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蝼蛄漩(亦称驴回头或雁回头)小环线穿越

车爱平

<h3>这是被称为雁回头的断崖</h3> <h3>这是雁回头断崖对面的山上</h3> <h3>这是雁回头南侧被称为‘蝼蛄漩’的景色</h3> <h3>  虽然临近年关,依然期待爬山。</h3><h3> 作为鸡年年底或狗年春节前的收官徒步活动,因正好在太原,所以在户外助手软件上看了一下发布的约伴活动中,发现其中一个徒步路线中包含有黄龙洞、72拐、雁回头等比较好的景点,因此选择了‘执子之手’为领队的马头水环线徒步活动。</h3><h3> 没想到临近出行,因领队调整,路线也随之变更,几经与新领队‘厨卫廿载’沟通无果,于是徒步路线改为雁回头小环线穿越,心感遗憾。</h3> <h3>  2018年2月4日早晨,我们在太原16路公交车北寒公交站集中,然后我与第一次相识的另外5名驴友,一行6人AA制乘车经西铭、银角村,在银角村向右侧切入河道土路,沿沟底一直走到一个地名叫午岩的地方停车下人。道路被一个石料场的铁大门档住前进的道路,于是大家从大门右侧走开的小道翻越进去,继续前行。</h3> <h3>没有多远,前面呈现一幅别样景象。只见数根土柱矗立在眼前,于是大家纷纷拍照留影。</h3> <h3>再往前走,已经没有了道路。大家顺着沟底干涸的河道向北行进。河道两门旁一丛丛黄黄的已经干透的芦苇随风飘逸,虽然十冬腊月但心里的感觉还是爽爽的。</h3><h3><br></h3> <h3>走着走着,沟里突然出现一个不大不小的断崖,大家小心翼翼地通过断崖,下降到沟底。站在高处的老者,就是此行年龄最大63岁的“山高水长”。</h3> <h3>下图是领队老苗,也已经是63岁了。</h3> <h3>此时的沟两边完全是石岩矗立,沟底逐渐变换着形态,弯弯曲曲,越走越窄。</h3> <h3>有时感到前方已经无路可走了,但走近一看,却是曲径通幽,仍可穿行。</h3><h3><br></h3> <h3>如此景色,尤如走进一处画廊,不由自主地来个自拍吧。</h3> <h3>这是我与领队厨卫廿载(老苗)及第一次新识的驴友红竹客合影。</h3> <h3>  下面的照片就是经典神奇的被驴友称为“蝼蛄漩”的地方。</h3><h3> 整个地形,如同蝼蛄在地钻洞时扭曲弯折一直向下形成的漩涡状的石洞一般。真是鬼斧神工,堪称奇迹。绵柔的水流竟有如此神力,把坚硬的岩石冲刷的千迴百转蛇形变化,没有经历千万年的长久冲淋涤荡,是不会呈现出如此美妙的景色的。</h3><h3> </h3> <h3>其中有一段光滑极陡的斜坡,为安全起见,老苗提前带了绳子,方便下到底部。我手脚并用,撑住石头两侧,竟然没有用绳子就下去了😁</h3> <h3>同行的有两个驴友未下到底部,一个是63岁的老驴友“山高水长”,一个是此行唯一的女驴友“路路”。</h3> <h3>在这绝地险要之处,来张自拍留作纪念吧😄。</h3> <h3>  下到蝼蛄漩底部,再下一个台阶,前面就是绝壁悬崖。向下看,约有数十米垂直向下的深谷;向左上方看,则是高达百米的笔直的断崖,也许这就是驴友所述的雁(燕)回头的地方吧。听当地有的人说,这上面高耸的白色断崖的地方叫白岩头。</h3><h3> 蝼蛄漩到此已经是尽头了,向前再无路可走,必须返回这段路后,才能择路上山。所以,这也许是有些驴友也把这个地方叫做驴回头的缘故吧😄</h3> <h3>  于是,在老苗的带领下,大家返回地面,向右边切路上山。这段路纯属无路可走,全部走新探出来的野路。</h3> <h3>  爬到半山腰,回头望去,雁回头(白岩头)清楚地展现在眼前。</h3> <h3>  大家手脚并用,继续向上攀爬。</h3> <h3>  突然发现野生动物的白色粪便,分析可能是狼或其它食肉动物的排泄物。</h3> <h3>  登上一处山脊,向北远望,汾河二库的水面清晰可见,风景真美!</h3> <h3>  再向西边走了百余米,一块长形巨石伸向崖边,如同巨蟒探头,正要在汾河饮水一般。</h3> <h3>  我和领队老苗还有驴友“空悠悠”分别站在巨蟒石上拍照留影。</h3> <h3>  之后,大家向东,朝寺港子村方向的山上继续前行。</h3> <h3>  走在山脊上,有一段路就象是石板路一样。</h3> <h3>这是左侧山沟的景象。</h3> <h3>  这是山脊上朝阳处的草丛,还有绿色的叶子未被冻干。真是赞叹野草经历严冬之后,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h3> <h3>爬上一处平地,原本茂盛的旱芦苇,被风刮的倒伏了一大片。</h3> <h3>继续前行。</h3> <h3>山脊边高高的黄草,也别有一番景色。</h3> <h3>这是此行唯一的女驴友“路路”。</h3> <h3>沿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h3> <h3>  右侧山沟里有一处别墅特别引人注目。</h3><h3><br></h3> <h3>到了寺港子村西头了。路边一个小石窑洞是一处不知名的小庙。</h3> <h3>向东南方向望去,两处宏大的建筑不知是什么地方。</h3> <h3>  路边一口旱井,里面还存有水。这是近些年推广人畜吃水工程做的旱井,就是利用路边坡道下雨时把水引进旱井里,慢慢积累雨水以供人畜使用。看看路边新修路推土机推过的痕迹,此井的收水系统已被破坏,不久井内就会干涸不能使用了。感觉非常惋惜。</h3><h3><br></h3> <h3>山上的土窑洞羊圈。</h3> <h3>打谷用的工具,各地的叫法不一,我记得是叫勒杠(legang)。</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家在背风向阳的这棵核桃树下吃了自带的午饭。</font></h3> <h3>这里要穿插一个故事。饭后准备动身时,忽然红竹客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于是马上下山寻找,等了半个多小时未见回来。老苗和山高水长两位长者不放心,也向山下寻去。又过了半个多小时,老苗和山高水长回来了,但仍未找到手机,也未见红竹客回来。我们又向山下大喊,忽然听到了回声,仔细看才发现红竹客正往山上走捷径直插上山呢。大约又半小时,终于等到红竹客。说他在山下找了很久也找不到,正准备放弃往回返程时,忽然听到不远处有手机铃声,所以才赶紧过去捡到手机的。原来,是“路路”驴友为了让红竹客便于找手机,隔一会就打一次红竹客的电话,这才让红竹客手机顺利地失而复得。大家都说找到手机“路路”有一半的功劳!</h3> <h3>大家随即继续前行,向山下走去。首先,就经过刚才远远看到的宏伟建筑。走近才发现这个建筑还未完工,由于正值冬季,工程停工。我们好奇地进入工地,从上至下一直走到底层。</h3> <h3>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建筑讲究,结构大气,布局严密。上下约五层,依山势而建,下宽上窄,一院套一院,一层联一层,有的明廊相通,有的暗道相连,曲径通幽,有的院内植树种草,有的院内铺设八卦图案,有的院内设置水池。真是房中有房,屋里有屋,规模巨大,房间不知其数。我们把此处姑且叫做特大庄园。</h3> <h3>出了寺港子村,下一道坡,对面就是梁背后村。</h3> <h3><font color="#010101">村里的民宅古朴,旧式的大门依然保持着久远的时代气息。</font></h3> <h3>大部分房屋都是石头砌筑,很有特色。</h3> <h3>离开梁背后村不远,可以回望见寺港子村宏伟的庄园,两边山梁环抱,背靠大山,前有水流,也许是高人选下的风水宝地吧。但不知道占用这么大的土地面积修此庄园,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和政府的审批呢?</h3> <h3>快走到沟底了,前面的路断了。原来是被石料场取石所挖断了原来的路。我们只得绕道找到一条新路继续下山。</h3> <h3>走到沟底后,大家乘车返程。老苗因要去窑头村买土豆,顺便带我们去了广善寺参观。</h3> <h3>  待老苗买好土豆后,大家乘车返回太原市区。结束了此次户外徒步活动。</h3><h3> 这次雁回头(蝼蛄漩)小环线徒步活动,行程6.9公里,最高海拔1277米,累计爬升223米。属于一次休闲徒步活动。</h3> <h3>  鸡年收官徒步活动虽然强度不大,但感觉不错,影响挺深。触景生情,富有启迪。尤其是行走于蝼蛄漩那一段,千万年的水流把顽石冲刷才能形成如此精彩的景致,这也正印证了水滴石穿的道理,印证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经典,这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来说也是同理。没有长期艰苦的努力付出,那来的收获和成功?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想轻轻松松就会达到理想的目标是不可能的。</h3><h3> 因为临近年关事多和春节至正月十五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暇考虑游记。故此迟至正月廿后才草就。</h3><h3> 狗年惊蛰马上就到了。春风吹拂,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又该开驴了。期待中……</h3> <h3>注:个别照片选用同行驴友,在此一并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