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作者:陈建华,原乌鲁木齐军区137团二营四连战士)

知足常乐

<h3>作者简介:陈建华,四川省安岳县乾龙乡人。1982年10月高中毕业应征入伍。党员,曾在部队任文书等职,并在137团三年边防建设中荣立个人“三等功”。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回乡在乡政府任职。后因种种原因来新疆创业,喜欢文学。在《英勇工兵一三七》一书中写数篇文章,真切,深动,深受大家喜爱!该文是一篇总结性文章,其中部分章节来自于搜集整理,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理解,谢谢!</h3> <h3>第一章,十八岁那年我光荣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h3> <h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军区的历史中,有一支英雄的部队叫36003部队。简称机械工程兵137团。团部住址在乌鲁木齐八户地。<br>1982年10月我高中毕业光荣参军来到这支英雄的部队,那一年我才18岁!</h3> <h3>这是原团部门口外由原团政治处一宣传干事当年的壁画,它也是原部队住址的唯一象征。至今仍塑立在那里,它记载了137团的峰火岁月和发展历史。</h3> <h3>我所在的部队,它是一支英勇善战,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它创建于红六军团,参加过延安保卫战,经历过万里长征。参加过著名的渭南荔战役,杀日寇威风丧胆,在王震将军领导下开展了南泥弯大生产,在抗日战争中着出了巨大贡献!</h3> <h3>在解放战争中,部队转战大西北,沿途在间扶眉战役中英勇善战,取得胜利。金戈铁马又奔赴新疆,剿匪平叛解放新疆着出了巨大贡献!<br>在1962年中印反击战中,打出了军威,巩固了国防!</h3> <h3>在新中国和平时期,原骑兵团改编成工兵团,为地方和国防建设再立新功。从阜康到巴伦台处处军旗飘场!从库尔勒到小东沟,从北山坡到八户地,整个天山南北留下了部队战斗的身影,塑造了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于吃苦耐劳,敢打胜仗的形象!</h3> <h3>经过三个月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学习,我和入伍的新兵一样,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身穿着绿色的军装,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手握钢枪,时刻准备着为新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不惜牺牲一切,为祖国着出自己应有的贡献!</h3> <h3>第二章: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三年边防建设</h3> <h3>在新疆与西藏交界的一个地方叫西藏阿里地区。它在军事和边防线上属新疆军区管理。它位于西藏高原西南部,是西藏自治区的一个行政区。也是西藏自治区人口最少的地方,在2010年人口统计才不到10万。<br>今天的阿里仍是全国条件最差,百姓生活极为贫困的地区之一。<br>阿里也是属于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拨在4500米以上,多数都在5000米以上,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与内地不到一半,甚至有的地方空气稀薄,氧气不到百分之二十,是常人难以生存的艰苦环境。<br></h3> <h3>阿里地区也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为“万山之祖”。<br>它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百川之源!”<br>阿里地区交通十分落后,人们和部队日常用品和物质全靠新疆南疆314线和新藏219线运输。部队许多哨卡没有公路。官兵的生活用品和军用物质全靠马和耗牛来运输,因大雪封山,与外界失去联系。书信更无法收到。一年中只有半年时间,因远输困难,爬山涉水官兵们吃的米和面粉常含有沙和石粒,拉到哨卡时蔬菜等许多食品发生了霉变。在战士们口中素有“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开门见大山,住在地窝间,当兵整三年,蔬菜看不见,三年在西藏,不当喇叭当和尚”的说法。<br>由于恶劣的地理条件和艰苦环境,给部队生活和边防安全管理带来影响,甚至出现军人闹事和叛逃现象。<br>军区领导派出工作组经多方调查,(附有录像),军委首长看后,个个流下伤心的眼泪。同情地说“我国解放30多年了,边防建设还那么艰苦,战士们哪有心思守边防呀!”<br>于是军委决定给新疆军区划拔了2亿人民币,用来改善边防战士的生活条件。在上世纪80年代2亿人民市是不少的一个数字,用来解决边防部队的“五难”问题。<br>一是运输难,要把各边防哨所的路修通。<br>二是通信难,要给边防哨所的电话架通。让哨卡干部战士都能给家里通电话。<br>三是住房难,要给每个哨所建营房,不住地窝子。<br>四是洗澡难,要给每个哨所使用太阳能,让战士们都能洗上热水澡。<br>五,吃饭难,要给每个哨建蔬菜大棚。<br>这是军委领导对边防部队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是对部队最大的关心和爱护,对改善边防条件,巩固国防,造福边疆各族人民,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br></h3> <h3>1982年底,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一声令下,要求乌鲁木齐军区五年内完成任务!<br>乌鲁木齐军区党委把重任交给了具有革命光荣传统,能吃苦耐劳,敢打胜仗的工兵137团。(我所在的部队)并将陆军第7师,8师两个工兵营划归137团管理,光施工部队近4000名官兵。加上配属的汽车30团,56团,19野战医院、沿途兵站,等部队,动用人员近2万官兵。</h3> <h3>1983年3月我团一营为第一梯队,由付团长曾胜汉带队直拔西藏阿里。我所在的二营为第二梯队,从乌鲁木齐市出发,经314国道近2干公里路程,安全到达叶城,稍作休整又风尘赴赴开往西藏阿里。<br>路经:新疆叶城一69公里一普萨一88公里一库地大坂一83公里一麻扎大坂一339公里一甜水海大坂一110公里一界山大坂一177公里一多玛一143公里一日土一87公里一狮泉河一扎达县。<br>从新疆到西藏全长3000多公里的路程。</h3> <h3>翻越昆仑山,甚比蜀道难,库地大坂险,犹如鬼门关,麻扎大坂尖、陡手五干三,黑卡大坂旋,九十九道弯,界山大坂险,伸手可摸天。新藏公路是几条进藏线最危险的公路。素有“班公湖里洗个澡,界山大坂洒个尿,死人沟里睡个觉的说法。”<br></h3> <h3>部队从900米的新疆,翻过了5200米以上的山口再到4500米的阿里,加上复杂的气候条件,以及道路崎岖,高低不平,长时间巅波,超出了一个人的身体正常承受力。<br>沿途横卧1100米的荒漠戈壁.永冻士层和常年积雪的祟山俊岭,给人带来一片荒凉。<br>每个战士出现严一重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昏迷不醒等高山反应。<br>经历了哆马沟,维族人称为的死人沟。目睹了云在山中飘,悬岩上开道,脚下摔下支璃破碎的车辆,忧如踏进鬼门关般的人间地狱,行军中来回三年的艰难爬涉,让大家终生难忘,铭刻脑海。<br>困难没有被吓倒英雄无畏的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h3> <h3>在翻越越黑卡大坂途中,我座的军车被乌鲁木齐运输公司的一老司机强行超车挤下了沟底,车上有两个班战士,和指导员滕光荣及两名司机,军车经过几个翻滚,终于平稳地落在一百十米左右的河床上,车毁人未伤亡。<br>这次翻车是三年国防施工部队和运输部队中唯一的一次车祸。也许是部队拉人车都是十年以上驾龄的老司机过硬的技术,或许是阎王正睡觉,未开鬼门关。那场生死考验,至今都记忆忧新,终生难忘。使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存在价值。</h3> <h3>部队经过3000多公里路程和20多天的艰难爬涉终于安全到达阿里扎达县的三岗哨所。沿途我们受到了各兵站,部队和地方的热情欢迎和欢送,敲锣打鼓声和各种场面,激发了所有将士奋战边防的决心和勇气!</h3> <h3>座座高山如云端,<br>修桥筑路到边关。<br>困难重重何所惧,<br>誓扛红旗凯歌还!<br>一一作者:曾胜汉(摘自137团工地快报第11期)<br>曾胜汉,137团付团长,参加过1962年中印反击战,上山第一梯队为总指挥,因表现出色,被军区肖全夫司令员视察边防建设时破列提为团长。由此展开了137团在昆仑山坚强班子队伍的建设,推动了边防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br></h3> <h3>在三岗哨所,我们部队稍作休息后便立即展开了战斗。<br>全团在以团长曾胜汉,政委王密的领导下,召开了战前动员会,落实了任务和责任,提出了:“五年边防建设,三年完成,两年基本完成”的指导思想。各营也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个战士心中,将任务,时间落实到各个连队,各连队也将责任落实到班,排,并明确到个人。形成了分工细致,布置周密,团结战斗,安全施工,一场布满硝烟的战斗终于在西藏咔喇昆仑山打响!<br>那隆隆的放炮声,机器的轰呜声,战士们嘹亮的歌声响彻了寂静干年的雪山峡谷。<br>那一个个雄装身穿绿装的声影,挥动铁锹干活的场面扰如一幅壮丽的图片,感动着昆仑雪山。</h3> <h3>在阿里高原施工遇到了许多难题。<br>一,高原气候十分恶劣。阿里边防线素有“风吹石头路,地上不长草,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和“早穿棉袄午穿纱,晚抱火吃西瓜”的不同说法。</h3> <h3>复杂的气候条件一日多变。一会阳光灿烂,一会阴云密布,寒风刮得睁不开眼,早晚冻得直打哆嗦。住进帐篷钻进被窝,还得盖上军大衣也难以入睡。</h3> <h3>2.是紫外线强。因海拔在5000米左右,离太阳光照射近,周围是雪山,强烈的紫外线让每个战士的脸成了棕红色,手和面部严重开裂。十几岁的小伙全成了四五十岁的面容。</h3> <h3>3,高原严重缺氧。<br>在昆仑山施工,由于高原区空气稀薄,严重缺氧。经历过长途行军的战土刚适应高原气候就超强劳动,体力无法透支繁重的体力劳动,时常头晕,头痛,胸闷喘不过气来,而站立不稳等病症。</h3> <h3>二,吃水,生活条件差,营养不全。<br>高山上只能用高压锅做饭,没有液化气,烧不了开水,煮不好饭,因施工连队编制达200多人,无法满足繁重体力战士的饭量。吃不饱饭,喝不了开水是常见现象。洗脸洗脚烧开水只能利用空时拾牛粪不足为奇。<br>没有足够的蔬菜和肉食。战士吃的蔬菜都是20多天靠运输部队拉上山时都霉烂变质,分给班里的午餐肉根本无法满足战士的营养需要。<br>因长期缺V生素,我营三连战士张高金,全身脱毛被误诊为麻风病送下山,影响了大家的情序!<br>每个战士指甲撬,变形。出现各种病状。<br>高山上许多地方靠拉水,或从沟底战士们用汽油桶抬水上山,缺水给生活带来不便!<br>开水或烧热水,都是靠战士们利用下班时间拾的牛粪。<br></h3> <h3>三,地质结构复杂。许多施工路段,冰冻土层比比皆是,悬岩峭壁,冰滩河川,各段路,蜿蜒曲折,复杂多变。<br></h3> <h3>四,缺少施工机械,全靠体力劳动。<br>我团是一机械工程兵部队,一个机械连,三个工兵连。才一台推士机,就不停火也无法推动工程进度,减轻战士们繁重体力劳动。</h3> <h3>五,超强的体力劳动让所有战士无法承受。<br>在这些战士中,许多才18岁左右的孩子,有的刚从学校毕业就选择到了部队,他们没用过铁锹,十字镐,为了抢时间,抓任务,繁重的体力给他们身体带来了伤害。累得周身各种疼、痛,包括胃疼难以忍受,他们吃尽了苦头。</h3> <h3>六,高原施工,各种生命危险随时发生<br>阿里高原海拨高,高原缺氧,营养不良,随时会有疫病袭来,施工中山体滑坡,泥石流,危险作业,炸药点爆,排哑炮,施工作业突发不安全因素多,行军安全,边境战事爆发,危险和死亡无时不在身边发生。</h3> <h3>七,通信困难,无法与外界联系。<br>常年的施工艰苦环境,战友们思亲情序加深,除了干活,心中装着的依然是干活。可来往信件得展转一月或几月,甚至半年才能由来往军车捎来,盼家书,思亲也成为战士们的一块心病。<br>……<br>面对上述许多困难,中央军委要求五年完成,而我团提出三年完成,两年基本完成的口号,广大官兵,团结一心,克服困难,敢挑重担,英勇无畏。一个个年轻英雄的战士,他们满腔热血,没有被困难吓倒,身穿施工旧棉袄,用铁锹,十字镐,推推车战斗在工地。累了站着休息,手磨起了泡,却依然那么乐观。咬紧牙关战斗在工地。</h3> <h3>由于团领导指挥有方,广大官兵,发扬了我军“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齐心协力,艰苦会战,1983年当年施工任务达50%.基本实现到印度边境的许多地方。</h3> <h3>1984年我们全团突击到最后地雅至边防碟布什奇最后也是最艰难的地段。玛阳大坂脚下有一村叫玛阳村,下面是一条纵横交错的大峡谷,一条穿流不息的河流缓缓流下印度河。交界处有一村叫地雅村,他们在这里的藏族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放牧只能从一沟底绕行几天几夜才能出去。<br>这里他们从未与内地人有个交往,看见解放军就如同看到天中降落的神仙,随时合双祷告!<br>他们居住在乱石砌成矮小的棚子里,生活极其简陋,物资困乏。时常有印度商人用马驼着物质换藏民羊毛等产品。<br>他们贫穷得小孩连穿的衣服都没有,只能用羊皮制成,人们穿的更是破烂不堪。<br>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的生存条件,靠乱石开出一块块不大的地中种的青苛麦根本解决不了温饱,一边沿着祖祖辈辈传袭的放牧为生。<br>他们这里见到解放军说解放军好,见到印度人说印度好,纯悴是属于没人管的地方。<br>我们把路修通了在1984年西藏扎达县人民政府才在地雅有成立地雅乡政府,我团部分官兵参加了成立大会。并给每个参加会议的战士赠送一枚西藏成立20周年纪念章。<br>从此,一个没人管辖的地方和人民,算是真正得到解放,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行政组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让他们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在对口援藏的帮扶带动下,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今天的地雅区人民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br>这一切,是金珠吗咪修通了路,给他们带来了福音!</h3> <h3>在玛阳大板施工任务中,团领导将指挥部没在玛阳,团长,政委亲自督战。一边抓安全,一边抓施工,确保了施工的顺利完成。</h3> <h3>玛阳大坂,从山脚到山顶,全是悬岩峭壁,滚滚而落的巨石,塌方影响着战士们的安全。名连队错开施工,放炮统一指挥,减少了人员伤亡和事故发生。<br>一营的战土们冒着生命危险,悬空吊着绳子钻眼放炮,天天炮声不断,震动了云屑。</h3> <h3>在艰苦的施工任务中,137团广大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洒下勤劳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的赞歌。用他们坚强不屈的身影描绘了一幅又一幅战天斗地的画面。用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开辟三岗至喋布什奇全长156公里的边防公路,以及日士等其它边防哨卡的维修和其它建设任务。</h3> <h3>三年边防建设,广大官兵,怀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寸土必争的原则,一边施工,一边拿枪,巩固了国防,造福了边疆各族人民,功在当代,利在干秋。<br>因物质保障困难,每年部分战士下山,一部分留守山上,昆仑山冬季来临,大雪封山,留守官兵住在简易的帐篷里,天天大雪把帐篷掩埋,并且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当年通讯落后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家中通信要等到明年4月大部队上山才能送到,思乡想家,盼望亲人之情可想而知?<br>为了工程建设他们一上去就是三年,在这三年施工的漫长岁月里,他们不但要用自己的体力从事繁重的施工任务,而且还要面临各种生死考验,如施工危险和印军干扰。<br>因在边防线上,印军时常装扮商人入境刺探军情。冬季时常派飞机来威胁留守部队,战士们一听到敌机声,立刻端起枪爬上山顶,做好开战准备,有时三天两天不间断飞来,搞得战士们疲劳不堪,甚至大百天抱着枪躺在雪里就睡着了。在那样复杂的环境下,生命危险随时都会发生,战土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旦战事来临,除了自保自守,别无出路。因为在当年没有机场等军事设施,冬季大雪封山大部队增援无法到来,这就等于把官兵逼上绝路。<br>我团留守的广大指战员们,个个写好遗书,放在忱头,抱着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视死如归,勇敢顽强地战斗在昆仑雪山上,一呆就是三年!<br>这种不怕困难,不畏生死是80年代英雄工兵们的精神风貌,值得宣传和发扬!</h3> <h3>在昆仑山,那里洒下了广大官兵的汗水,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天路永远展现在世人面前。<br>那里有因施工而光荣牺牲的战友!<br>那里有因维护军人荣誉,因风吹落军帽而掉入河中牺性的战友!<br>那里有在施工中,奋不顾身救人而负伤的战友!<br>那里有排哑炮而炸瞎双眼的战友!<br>也有在行军途中高山反应,爬上电杆,接电话线而牺牲的战友!<br>……<br>他们在三年国防建设中有的失去亲人而未能见上一面,有的父母生病,而不能回家,有的因通信困难而失去女友,有的成绩突出,文化高的战友未能参加军考,而影响前程。</h3> <h3>他们中许多都是优秀的战士,一下山都因1985年大裁军而没有选择留下,有的有病未得到治疗接到退伍命令,打着背包就回到了地方。有的战士回到了地方,,他们从未怨言,平凡地努力工作,实现自己人生的誓言,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退伍不退色,继续为军旗添光彩!</h3> <h3>三年国防建设,战士们立下了汗马功劳,巍巍昆仑雪山可以着证,他们不愧是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女!<br>他们把最美的青春奉献了国防建没,奉献在昆仑山上!<br>他们每个战士是一朵花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用汗水和无比美好的青春编织成一个美丽的花环,顶立在昆仑山上!敬献于牺牲的先烈!<br>他们不负于历史的使命,巩固了国防,为改革开放和边疆的稳定和发展,着出了巨大的贡献!<br>他们的业绩,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历史总有一天会记住他们的!</h3> <h3>第三章:1985年底英雄137团因百万大裁军而解散</h3> <h3>137团一个响亮的名字!<br>因为在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为了战争的需要,中央军委命令新疆军区组建工兵九团,便将工兵137团工一连的基础上抽调部分战士快速成立了战备工程团,而今工九团已是现代化工兵团,曾两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视察和军委的表彰。<br>由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周边国外局势发生变化。中国向世界宣布裁军百万,英雄的137团便在这种背景下列为裁军对象。<br>铁道兵也提前裁掉,转为铁道兵,广大官兵继续为国家铁路建设着贡献,时至今日。<br>137团一支具有光荣传统,英勇善战的工兵部队,为国防建设,为新疆发展着出巨大贡献的部队却没能转到地方,继续为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尽力,广大官兵时至今日都深感遗憾。<br>啊,137团。你永运是广大干部战士心中最慈祥,最亲切的名字,是你溶练了广大官兵刚强的意志,让他们在今天走的了各自的舞台,施展了自己的才华!<br>137团,在战士们心中,你是一杆永远不倒的旗帜,迎风飘扬,所向无敌!<br>137团,你是一支优美动听的歌,一支感人肺腑的壮歌,激励广大退伍官兵阔步向前,建设文明,和谐,富绕的祖国再立新功!<br>137团,我爱你!<br>向137团各个时期为新中国国防建设着出贡献的官兵们致敬!</h3> <h3>第四章:编写《英雄工兵一三七团》的重要性</h3> <h3>1.工程兵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性<br>工程兵的任务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红军长征中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政委就命令工农红军中的工程兵部队要在第一梯队三小时出发,侦查和修缮道路,设置目标。在电视剧《长征》和其它有关影剧中,桥上的五座浮桥和七个渡场就是由工程兵部队架设的,它是红军踏上漫漫征程的起点。<br>无论是长征途中和解放战争途中,工程兵部队始终置于大部队先头,泼山涉水,探路设标,不畏艰险,为大部队顺利前进担当起了开路先锋。<br>在22年的革命战争中,人民工程兵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不畏困难,不怕疲劳!架桥铺路,排除障碍,完成了大量的保障任务,保障了部队的机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驮着革命走向胜利!</h3> <h3>2.我们137团的光荣历史和贡献!<br>1950年12月25日,军委工程兵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我立,这标志着工程兵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br>我们所在的部队原名7988部队。1962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军区骑兵第一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37团(简称工建137团),首任团长李光培(1940年入伍,后任乌鲁木齐工兵部部长,正师级,85年裁军百万退休),首任政委李吉杰(1938年入伍,后任新疆军区XX分区政委,正师级,85年裁军百万离)。<br>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一三七团下辖一个警通连,一个机械连,一个加工连和四个工兵连。<br>1963年1月新建工兵第一营,工兵第二营和技术营门(团直属)。新编舟桥连(1963年划规军区建制)运输队和修理所等。<br>1964年11月工建137团又进行了整编。下辖5个工兵营(1营一一第5营)一个技术营和三个直属连(特务连,警卫通信道机连,道路运输连。)经过整编后的137团一个营,下辖4个连,其中3个工兵连,1个机械连。1个连3个排,1个排6个班,1个班10个人,一个连一个炊事班,加上各级干部,工建137团1个连共有200余人。</h3> <h3>3.乌鲁木齐军区工九团成立的历史背景</h3> <h3>在工建137团27个连中,其中工兵第1营1连是具有光荣历史意义的连队!<br>一连创建于战火纷飞1938年,其前身是八路军359旅719团1连。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6师骑兵连1连,随部队进驻新疆。1950年至1951年1连随6件骑兵团在新疆若羌东南的铁木里克,阿拉尔,茫崖地区执行剿匪任务,成绩突出。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授予1连为“英身善战王震连”荣誉称号和锦旗一面。<br>1953年1连改编为乌鲁木齐军区骑兵第1团1连。<br>1962年3月,1连改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37团1营1连。<br>在工程兵部队1营1连再立新功!在八十年代初,在担负阿里地区多玛沟道路保障,修建新藏等住务中艰苦奋战,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荣立集体“二等功”。<br>1985年1月,乌鲁木齐军区授予1连“阿里高原筑路攻坚连”荣誉称号。<br>1978年工建137团1营1连在军区大院施工,建设地下工程设施(军区简称地下礼堂,实际是地下防空洞和地下指挥部)正在施工期间。<br>1979年1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新疆军区一级战备。工建137团接到命令,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9团。工建137团在6天内完成了整编住务。并在团党委会上一次通过对排级干部的任免。付连以上干部报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待批。3月1日,工兵第9团干部任命正式下达。<br>1979年3月工兵137团直属二营不含机械在,军区舟桥连,南疆铁道兵第5师,北京军区基建工程兵第一工区,军区工程兵教导队,工程机械大修厂等单位抽调干部战士,正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团(简称工九团)归乌鲁木齐军区建制。新组建的工九团除干部有交动外,1营2营均由工建137团成建制调动,兵员未着大的调整。工九团1连就是当年“英勇善战王震连”!</h3> <h3>近年来,工九团紧紧围饶打赢目标,按照灵活机动作战部队建设目标,着眼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的提高,开展军事训练,作战工程保障能力的提高,开展军事训练,作战工程保障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江主席曾两次先后视察工九团,给全团官兵以巨大鼓舞和鞭策。<br>“英勇善战王震连”的锦旗闪烁着历史光辉!<br>“全军工程兵训练正规化先进单位”的铜牌,展现着新一代工程兵的风貌。<br>21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的工程兵将牢牢遵循习主席改革强军的战略思想,以科技为龙头,围绕打得赢,不变质,深入开展科技练兵,不断探索新战法,提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为决战明天做好准备!</h3> <h3>4.编写《英雄工兵一一一三七》一书的重要性!</h3> <h3>雷鸣:工建137团政委,裁军后调至工兵九团任政委,后调至北京军区空军总医院任政委。</h3> <h3>宗公平:《渭南日报》日报总编,《英雄工兵一一一三七》一书主编,带妻子和女孩上昆仑山采访!</h3> <h3>面对137团的风火岁月,和而今的工九团的荣耀。一代又一代工兵老战士和领导渐渐老去,他们为共和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汗。几十年以后没人再提起这支英雄部队,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让子孙后代沿着革命传统的道路继续前进,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军为国,为军队和国家着贡献,于是在以老团长曾胜汉,和政委雷呜等领导的倡仪和带动下成立了《英雄工兵--137团》编辑组,在2017年5月,不到一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章,广大退伍战士自发编写回忆文,基本形成了三大本书,真实地记载了137团为国家和军队建设着出的巨贡献!<br>第一任团长李光培闪烁着泪花说:“我们137团在修建中巴公路时,我是当时该团的团长,我们团广大官兵用血肉之躯援助巴基斯坦修建的中巴公路增强了中巴人民和军队友谊,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的欢迎和称赞,没有当年全团官兵的英勇奋战也就没有今天的友好和平环境”!<br>曾胜汉老团长说:我们137团的干部战士个个都是好样的,在新疆的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人防工程,还是支援地方建设,官兵们继承和发扬了革命军队的光荣传统,牢记历史使命,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光荣任务,历史不能忘记他们,党和人民更不能忘记他们!<br>我们团因是工兵团,在高原,在人防等特殊环境中作业,许多老兵回乡后得肺尘病,风湿病等各种疾病,有的过早离开了人世,国家在当时穷的年代没能落实一些优抚政策,让他们回乡后因没职业而吃尽了苦头,我深感内疚,总觉得愧对我们的战士,铁道兵转到了地方,而工兵137团未能集体转业到新疆,没能让广大官兵继续为边疆建设着贡献,因当年裁军勿忙,未能尽责要求上级机关建言,希望广大官兵能理解当时的环境!<br>老团长,老政委他们从言语和内心无时不在关心至今战斗在各行各行的战友们,希望能将《英雄工兵一一一三七》一书发行后,得到军委退伍老兵人事部和国家机关的重视,让人们知道当年工程兵部队的艰辛困苦,让那些退伍不退色的老兵们得到社会的尊重,给他们晚年应该得到和亨受的优抚政策,不让老兵们流血又流泪。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强军富国的具体体现。<br>也特别感谢老团长和政委,战士李得等捐款为该书的编写提供了资金保障!</h3> <h3>第五章:追寻历史,重上阿里</h3> <h3>西藏阿里高原在137团裁军前的三年间,三年国防建设,工建137团全体官兵们为边防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和业绩,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无时不在怀念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思念当地藏族同胞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更加想了解当地百姓对当年筑路解放军战士们的怀念和感恩之情。三年筑路兵,一生阿里情!<br>137团有一战士,他叫宗公平,陕西xX人,<br>X年x月入伍,137团团部电影队放电影的一名战士。退伍后发奋考上大学,后任《渭南日报》编辑,在团领导的组织和动员下,自愿担任《英雄工兵一一一三七》一书的总编,为该书的编写呕心沥血,倾注了自己大量精力。<br>拜访137团老领导,老战土,搜集整理文缟可说是功不可没!<br>为了圆满完成该书《巍巍昆仑铸丰碑》一文的编写,《英雄工兵--137》总编宗公平带着当年三干筑路官兵们的心愿,不怕路途遥远和道路险阻,带着自己的妻子和正在上大学放假的小女,与及上个山的原三营部书记员裴云龙,二营营部测绘班橄银章开车从西安出发,干里沼沼,不顾身命危险驱车直赴阿里地区扎达县原137团施工的三岗至喋布什奇边防连沿途进行搜集,采访当年工建137团修路的历史事迹!</h3> <h3>铁血工兵一三七<br>英勇无畏塑历史<br>重上阿里写新篇<br>爱我中华好儿女<br></h3> <h3>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不怕道路险阻,不怕年龄在50多岁的衰弱体质,克服高原缺氧,生活没有保障,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终于安全顺利于20181年8月11日晚,安全到达目的地。<br>当晚在布什奇边防连驻下,第二天便来到了乡政府采访,并在乡党委书记王建强,低雅村党支部书现次仁萝卜,玛阳村支书的陪同下,采访了当年给南疆军区付司令员敬献哈达的女藏胞,等人物。采访完后,他们依依不舍地送五位远方的来客到玛阳山脚下!</h3> <h3>站在玛阳大坂山顶,老兵橄银章用已长满老茧的双手着摸自己当年刻下的界桩和里程碑时已是泪如雨滴,一幂幂身穿绿装,战斗在沿途和玛阳大坂筑路战士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们凭的是双手,流的是血汗,心中装的是信仰,牢记的是历史使命,建成的这条神奇的天路,而今的老兵们,你们在哪里?</h3> <h3>35年前的马阳和低雅村贫穷得衣,食,住,行没有保障。老兵裴玉龙从河南带来木梳送给藏民,没想到一排排崭新的街道,优美的区政府办公环境(因发展快低雅乡政府现改为低雅区政府),山坡上挂满金红色的苹果和各种特色水果,绿油油的田间带来一片蓬勃生机,忧如一个小江南,仿佛是昆仑山上的人间天堂!</h3> <h3>当年部队给藏民修建的卫生所和水磨等已成了历史文物,依然那么坚固。一提起137团当年修路的历史,藏胞们个个激动万分,伸出大母手指称赞,感谢唫珠吗咪为他们修了路!没有他们当年流血流汗,也没有他们的今天。藏族儿女将世世代代不忘这段渔水之情!</h3> <h3>第六章:不忘英雄历史,激励后人永远前进!</h3> <h3>我和所有的战友一样,三年的军旅生涯战斗在阿里,只有经历过那场艰苦战斗的战友才懂得在阿里的雪域高原,我们付出了流血牺牲,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西藏阿里高原!<br>我们失去了与父母团聚,象我这样连父亲生病去抴都没能见上一面的战友比比皆是!<br>我们牢记党的嘱托,肩负历史使命,失去了自己最美好的前程,可我们用军人非凡的毅志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死神的威胁,无怨无悔用青春热血去筑就新的长城,为边防建设贡献了我们的一切力量,尽管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br>我们阿里雪城高原八十年代的阿里兵是伟大的,我们用青春热血筑就边防,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全国人民学习,激励后人守卫边防增添力量!<br>苍天可以着证,历史可以着证,我们不愧是当年最可爱的人!<br></h3> <h3>工建137团三年国防建设,全团官兵立三等功以上战士达300多人,是建团来从未有个的人数,可是我那一x军功章,跟大家一样至今放在箱底,没有得到政府和相关部们的认可和它的价值观。只有等它黙默陪伴终生,至到入士为安!但我毫无怨言,因为它是革命军人价值观和荣誉观的体现!<br>只要祖国有召唤,我们老兵们义不容辞上前线,为保家为国再立新功!<br>当年肖全夫军区司令员在6连和军区欢送会上说: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br>1985年《解放军报》以《巍巍昆仑壮歌》整版报到137团三年边防建设英雄事迹,让战友们感动万分,激励大家在转业退伍后,不忘初心,勇敢前进,在改革开放前进道路上阔步前进!</h3> <h3>30多年过去了,我们已渐渐老去,已退休和正在退休的老兵们未能享受三年按五年工龄的高原兵的退休优抚和其它各种优抚政策,但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在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军人的崇敬和关心政策,我坚信历史是不会忘记我们的!<br>因为我们是无怨无悔的一代老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