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50年前,五大城市的知青,带着青春和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的理想与憧憬,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各地知青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黑土地。从此,豆蔻年华的我们和南来北往的知青们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用我们的汗水和青春乃至生命,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激情过、沮丧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欢乐和眼泪,苦难和艰辛,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我们成长。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2团九连,是新建连队,头顶蓝天,脚踏草地,没有房,我们自己盖,没有水,我们自己挖井,没有粮食,蔬莱,我们自己种,夏天蚊虫小咬满天飞,叮的我们无处䑮,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凛冽,我们上山伐木,兴修水利。我们在鸟苏里江御过煤,在连队场院晒过麦,个个汗流浃背,在一望无边的大豆地割大豆,晚上累的腿脚抬不起来,但是年青的我们,第二天照样全出勤,荒山野岭开凿出粮仓,我们不畏艰险,屯垦戍边。携手乡亲,躬耕垄亩,修渠治水,改造山河,意志淬火艰危,栉风沐雨相傍。燃激情洒热血,情结沃土。历数载付艰辛,豪情无限。寄我辈几多少年壮志,证历史无数悲壮沧桑。 当年一句口号造就了一代知青,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知青留给北大荒这块土地的是最宝贵的财富青春。50年过去了,知青这个词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是沉甸甸的,固然,上山下乡这场运动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铸成了我们的人生格局。让我们品尝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但是我们可以豪迈的说:中国历史上厚重的一页,那就是不能忘记的一代人知青,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撑起过祖国的脊梁!当年的风和雨、悲与壮、泪和血、思与情都将是一代知青说不完、道不尽的跨世纪的话题。 知青,是怀旧的。每个知青都会讲一些当年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只要一提起知青生活,便能立刻把我们带回到青年时代,带回到广阔天地。有多少悲喜,有多少梦想,永远地留在了那个逝去的年代,重温那些悲喜,那些梦想,我们有欢欣,也有泪水,有收获,也有遗憾……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个年代已成为过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我们相距越来越远,但这种扯不断的情结还在千丝万缕地缠绕着我们,并且越来越近,如同一坛老酒越酿越浓,终于从封不住的盖子里飘溢而出。因此这几年来,知青们频频相约回到自己曾经的地方,回首自己的足迹,祭奠自己的青春,追寻青春的印记,不了的情结。 从火车开动的那一刻起,我们从学生变成了"知青",从同学变成了"荒友",变成了"知青"这个大家庭中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在青涩的青春岁月里,我们结下了缘,汇成了谊,产生了情,凝成了结,友谊温暖着我们枯燥的生活。同甘共苦的经历成为感情上很强的纽带,天下的情谊没有知青的那么的纯,那么深,那么的无私。如今不论在哪里,只要你说自己曾当过知青,不需要多说什么,自然就有了一种理解,有了一种默契,有了一种亲和感。这种知青情谊在当今人际关系淡漠、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知青,是坚强的。从那个蹉跎岁月走来的知青们经历了磨难也积蓄了力量。我们这代人是不幸的,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精英。就像我们自己调侃的那样:我们这一代人呐该长身体的时候遇到自然灾害,该受教育的时候上山下乡,该谈情说爱的时候要求晚婚晚育,该成家了国家政策只生一个好,该在工作岗位上驰骋的时候要求学历文凭,时正当年又面临着精简机构、下岗的种种考验……,生不逢时啊!但是艰苦曲折的经历教会我们宽容、珍惜、感恩、坚强、自信,拥有梦想,付出力量,在磨难中奋进,在挫折中前行。我们身上有着来自北大荒的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坚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并且支持着我们走到了今天。有知青这碗苦酒垫底,人生的态度就会永远乐观向上,人生的追求就会永远积极进取。我们的歌就永远是那样高亢悠远,浑厚而深情;经历过风雨就会见彩虹。知青的诗永远是那样荡气回肠,大气悲壮。 知青,是奋发向上的。知青是一段特殊的年代造就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支持者和建设者,我们的命运是与共和国的命运胶粘在一起的。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反思,是下一代的营养,也是这一代人特有的生命价值。知青精神永存。</h1> <h1>九连指导员张耀生。</h1><h1>勤华的作品非常好,导言写的精辟!又看到当年的那些小青年在困难的环境下的笑脸,这就叫一一共和国一代知青的风采!精品收藏。张耀生</h1> <h1>九连唐仕全连长</h1> <h1>看到哈市男知青照片,见到梁宏业,高高的个子,瘦瘦的长脸,戴眼镜的宏业,在连部由于眼睛近视,看文章老迷起眼看稿子,至今还记忆犹新……宏业会写文章,钢笔字写的不错,连队宣传版报好多出自宏业的手稿,宏业工作认真负责,特别当统计时到大田里亲自量地,见他回连部时一身汗水和泥巴一一这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据说前几年宏业离开了我们,愿天堂里的宏业战友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你。</h1> <h1>拍摄日期:1974年9月在22团团部照相馆</h1><h1>前排左起:黄志勇 张同喜 王克新</h1><h1>中排左起:陈贵宝 吴兆祥</h1><h1>后排左起:游本农 彭振华 卢守林</h1><h3><br /></h3> <h1>1972年6月在九连天冿知青在蓝球场留影。 </h1><h1> 前排左:李晓美,孙忠萍,韩风珍,郝建新。</h1><h1>后排左:田兆燕,李学珍,苏学东,王玉娥。</h1> <h1>哈市知青</h1><h1>从左到右:刘強,张习滨,宋武滨,粱建民,苏如先。</h1> <h1>前排左起:李秀珍、刘玉琴、梁春敏,后排左起:王玉玲、王淑玲、张桂珍。</h1> <h1>前排左:王凯,魏如峰,陳占利,黃翠英,王玉娥。</h1><h1>后排左:于所军,王春林,甄奎强,曹淑吉,孙忠萍。</h1><h1>九连马号全体战友</h1> <h1>71年6月回哈战友聚会在松花江江上餐厅的照片,</h1><h1>前排左:苏如先,刘强(已故)。</h1><h1>后排左:梁进民,张希斌(已故),宋武斌。</h1> <h1>前排左:孙承文,梁进民,宋武斌。</h1><h1>后排左:起张习斌,苏如先,刘强。</h1><h1>这是71年6月九连哈市战友探亲相聚在松花江畔留影</h1> <h1>在九站江上码头</h1><h1>前排左:宋武斌,张希斌,刘强,苏如先,梁进民。</h1> <h3>天津知青</h3><h3>前排:蔡力、何翠花</h3><h3>后排:董淑兰、李学军、刘红云,</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1>天津知青,孙忠萍,在遛马。</h1> <h1>李学军和北京知青田学英在宿舍前学毛选。</h1> <h1>上海知青:朱贵明</h1> <h1>上海知青:游本农</h1> <h1>上海知青:吴云龙</h1> <h1>上海知青:宋学勤</h1> <h1>上海知青:卢守林</h1> <h1>上海知青:张建国</h1> <h1>上海知青:彭振华</h1> <h1>上海知青:乔金良</h1> <h1>韩学明,李顺昌,王克新。</h1><h3><br /></h3> <h1>候远兴,暴国政,韩学明,程文礼。</h1><h3><br /></h3> <h1>后排左:张同喜,韩学明,候元兴,</h1><h1>前排左:孙忠乐,程文礼。</h1><h3><br /></h3> <h1>1971年春节前在团部邮局前留影。 前排: 游本农,薛花明(运输连),沈富永</h1><h1>后排:张根发(邮局),李建设,陈贵宝</h1><h1><br /></h1> <h1>1971年春节后在九连大地田间留影。 前排:李建设,吴三宝,陈贵宝,黄志荣</h1><h1>后排:周振明(商业连),彭振华,游本农,宋学勤</h1> <h1>1972年彭振华在汽车上。</h1> <h1>前排左:小毕,李顺昌,姚伟英,</h1><h1>后排左:吴三宝,王剑英,沈月娣。</h1> <h3>从左到右:王剑英,贾菊妹,周健</h3> <h1>哈市知青,胡军增,梁宏业。</h1> <h1>上海知青:王克新,韩吉明。</h1> <h1>天津知青,王玉玲,梁春敏。</h1> <h1>蔡力、刘红云。</h1> <h1>天冿知青:杨建华和刘红云</h1> <h1>韩学明夫妇</h1> <h1>哈市知青:韩学明</h1> <h1>哈市知青:徐君利</h1> <h1>哈市知青:刘春才</h1> <h3>上海知青:魏如峰</h3> <h1>天津知青:李学军</h1> <h1>上海知青:李建设</h1> <h1>佳木斯知青李向军。</h1> <h1>佳木斯知青:尤秀君</h1> <h1>上海知青:周凤琴</h1> <h3>佳木斯知青:王云英</h3> <h1>上海知青:殷菊娣。</h1> <h1>上海知青:沈月娣。</h1> <h1>上海知青:蔡傅云</h1> <h1>上海知青:蔡傅云</h1> <h1>上海知青:钱松云</h1> <h1>上海知青:林来娣</h1> <h1>上海知青:雷翠芳</h1> <h1>天津知青:王玉玲、许幼香、李学军</h1> <h1>蔡力、刘红云。</h1> <h1>上海知青:洪光娣。</h1> <h1>天津知青:李秀珍</h1> <h1>天津知青:杨文英</h1> <h1>上海知青:王剑英</h1> <h1>佳市知青:房淑琴</h1> <h1>上海知青:周凤琴</h1> <h1>天津知青:王玉玲、李学军。</h1> <h1>上海知青:雷翠芳。</h1> <h1>上海知青:郭玉珍</h1> <h1>上海知青:黄翠英</h1> <h1>上海知青:孙海燕</h1> <h1>北京知青:田学英</h1> <h1>天冿知青:张桂珍</h1> <h1>天津知青:郝建新</h1> <h1>天津知青:李学军</h1> <h1>上海知青:姚伟英</h1> <h1>上海知青:张建国</h1> <h1>佳市知青:王春林</h1> <h1>上海知青:贾菊妹</h1> <h1>佳木斯知青:李向军</h1> <h1>天冿知青:张桂英</h1> <h1>天津知青:董淑兰</h1> <h1>哈尔滨知青:曹元生和刘强</h1> <h1>哈尔滨知青:高旭东</h1> <h1>哈巿知青:赵占青</h1> <h1>上海知青:陈贵宝和游本农。</h1> <h1>上海知青三兄弟</h1> <h1>上海知青陈贵宝。</h1> <h1>上海知青:陈贵宝在运输连</h1> <h1>宋学勤,王克新</h1> <h1>上海知青,宋学勤在九连田边。</h1> <h1>1974年9月上海知青彭振华在田间拖拉机作业留影。</h1><h1><br /></h1> <h1>前排左:游本农,彭振华,</h1><h1>后排左:薜华明,沈富永。</h1> <h1>韩学明,李顺昌,王克新。</h1><h3><br /></h3> <h1>候远兴,暴国政,韩学明,程文礼。</h1><h3><br /></h3> <h1>前排左:孙忠乐,程文礼。<br /></h1><h1>后排左:张同喜,韩学明,候元兴。</h1><h3><br /></h3> <h1>翻看凌勤华制作的相册,真实的记录了着我们青春岁月。每幅照片在眼前一幅幅滑过,深情的乐曲在耳边不停地回响,每一幅都引起我们对往事的怀念,每一个音符都撞击着怀旧的心房。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拖拉机旁,有的在麦场,有的在食堂,有的在马号和猪舍旁,有的在操练现场,有的紧握钢枪英姿飒爽,面对镜头,笑得都是那样的灿烂,稚嫩都写在脸上!然而,岁月无情让我们变老,但我们会更加珍惜在艰苦岁月里结成的友谊,它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地老天荒!周绍纯</h1> <h1>吃完晚饭,我又打开了琴华做的相册,当年的老照片加上精辟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至今历历在目,总觉得不写点啥?今夜难眠。</h1><h1>五十年前各大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知青中有的还不足十七岁,我就是其中一个,啥都不懂,啥都不会的小屁孩,当初也有一腔热情,豪情壮志,去了北大荒征途,从此我们的青春和热血与这片神奇的土地紧紧地相融,在北大荒十分艰难的环境下,挑起了屯垦戎边的大樑,流过汗,流过血,不断地磨砺自已,百炼成钢,,也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黑土地。一年复一年,整整九个年头,对北大荒有着深深的情感。虽然说知青当时都巳返城,但北大荒精神始终伴随和激励我们走过青年,步入中年,如今又进了老年,整整四十多年过去了,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感,对第二故乡的眷恋,思念当年与我们一起工作的领导,连队的老职工对我们这些知青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们茁壮地成长,北大荒永远铸造在我们心中,因为那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h1><h1>难忘的岁月</h1><h1>人生百年一世情,风雨沧桑过烟云。</h1><h1>青春少年修地球,感慨干古话乾坤。</h1><h1>广阔天地炼红心,大有作为搏彩虹,</h1><h1>四方战友在网上,尽叙感叹吐真情。</h1><h1>游本农</h1> <h1>勤华姐的一篇《青春岁月》九连知青老照片。让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人心情格外激动,一张张老照片激起了我思绪涟漪,把我带回到五十年前的兵团工作、生活的场景……,那时的我们青春稚嫩,接受了东北兵团繁重工作和艰苦生活的洗礼,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把我们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打造成了一名兵团战士。重复地看着老照片,兵团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年华,有奋斗也有挫折、有理想也有希望、有欢乐也有苦闷,有青春的懵懂也有爱的萌发……这一切一切都构成我们那段珍贵的历史。在此,要特别感谢勤华姐的创意和辛苦制作,我们的这些老照片如同我们成长史一样弥足珍贵,特别是在那段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能保存下来的照片,现在把它集中起来汇编成册,为我们九连的兵团战友留下了宝贵的财产和纪念。弹指间我们走到了奔"七"的阶段,回忆兵团这段成长经历我们不难透过艰辛去寻找那些值得留恋的回忆……最后衷心祝愿我们九连战友身体健康!李学军</h1> <h1>读【凌勤华】青春岁月(九连知青老照片)美篇有感: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鲁迅~50年前,五大城市的知青在这块气候严酷的黑土地上屯垦戍边,建保边疆;用他们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耕耘着亘古以来蛮荒孤寂的原野。当初他们来的时候只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就远离了故乡和父母,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粗砺的伙食,艰苦的劳作,恶劣的自然环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年之后,他们带着满身的疲惫与伤痛,回到了久违的故乡重新起步。但城市不相信眼泪,十年知青光阴,荒废了他们的学业和技能,让他们又一次站在一个不平等的起点,与命运抗争。下岗、分流、关停并转,一次次打击着这群命运多舛的特殊群体。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北大荒厚重的黑土地赋与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又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今天,这批人都已经退休,这群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群,为中国现代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和国不应该忘记他们!</h1><h1>张建国</h1> <h1>美篇感悟:这次美篇制作(青春岁月,九连知青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大多数是李学军战友提供,有的照片时间长,太糊,学军想办法扫描,学军化费精力多,因为每张照片都要有时代背景,学军是个有心人,提供这些照片信息。多谢李学军战友,收集了连队那么多战友照片,这次美篇制作,离不开学军的指导和帮助。美篇,当我看着战友们一张张帅男倩女的照片,脸上扬溢着青春美好的憧憬,阳刚帅气的小伙伴们和青春亮丽的天真可爱的姑娘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知青年代⋯是啊!人生的岁月,青春最美丽,难忘当年脚下的足迹,胸怀理想事业的豪气,为了建设黑土地,无私奉献我们的青春⋯特别是照片上己故的战友,为战友过早的离别,深感痛心,让我们永远怀念己逝去的战友,愿天堂之路走好,你们的英容笑貌将铭记历史,为共和国黑土地作贡献的战友们,安息吧!⋯ 美好青春是属于我们的,在美篇里,看到一张张英俊潇洒帅气的男生和天真活泼可爱的姑娘,是啊!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兵团青春岁月,有我们的理想和追求,有我们的初恋和爱情故事,有我们的悲欢离合的命运,有我们战友的梦中情人,有我们苦涩的爱情,有我们相亲相爱的同学之情,一辈子同学不容易⋯青春岁月,精彩人生,春华秋实,不忘初心,永结同心,那是时代的记忆。亲爰的战友们,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知青的青春岁月美篇,那是一部飞杨的旋律,青春伴着我们度过人生中最难忘的芳华。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洒,夕阳是迟到的爰,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让我们的夕阳人生更美好!更精彩!让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永藏我们的生命记忆。</h1><h1>凌勤华</h1> <h1>以上照片由李学军,游本农,宋学勤,陈学英,韩学明,等战友提供。</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