声。凤莲大姐抱着惠岩仔细端详,嘱咐惠岩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多做贡献。如今,我的小女儿正在北京高校就读,还担任班团支部书记,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b></h3> <h3><b> 四次大寨行留给我永不磨灭的印痕,化作两行联句深深烙在我的心中。</b></h3><h3><b> 两任支书,一代铁姑娘,豪情三战狼窝掌,高歌遍地红花非绝唱;</b></h3><h3><b> 千寻心路,万般金梦幻,信步四登虎头山,放眼满山翠秀最春风。</b></h3><h3><b> 传奇的大寨常常引我梦里寻踪,或冬梅傲雪,或夏莲映日,或春风拂面,或秋月挂心。巍巍虎头山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记着大寨的昨日和今朝。</b></h3><h3><b> 不老的大寨,我还会回来!</b></h3><h3><b> </b></h3><h3><b><br /></b></h3><h3><b> 2018年2月14日于博浩源</b></h3> <h1><b> 《大寨印痕》续</b></h1><h3><b><br /></b></h3><h3><b> 戊戌新春,我将刚刚收笔的《大寨印痕》作为特殊礼物第一时间发给海生兄,以寄托我对大寨的几多思怀和由衷祝愿。</b></h3> <h3><b> 寻着年味,海生兄全家已回到老家昔阳。与亲人团圆之际,他没有忘记带儿子张功岩看望长眠于虎头山麓的陈永贵爷爷。功岩是个十分成事明礼的孩子,2007年他从太原五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国防科大的那年秋天,正值我在长沙参加中央党校培训,我在军校宿舍见到刚刚入学的功岩侄儿,他稳重得体、朴实聪颖,可谓风华正茂之好后生。"风华正茂"这四个字正是那年国庆期间马老在大寨时书赠功岩的祝福礼物。而今,功岩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军官,遗憾的是,他只能向着陈永贵爷爷、马萧萧爷爷的在天之灵敬上一个军礼。</b></h3><h3><b> </b></h3> <h3><b> 马老工书法擅写意、诗词联赋俱佳,老人家风趣幽默、善待他人。那次,他还欣喜地为我的小女儿惠岩题写了"书画同源"行书横幅,成为我们大寨采风的最美好留念。功岩,惠岩,亦武亦文,马老当年对两个孩子的殷切祝愿今已如愿,他老人家馈赠孩子们的榜书手迹,给我和海生兄两家人留下最深切的思念。</b></h3> <h3><b> 马萧萧、孟繁锦二位中国楹联学会的老会长先后于2009年、2014年告别人间,离开他们曾经为之辛勤耕耘的联坛,他们当年书赠大寨的楹联墨宝化为永恒的纪念。海生兄和他大寨的姐妹兄弟们,始终没有忘记马老和孟会长的遗愿,他们以对老一辈先贤的无限敬意和对大寨的无限忠诚,用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弘扬和传承着大寨精神薪火长盛。</b></h3><h3><b> </b></h3> <h3><b> 去年初春,在陈永贵老书记逝世31周年之际,李建伟、海生兄和凤莲大姐他们又一次策划了一个特别纪念活动,在山城重庆成功举办了"不忘初心,大寨回声一一陈永贵名言书法展",了却了他们和明亮弟弟的一个共同心愿。</b></h3><h3><b> 陈明亮是永贵老书记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儿子。永贵老书记去世那年,明亮参加高考,实现了父亲临终的遗愿,成为陈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明亮钟情大寨、热爱山西,凭着骨子里那种大寨人固有的务实劲儿,在商海稳舵前行,成为新一代晋商的佼佼者,2008年当选为太原新晋商联盟副主席;2009年又当选为重庆市山西商会首任会长。明亮,好样的,他一路秉承着父辈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优良品格,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新时代大寨人依旧夺目的华章。</b></h3><h3><b> </b></h3> <h3><b> 得知海生兄和赶回大寨村过年的明亮弟弟团聚在故乡的消息,我油然而生一个新的愿望,何时能和明亮握手相见?海生兄兴奋地回我道:"好,缘分到了一见就是好朋友!"</b></h3> <h3><b> 是的,是缘分把我和海生兄紧紧地连在一起,是缘分让我们和马老、孟会长在大寨曾经相聚。如今,海生兄已升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我也有幸接替了会长助理之职。肩上的重任常常使我们想起马老、孟会长对我俩的厚爱和他们对大寨的一往深情。正如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会长期盼的那样,楹联之花理所应当在大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便是一份更大的缘分。但愿蒋会长所愿能够在海生兄、凤莲姐、明亮弟他们手中尽早圆梦。</b></h3><h3><b> 新春筑梦联花待放;</b></h3><h3><b> 大寨印痕心语续缘。</b></h3><h3><b> 以联为愿,以续为约,邂逅春风,勿忘初心。</b></h3><h3><b> </b></h3><h3><b> 戊戌正月初一夜于博浩源</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