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张贴红艳艳的“福”字,给原本就欢乐祥和的春节锦上添花。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贴“福”字奥秘和由来吧!</h3> “福”字的种类很多,纂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及美术字都有涉及,各不相同,形态万千,笔法既精致又有力,各自象征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就如第一行的第二个“福”字,它是一个美术字,它的结构构造是一个正圆,所以它肯定就象征着团团圆圆的意思了;再如第二行的倒数第一个“福”字,它是楷书,是颜体,它看上去十分饱满,所以就象征着圆圆满满了;最后,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到第三行的倒数第二个“福”字吧,它是否像一个“狗”字呢?正对着你笑眯眯地望着你点头微笑,仿佛在祝贺你狗年大吉大利呢! <h3>除了上文所说的,“福”还有以下一些图案哟!</h3> <div>瞧!这幅图将“福”字精描细做成“鱼”的图案,象征着“年年有鱼(余)”,另外,还有寿星、寿桃、五谷、龙和凤等图案。<br></div> <h3>那么,贴“福”字蕴含着什么意义呢?</h3><h3>其实,“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h3><h3>其实,只要再继续深入探究,你会知道,“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约有三千年历史了。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h3><h3>而现今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组成:示,指神祗;田,指耕地、打猎;一字,按《说文》解释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说:“口,人所以言食也。”所以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哦!<br></h3> <h3>其实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所以“福”字都得自己写,而且家家户户都得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写“福”字。</h3> <h3>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贴“福”字的呢?为什么呢?</h3> <h3>相传,贴“福”字是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朱元璋微服出访,在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画,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因古代中国妇女以缠足为美 。朱元璋看后以为是百姓有意讥笑他的大脚马皇后,因马皇后也是淮西人。他回宫后,吩咐军士们到镇上去调查:那幅画是何人手笔?哪些人去围观过?规定凡是没有围观和讥笑的户,一律在家门口贴上“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们据此前去抓人,发现家家户户都贴有“福”字,都表示不曾围观和讥笑大脚妇女,此事便不了了之了。从此,人们都感觉贴上“福”字可以保一家平安。</h3> 其实,许多人喜欢倒贴“福”字,从而象征着“福倒(到)”了。可这又源于什么时期呢?又跟谁有关系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h3>其实呀,这与清朝恭亲王福晋有关。一年春节前夕,恭亲王的大管家为讨亲王欢心,按例写了斗大的“福”字,让手下的人贴在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不识字,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非常气恼,欲鞭笞惩戒。他的大管家是个能说善道的人,为避免牵连怪罪自己,赶忙跪下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此乃吉庆之兆也。”恭亲王听了觉得此说合情合理,反怒为喜,让大伙合说:“恭亲王府的福到(倒)了!”他们以为,吉祥话说千遍,金银财宝增万贯。遂赏赐大管家和那位家人各五十两银子。从那时起,从王府到民间,很快就形成了春节倒贴“福”字的风俗了。</h3> <h3>阅读了我的美篇,你是不是对家家户户都贴倒着的“福”字有了更深的了解呢?欢迎大家继续探究哦!</h3> <h3>四(9)班 杨淑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