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炒蟹爪,思家乡

一叶知秋

<h3><b><br></b></h3><div><b> 在我的家乡,二月二这天,每家都会炒黄豆。还记得孩提时,早早地就盼望这一天,对于食物匮乏的我们来说,香香脆脆的炒黄豆就是极佳的零食。每当二月二那天,村里都飘着黄豆的香味。随便从哪家小院经过,都会听到炒黄豆声。</b></div><div><b><br></b></div><div><b> 当母亲端出箩筐,坐在院子里开始挑选黄豆时,心儿在那一刻就开始期待了。待黄豆洗过,炉膛里的火苗舔着黑漆漆的锅底,锅热了。“哗啦”,黄豆倒进去,母亲拿着锅铲不停地炒着,一会儿,锅里“噼噼啪啪”声不绝于耳,如同黄豆在歌唱,有时也会有几颗豆子炸裂,仿佛被囚禁的鸟儿般跳出锅,滚落一边。渐渐地,黄豆的香味袅袅地飘出,早在一边等候的我们不时地问母亲:“还没好吗?好了吗?”</b></div><div><b><br></b></div><div><b> 终于一粒粒焦黄的豆子冒着热气摆在了面前,急不可耐的我们欲抓起一把,却不料烫的手往回一缩,却又不甘心的再去拿,只是这次只敢拿起几粒,还是烫,却再不舍得放下,嘴“嘘嘘”地吹几下,便放进嘴里,“嘎嘣嘎嘣”,声音悦耳,味道当然是超级棒了。待黄豆凉透,我们便会装满衣服的口袋,而后像撒欢的小狗乐颠颠地出门找小伙伴炫耀去了。这时候,大家就像一个大富豪般慷慨,你抓一把,我抓一把,你尝我的,我尝他的,“嘎嘣嘎嘣,嘎嘣嘎嘣……”脆脆地咀嚼声就似一场大合唱,此起彼伏,有高音有低音。孩子在一起总是不会安静的,也总是会想出各种游戏来。味道品尝过,比较过,便开始较量吃黄豆的技巧来。一粒黄豆高高抛起,头仰着,嘴张着,若接着豆子,便很骄傲地嚼着,那“嘎嘣”声也更加得响亮。谁抛得高,谁接中的次数最多,那么便自然胜出了。</b></div><div><b><br></b></div><div><b> 至今不知道家乡为啥要在二月二这天炒黄豆,而且还叫“炒蟹爪”,寓意啥呢?孩子是不管寓意的,有的吃便是好日子。每年盼望着“二月二,炒蟹爪”。可惜年年都只有一个二月二,年年都只有一天如此畅快地大饱口福。</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 后来来到了城市,再也没有吃过母亲的炒黄豆。一是远离家乡,要不要习俗似乎可有可无。二是食物也渐趋丰盛,黄豆已不足以留恋了,何况吃多了肚子会胀,何况还会老放屁呢?放屁,这对于爱美羞耻之心渐长的女孩来说,是一件多么不文雅的粗俗之事啊!</b></div><div><br></div><div><b> 炒黄豆,有时会在酒店就餐前,等待上菜的时间,店家会端来一小碟。或许炒的时间长了,黄豆吃起来总没有儿时的“嘎嘣”脆,更没有那飘飘袅袅的香味。有的甚至还有糖精的甜味。甜是甜了,只是没有香了。有时会拿起几粒,权当打发这等待的无聊。</b></div><div><b><br></b></div><div><b> 现在随着城镇化的扩大,乡间的习俗都淡化了,执着地固守习俗的,怕也只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了。虽然有些习俗可以称为“陋习”,可以摒弃,但很多习俗还是淳朴的,并且值得怀念的。童年的往事,也常常是在这样那样的习俗里拉开回忆的序幕。</b></div><div><b><br></b></div><div><b> 年前,朋友告诉我他们老家过年要做挂面,要打糍粑,要杀年猪,并且发来照片。照片上,那一根根细如发丝的挂面,那一张张洁白的糍粑,还有那被捆着等待宰杀的肥猪。虽未到年,但乡民这些地忙碌,年的气息早已弥漫在乡间了。朋友每说起他的家乡,我都羡慕不已,羡慕他有一个可以经常回去的山间乡村,虽不近,但也不远。他说他想在家乡修缮老屋,以便回去时有个舒适的住所。他的家乡山清水秀,民风醇厚。我的家乡呢?不也景色如画?梨花如雪?只是家乡很远,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居所。父母亲人不在家乡,少了很多回去的理由。家乡的宅基地,堆满了枯枝、碎瓦。曾经果蔬满园,如今满目疮凉。可叹可惜,却没有重整的欲望。毕竟家乡几乎成了一个梦,虽然常常梦回家乡。</b></div><div><b><br></b></div><div><b> 不曾想,一个二月二,倒勾起思乡的愁绪来,下个月,清明节前后,家乡的梨花该盛开了,不是一棵两棵,不是一朵两朵,而是千棵万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于此,再恰当不过。真想回去啊!在那铺天盖地洁白如雪的梨花世界里睡上一觉,让花的香味伴我梦中,永存记忆。</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