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伟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灶,就是家。</p><p class="ql-block">这个概念是三十年前我第一次搬家的时候形成的。</p><p class="ql-block">搬家是大事,妻说得找人算一算。那时站前算命先生很多,他们手里拿个牌,有的留着长胡须,一副仙风道骨。我们找了个看上去比较忠厚的。他翻翻黄历,掐着手指算了一会,给出个日子。我一看不是周日,就说:您给看看,有没有红日子?算命先生心领神会,就给了个红色的周日。妻又问几点搬。那人说5点。我说太早了!那时搬家都是单位同事帮忙,怎么好让人起大早。那人说,你早上5点把大勺拿过去,里面放上碗筷,放点米,放根葱,到新家点上火就行了。剩下的你当天搬完就行。一番话令我们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从此我记住了,灶代表着家。把灶搬过去,就等于把家搬过去了。有家必须有灶,有灶就有了家。</p><p class="ql-block">那时搬家讲“燎锅底”。顾名思义,就是把锅放在灶上,点上火。燎了锅底,你就有了新家。过去分家也叫“分灶”,兄弟几个与父母分开另过,就叫“另起炉灶”。</p><p class="ql-block">“薪”这个词也和灶紧密相连。“燎锅底”的文词叫“添薪”,就是帮着往灶里添柴火。当然,你添的“薪”是钱,而不是柴火,只是相当于柴火,众人拾柴火焰高嘛。“薪火相传”最初就是说灶里总有火,一代传一代。“釜底抽薪”是说从灶里往外抽柴火,让这家不再兴旺。以致后来“薪”成了工资的代名词。由“薪”的分量也看出“灶”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小时候姥姥家大锅灶上供的灶王爷。那年代家里很少有供佛供财神的,每家每户都供着的,就是灶王爷。富裕的人家灶台上有灶王爷龛位,有的还供灶王奶奶,免得灶王爷孤单。不富裕的就将灶王爷像直接贴在墙上。</p><p class="ql-block">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善恶的官,他有两个罐,一个善罐,一个恶罐,家里有一件善事就往善罐里放一个豆,有一件恶事就往恶罐里放一个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在你家呆了一年,烟熏火燎不容易。这天灶王爷要回天上开会,估计天上也是年会,像我们每年的两会,而且要开七天,一家一个灶王爷都要汇报,还要聆听玉皇大帝的指示。为了送灶王爷上天,就把这天定为小年,也就是说从这天开始,就过年了。这年要一直过到二月初二。</p><p class="ql-block">小年前各家各户要杀猪,先吃血肠和下水,猪肉要留到大年吃,猪头祭灶时要用,然后就吊在房檐下留到二月二龙抬头吃,因为猪头好保存,而且猪头也很像龙头。过了小年就不能杀猪了,灶王爷不在家杀猪是对灶王爷极不恭敬的,就像单位领导不在家擅自会餐一样。那年春节前我单位自己开火,朋友送了一头猪,急急忙忙的,就是要赶在小年前。小年这天还要吃灶糖,这灶糖是给灶王爷的,让灶王爷嘴甜点,“上天言好事”。灶王爷不会吃,家人就替灶王爷吃。</p> <p class="ql-block">小年的晚上要祭灶,祭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祭祀,只有男人能祭,女人不能祭,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为月是阴性,嫦娥是美女,男人不能拜;灶是阳性,灶王爷是男人,女人不能祭。祭灶时在灶台上摆上猪头、灶糖,祭拜后往灶王爷的嘴上抹点灶糖,然后把画像拿下来烧了,灶王爷就升天了。一周后的大年三十,交子时分即半夜12点,要放鞭炮接神,也就是接开完会的灶王爷回家,叫“下界降吉祥”、“回宫保平安”。这时要把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灶王爷也就又回到了你家,而且又要在你家呆上一年。据说今年有的灶王爷没回来,后来一问,说是“双规了”。有人说年三十半夜放鞭是接财神,这是不对的,初五接的才是财神,初五是财神的生日。</p><p class="ql-block">祭灶应当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学会用灶就开始祭灶了。祭灶也不能把灶供起来,就需要有个神灵,先人就创造了灶王爷。灶王爷的出现应当在黄帝或炎帝时期。《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另一种说法是“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可知灶王爷不是一般人,是黄帝或炎帝死后变成的。</p><p class="ql-block">人们对灶王爷的敬重进一步说明了灶的地位。“民以食为天”,有了灶,才有吃的,才能生存;有了灶,才有家,才能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电影《饭局也疯狂》,小演员不够火,觉得自己名字有问题,请范伟演的大师给改名。范大师说你是五行缺五行,给改为“金灶沐”,说五行占全了,金灶沐也火了。其实“灶”,本身就占全了五行。灶是用土垒的,灶里的柴是木,灶里要生火,灶上的锅是金,锅里有水。所以不要小瞧你家的灶,灶是你家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大全。故灶兴则家兴,灶旺则家旺,灶败了家也就败了。到庙上看香火,到家里看烟火。到谁家里,看看灶,就知道这家过的怎样。</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末搞过一段“大锅饭”。我是听老人们讲的,当时搞人民公社、大跃进,生产队办大食堂,把各家各户的锅都砸碎了大炼钢铁,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上生产队的大食堂吃饭。结果不到一年就搞不下去了。可见灶是个家庭概念,是不可以随便打破的。古时候也有过氏族或村寨一起吃大灶的,但都好景不长。</p><p class="ql-block">当今,吃已不成为问题,但在哪吃、怎么吃、和谁吃却仍然是个问题。一个家庭能经常在家里吃饭,不仅经济、安全,而且其乐融融。灶上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是一个家庭的快乐与活力。儿子中考和高考前,我很少出去吃饭,我觉得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周日,我要蒸一大锅包子或花卷或豆包,或包很多饺子,留作一周孩子的早餐。我很不赞成经常带孩子去饭店,更不赞成让孩子自己出去吃早点,我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按老人的话说,家里总也不开火,就不像正经过日子的人家。</p><p class="ql-block">灶,也是维系婚姻的重要载体。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要想拴住他的心,先要拴住他的胃。”妻子能做一手好饭,或丈夫能偶尔做顿饭,是增进夫妻感情的重要因素。尤其老夫老妻,更多的是亲情和习惯,习惯了吃妻子做的饭,心就在家里呆稳了。外面吃得再好,不如在家吃得舒服。我若在家吃饭,还要喝点酒,虽然不胜酒力,但喝点酒能更好的营造吃饭的氛围。我曾写过一首《平安夜》,我说,以前的平安夜,我们也出去凑热闹,去饭店吃,老了就不爱出去了,就在家里吃,饭后就坐在沙发上,“但我们的手握着/握着爱情里的亲情/亲情里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我又想起姥姥家的大锅灶。小时候姥姥做饭,我帮着烧火,偶尔姥姥会弄个土豆地瓜苞米什么的放在火灰里,烤熟了给我吃,在那个年代这是最佳的美食。大锅灶做出的饭也格外的香,还可以锅底炖豆角锅边贴饼子,饭菜一锅出。锅巴也是一道当零食的美味。我长大一些就出去打柴火了,打来的柴火都进了灶里,变成了兴旺家庭的火焰。饭后,姥姥会把灶台擦得铮明瓦亮,姥姥说,有灶王爷看着,不敢马虎的。现在想来,大锅灶应当是最原始的、流传最久远的灶,是我们这代人不可磨灭的印记,也给了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营养。</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灶也在不断地改进,从烧柴火的大锅灶,到烧煤的灶,再到蜂窝煤灶,直到今天的液化气灶、电磁炉灶,品类繁多。灶的改进反映了人们对灶的需求和重视。但改进的只是灶的形式,不变的是灶的内涵,是对家对亲情深深地眷念。</p><p class="ql-block">现在讲传承,灶,就是中华民族的传承。灶,点燃的是一个家庭的生机与活力,烹饪的是一个民族的快乐与健康。</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5.cn/3z8jsmz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下午两点有火车通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zjdcnb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两个字读懂苏东坡</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cv5221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沿着东坡足迹 走进东坡心灵——在北京苏轼文化研究会的发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5.cn/3xlpfmd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永远的炕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