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除夕鞭炮的那一声声脆响【原创】

已注销用户

<h3>  </h3> <p class="ql-block"><b>年味渐浓,回家的脚步越来越近,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父母从来不会在乎我们有钱没钱。就像陈红的常回家看看歌词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空气中骤然多了些年的味道,过年的气氛,也一日浓似一日。以前,小孩盼过年,父母怕过年,又老了一岁,谁知道还能过几个春节?而如今却是父母比小孩更盼望过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有句话这样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过年习俗各不相同,每个人对年味也都有着独特的记忆。</b><b>记的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过年有妈妈给我们做的新衣服、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小时候,还盼着放寒假,放了寒假年就要来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接下来的每一天似乎都是色彩斑斓,枣花馒头的美味儿,猪肉的浓香味,炸蔬菜的油香味道不断的扑面而来,还有萝卜馅饺子的香味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年过后家家户户拉开序幕开始忙年,蒸年糕,炸丸子,炸豆腐,炖大肉,杀鸡,发面蒸馒头,陆陆续续到年二十九剁馅子,三十下午或晚上包水饺,年夜饭,家家户户忙的不亦乐乎,平日里相对平静的小巷也开始热闹起来,什么叫忙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忙年。 我们家也不例外,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父母就开始置办年货,买对联、买福字、买年画、买窗花、买鞭炮、还有让我们最高兴的就是妈妈要给我们买过年的新衣服,那个时候的条件可不像现在这样,一年冬天也就是这一身新衣服。</p> <p class="ql-block"><b>在我的记忆里,平时不舍得买的,过年变大方了,鸡,鱼,肉,还有各种青菜。那时候的人们对过年的意识是很浓的,到了年三十下午,大大小小的店面都关上门正儿八经的回家过年了。所以家家户户的年货都备的很全,买的年货陆陆续续吃到正月十五呢!这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除了吃就是玩,口袋里零食不断,一天到晚的嘴不闲着。那时候 虽然清贫,过年那几天,父母破天荒的舍得花钱,各种食品应有具有,就连平时舍不得吃的零食,苹果、香蕉、桔子、糖果、瓜子,花生、等都买了些。</b></p> <p class="ql-block"><b>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老爸一大早就起床,吃过早饭之后,父母将所有的房间上下疙疙垃垃死角的灰尘给扫掉。这是习俗,不管有没有灰尘都要扫一遍,说是把穷运晦气都扫出去,除旧迎新,意味着来年会幸运,把不好的东西都给清理掉,开始迎接新的一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曰:“张王李赵,二十三祭灶。”吃了祭灶的糖瓜,拜了灶老爷,就要热火朝天地投入迎新年的忙碌中了。</b></p> <p class="ql-block"><b>记忆里,离过年还有两三天的时候,左邻右舍就开始过油,(就是炸蔬菜),妈妈炸蔬菜的时候,我们就围在灶边看妈妈炸丸子、炸土豆、炸鱼,炸肉、炸带鱼、还有豆腐块,山药,最后再炸点小点心,麻叶,馓子一类的,那个麻叶薄薄的皮子酥酥的,脆脆的,好吃的不得了。我们姐弟围在锅台前,妈妈捞出一锅新的,我们就捏一块尝尝味道,边尝边不停地说,嗯!好吃,嗯!真好吃,妈妈开心地笑着说,小馋猫,一个比一个馋,吃饱了,一会还吃饭吗?那个香呀,真的是色香味俱全,看着就好吃。</b></p> <p class="ql-block"><b>年前的那几天是妈妈最忙碌的时候,过年的时候除了包饺子,馒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发一大盆面,等面发好了,就开始一锅锅的蒸,要蒸好几锅呢。因为馒头是发面的,老辈传下来的说法,像征着人丁兴旺,发家,发财,来年好兆头,那时候的馒头有饭味,香喷喷的,不是我说哈真的比现在的馒头好吃多了。</b></p> <p class="ql-block"><b>到了年三十下午,老爸就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气,除旧换新的意思,然后用面打一碗浆糊,把新春联贴上,我们在旁边往左点,往右点,高点,低点的指点着,屋里的门,橱子和柜子上都贴上福字,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贴。贴完福字墙上挂上新买的年画,街门前挂上小红灯笼,大门贴上红红的春联昭示着红红火火过大年,真是年味十足。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因为我们祖祖辈辈是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在我们当地,有一句流行的口头禅叫“好吃不过饺子,好坐不如倒着”,形象地道出了北方人对饺子的喜爱程度。 过年时,从除夕晚上到初一,再到初五,早餐桌上必须摆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特别是初五那是必须包饺子的,因为初五有事的要出去办事了,意思是说把嘴捏上,这一年不能说脏话,不能骂人,要文明用语。还有包饺子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还得包几个放了硬币的,谁要是第一个吃到有钱的饺子?寓意着来年有钱花,新年有福气。</b></p> <p class="ql-block"><b>除夕晚上是我们家最高兴的日子,从下午三四点钟开始,老爸老妈就开始准备除夕年夜饭。三十晚上是最丰富的一顿饭,把这些天准备的好吃的,通通都端上来,一般都是八个菜,有荤有素,最不能少的就是蒸肉、蒸鱼、蒸糕,它象征着今后的日子蒸蒸日上,年年有余,步步高升,菜炒好,我们一家围坐在桌前吃年夜饭,欢声笑语在小屋里飘扬,到了12点整的时候,爸爸就开始放火鞭,放完火鞭大人们都去休息了。我们就开始守岁,家家户户的火鞭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我们高兴的在屋里蹦来蹦去,也不知那时候哪来的精神,通常是一夜不睡觉。</b></p> <p class="ql-block"><b>初一早晨,浓烈的炮药味儿在院子里弥漫,妈妈早早的起来给我们下好水饺,吃过早饭之后,大人们三五成群去给家族的长者拜年,要磕头作揖。爸爸也加入到队伍的行列里去拜年,街坊邻居小字辈们,十个八个的一帮帮的来给爷爷奶奶拜年,邻里间张家,李家,王家的见了面互问新年好,见面发财。到了那一天就是平时有点小矛盾的,也都友好起来,一笑泯恩仇。我们姊妹争着抢着先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磕头拜年,拿了大人给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几张一元的崭新钞票,也就是压岁钱,兴奋的和弟弟妹妹还有邻居家的小伙伴到街上去玩。</b></p> <p class="ql-block"><b>到了街上,我们就买糖块,甘蔗,糖葫芦,风车,捏小糖人,还有气球,弟弟就买一挂最小的火鞭,这种开心的气氛,从大年三十持续到正月十五。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过年的氛围却淡了,人们都在忙着工作,忙着各种事,过年似乎已经是个形式,就是回家也是拿着手机,发微信,看视频,发信息,聊天,手不离机忙个不停。那时候的年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亲情弥漫的中国年,让多少游子梦牵魂绕,让多少人回味无穷,现在只有在梦中,在尘封的记忆里。</b></p><p class="ql-block"><br></p> <h3><b><u><br></u></b></h3><h3><b><u>撰稿:心静如水</u></b></h3><h3><b><u>图片 来自网络</u></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