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年的前一天回故里了,辽西北偏远的小山村。手机拍摄了几张照片,那山,那水,那草木,那街道,还有已经变了模样的老宅,一遍一遍地映入眼帘,融入脑海。儿时的欢乐,儿时的烦恼,儿时的一幕幕,慢慢地回放着,温馨的感觉不停地在心中重复着。家乡还很落后、贫穷,街巷路面还是记忆中的土石铺就,狭窄老旧,一派原生态的景象,又正值深冬,更显得凋零,但生活在这儿的亲人们乐观、豁达、知足,怡然自得地过着慢节奏的生活,这又何尝不是幸福呢?</h3> <h3>途经儿时的校园,学校已经撤并,校园变身养殖场,唯有遗存的百年松依然茂盛,默默地守护着这里曾经的一切。忽然想起了教室里的铁炉子,那是当年温暖我的热源。</h3> <h3>雄伟的北官山,是故里的象征。儿时每逢端午节都要登上山顶,遥望远方,俯瞰家园,沿途咀嚼着酸涩的山杏,争相攀爬,想想都惬意。雨后的山坡上都是地衣(我们叫地瓜皮),拣回来,洗净,炸酱,山里特有的美味。现在呢?不知道还能不能拣到了。</h3><h3>(第六张雪后照片为邓洪德拍摄,拍出了北官山的神韵,美艳绝伦)</h3> <h3>这是我的老宅(准确地说是老宅原址),半地窨式的土屋变成了砖瓦房,高大壮观的大门楼已经没有了,连同它的威武。只有后园子的上百年的老院墙还在,虽然矮了很多,且长满了榆树。老院墙边当年盛产鬼子姜、地环儿,不用栽,不用种,自然生长,用它们腌的咸菜是真好吃啊。</h3> <h3>小鸡、鹅、羊、毛驴,比养殖场里那帮家伙活得滋润多了。</h3> <h3>拴马桩、磨盘、槽子,被遗弃的老物件。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它们变成了废物,算得上文物吗?</h3> <h3>家家门前都堆着柴垛,有备无患,这个老传统没丢。</h3> <h3>河套,是我儿时最喜欢的地方,夏天摸鱼,冬天滑冰,现在干涸了,成了堆放杂物的场所。希望,希望我再回来时,河套水长流,冰满河。</h3><h3> 2018.2.1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