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陈氏四合院,归德古城的一段传奇</font></h3> <h3>蓼莪罢咏,叹兄南弟北,顿成离别。一夜西风吹断雁,月冷后湖空阔。千里睢阳,三更梁苑,梦里思乡切。悲来欲语,口中无奈衔阕。幸喜故里重来,对床风雨,细把离情说。毁卵破巢多少恨,赢得孤身天末。倏忽春深,无端秋尽,看到枫成血。扁舟江上,可怜明又将发。</h3><h3>------引自清初诗人陈宗石词</h3> <h3>陈家大院为清初诗人陈宗石及其后人的府邸,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古城内传统历史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建筑共分6个院落,基本保存了原有建筑格局,项目于二零一四年十月开工,修复老旧房屋五十三间,补建房屋143间,合计196间,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h3> <h3>明清归德府天下闻名,不仅因其北接齐鲁、南据江淮、西扼中原、东临沿海的战略地位,还主要在于其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沈宋侯,叶余刘,高杨两家在后头”的“八大家”民谣妇孺皆知,陈蔡穆柴尚孟胡“七大户”在地方有着广泛影响。</h3> <h3>千年古城,尘埃落定。历尽繁华和喧嚣、曾经在这座古城生活的官员士绅和富商大户已经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但这些声名显赫的家族建设的象征权力和荣耀的历史建筑,虽然经过了历史岁月无情的洗刷,仍有不少宅邸民居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成为留给历史的珍贵记忆。陈氏四合院建筑群就是这些历史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它见证了“从桃花扇到袁世凯”归德古城陈氏的一段传奇。</h3> <h3>商丘古城陈氏源自江苏宜兴亳村陈氏,而亳村陈氏源自浙江瑞安塘下陈氏,塘下陈氏则由福建赤岸迁徙而来。</h3> <h3>瑞安湗村陈氏始祖是肇文公。五代十国年间,始祖肇文公(918-974)居福建长溪县赤岸(今宁德市霞浦县)。其子奎吾大将军陈阳公授内衙兵马使,从福建迁徙到瑞安帆游乡湗村固义里(现为凤川村)。</h3> <h3>南宋著名学者、中书舍人陈傅良(止斋)公就是湗村陈氏九世祖,官至宝谟阁待制,是南宋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大学者。</h3> <h3>宜兴亳村陈氏始祖是傅良公之子承先公,宋元之际讳陈承先公任南宋亲军指挥使,由浙江永嘉迁徙至宜兴隔湖白塔里,后又由其曾孙南雄府尹云衢公迁居在亳村。</h3> <h3>上文摘自1835年《包川陈氏宗谱》,署名陈傅良彚纂,清楚的论述了从黄帝到陈国,到颍川,到陈朝,到南院的渊流世系,但自瑞安帆游乡至止斋公中间世次没有论述。</h3> <h3>此文中论述,昭文为福州录事,就居长溪,昭文子师讷徙居瑞安帆游乡。</h3><h3>但商丘古城陈氏家谱中,为始祖肇文公居福建长溪县赤岸,子奎吾大将军陈阳公迁徙瑞安帆游乡湗村固义里。因手里无瑞安家谱资料,存疑,有待考证。</h3> <h3>陈傅良,生于1137年卒于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人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人,官至宝谟阁待制,卒谥文节。是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著述有《诗解诂》、《周礼说》、《历代兵制》、《八百锋》、《春秋后传》、《左氏章指》、《止斋文集》等行于世。</h3> <h3>楼鑰《神道碑》(节选)</h3> <h3>蔡幼学《行状》(节选)</h3> <h3>叶适《墓志铭》</h3> <h3>从楼钥《神道碑》、蔡幼学《行状》、叶适《墓志铭》三篇重要史集资料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止斋公曾祖讳靖,祖讳邦,考讳彬。而商丘家谱引自瑞安湗村家谱,从瑞安始祖到二世阳公三世矅公,四世至七世皆失讳,止记载傅良父讳彬。</h3><h3>止斋公子男二人,师辙,承务郎,新监安府盐官县买纳盐场。师朴,承务郎。女七。</h3><h3>宜兴亳村陈氏始祖承先公,据《宜兴亳里陈氏家乘》序:“陈氏自太丘以长厚传家,公卿踵接,世济其美。至宋,止斋先生复以大儒称于永嘉,其遗裔迁于宜,赘于吴氏”。按旧谱序,皆言承先公为止斋公后裔,不言子。但宜兴和商丘的新谱皆言承先公为傅良公子,有疑。止斋公生于1137年卒于1203年,而承先公生于约1156年,卒于1220年。间隔十九年。</h3><h3>可以看出,言承先公为止斋公后裔或其子皆存疑,有待后考。</h3> <h3>亳村陈氏,根在瑞安</h3><h3>《宜兴亳里陈氏家乘》序:“陈氏自太丘以长厚传家,公卿踵接,世济其美。至宋,止斋先生复以大儒称于永嘉,其遗裔迁于宜,赘于吴氏”</h3><h3>据考:亳村远祖为南宋大儒、中书舍人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人。官至宝谟阁侍制,卒谥文节。是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为学“经世致用”,主张恢复“圣学”,反对性理空谈,认为“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宽不宽耳!” 与同期陈亮并称“二陈”。</h3><h3>止斋公后嗣有承先公,任南宋亲军指挥史,在宋元之际由浙江永嘉迁至义兴(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宜兴。 )之湖头白塔里;再后有达之公为元金室仪宾(郡主之夫,也称郡马),生三子:亨一公分居叶塘,亨三公寓居武进,亨二公守祖居。亨二公之子云衢公,被荐任河南辉县同知,升南雉府尹,入赘亳村吴氏。</h3> <h3>耕读为家,节烈忠义</h3><h3>云衢公玄孙廷壁生三子,长子名耕隐,耕隐生邦,邦生宪章、孝章;宪章生一经。</h3><h3>一经公是宪章遗腹子。宪章与邰夫人结婚数年后,宪章公去桐庐县探望做县丞的父亲时,不幸暴卒。数月后,一经方生。三四年后,继母唐氏迫邰夫人其改嫁,邰夫人刺目毁容,以明其志。后迁到别院另立锅灶,独自抚育遗孤,教导幼儿。孝洁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了举人,做到知县。一经公在任,欲接母亲到治所以尽孝心,母以过惯清贫不愿往。后一经公以母年迈为由解职还乡。返乡后办义学,置义田,惠入族人乡里。 </h3><h3>在宜兴一经公陵园内有黄宗羲、杨龙友、顾宪成等人所植松柏。其母邰夫人的事迹也例外地被写进了陈氏家谱。</h3> <h3>陈于廷的为官气节</h3><h3>一经公生三子,长子陈于廷,字孟谔,号中湛,湛如,定轩,谥端毅,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太子少保。生于嘉靖45年(1566)11月19日,卒于崇祯8年(1635)5月29日,享年70岁。他可是明代赫赫有名的人物。其气节高,骨头硬,《明史》有载。</h3><h3>我们且不看陈于廷如何从一进入官场便铲贪除恶的,只看他是如何对待大太监魏忠贤与崇祯皇帝的,便可一窥其名臣风采。 </h3><h3>史载:尚书赵南星既逐,于廷署事。大学士魏广微传魏忠贤意,欲用其私人代南星,且许擢于廷总宪(都察院左御史),于廷不可,以乔允升、冯从吾、汪应蛟名上。忠贤大怒,谓所推仍南星遗党,矫旨切责,并杨涟、左光斗尽斥为民。••••••自是清流尽逐,小人日用事矣。</h3><h3>又史载:崇祯初,(于廷)起南京右都御史。••••••秩满,加太子少保。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使崇祯皇帝对陈于廷极为不满。什么事情呢? </h3><h3>有两个御史杖打军官,皇帝正依靠武官,认为武官级别高,不是御史打的,下令弹劾他们。由于没有先例,于廷认为武官历来不守法,因这事弹劾御史,是小题大做。结果提出的意见“所援引悉不当帝意。疏三上三却,竟削籍归。家居二年卒。” </h3><h3>陈于廷在《析箸书引》中垂诫子孙:“持清白示子孙,锄月映雪有余味也”、“积金贻子孙未必守,积书遗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阴者,不见之义,唯自知之”、“读圣贤书甘为禽兽,不忠不孝” 。</h3><h3>可见,人,是要做人的!</h3> <h3>风流倜傥,英雄末路</h3><h3>陈于廷有四子,其中第四子陈贞慧为明末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 </h3><h3>《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传:“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人,明都御史陈于廷子。于廷,东林党魁。贞慧与吴应箕草《留都防乱檄》,摈阮大铖。党祸起,逮贞慧至镇抚司,事虽解,已濒十死。国亡,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馀年。遗民故老时时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痛饮,惊离吊往,闻者悲之。顺治十三年,卒,年五十三。” </h3><h3>我们常用“九死一生”来形容生存之难,而史写贞慧却是“已濒十死”,见其所受苦难折磨之甚。在陈贞慧墓上,刻着这样的碑文:拯溺救危,不顾万金之产,甘贫力学,岂尚五侯之游;聚太学之清流,首大难而击奸。 </h3><h3>明朝亡国之际,陈氏士人或隐于山林,或悲愤而死,或流放远途,或逮捕遇难,或不知所终。亳村陈氏家族自此衰落。</h3> <h3>陈侯两家的世谊</h3><h3>宜兴陈家与归德侯家是几代人的交情。</h3><h3>侯方域祖父侯执蒲,官至太常寺正卿。天启年间,魏忠贤想代明熹宗行南郊祀天大典,侯执蒲事先得知,在魏忠贤不曾矫诏宣布此事前,上疏云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以为“刑余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此指着和尚骂秃,魏忠贤大怒。侯执蒲见机,辞官而归。而吏部左侍郎陈于庭与东林巨头高攀龙、赵南星,对侯执蒲颇有照应。使得侯公能够全身而退。</h3><h3>侯方域与陈贞慧的友谊就更别提了。一块求学,一块风月唱和,就连李香君,也是陈贞慧介绍认识的。</h3><h3>侯方域在《李姬传》云:“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由此可见,侯方域结识李香君,是与陈贞慧同游而起。 </h3><h3>陈侯两家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能一起工作,又能一起游乐。这关系才叫铁。</h3> <h3>患难与共结亲家</h3><h3>在与阉党的斗争中,陈贞慧、侯方域先后被逮。侯方域在《赠陈郎序》文中对此事记述很详:“余时居定生舍,既就逮,定生为经纪其家事。濒行,送之舟中,而握余手曰:‘子此行如不测,故乡又未定,此累累将安归乎?吾家世与子之祖若父,子之身,无不同者,今岂可不同休戚哉!盍以君幼女妻我季子?’余妻遂与陈夫人置杯酒定约去。是时余女方三岁,陈郎方二岁尔!” </h3><h3>季子指陈贞慧四儿子陈宗石。 </h3><h3>顺治九年(1652)侯方域应陈贞慧之邀,时隔八年又南行会其面,看到爱婿宗石已八九岁,从容如成人,大喜。“素不能饮酒,是日尽数卮”,喝之酒酣时,抚宗石背曰:“郎名宗石,字子万,取万石君之义也” </h3><h3>万石君是汉初被景帝称为“人臣尊宠乃集其门”的石奋。侯方域又作《种松歌赠陈郎》诗及《赠陈郎序》文予以鼓励。</h3><h3>顺治十三年(1656),陈贞慧病故,宗石年甫十三,四壁无存。次年,饥驱渡江,带着先父的几卷书稿和刻板入赘雪苑侯公馆。而这时,侯方域因仕清朝之耻、失香君之痛也已离世三年,年方37岁。</h3><h3>国破家亡、物是人非,陈宗石来到了商丘古城,等待他的人生将会是什么?</h3> <h3>商丘陈家的辈次排列</h3><h3>商丘陈氏始祖陈宗石是宗字辈,来自于宜兴的“维”“宗”辈;儿子陈履中、陈履平属“履”字辈,也来自于宜兴家谱辈次。 </h3><h3>从第三代开始,商丘陈氏开始使用新的字辈体系,先是用“水木火土金”为偏旁字,因“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取其相生相衍之意,希望代代相续、绵绵不绝。 </h3><h3>后复用“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八字列出辈次,这八个字取自《左传》“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世济其美,不陨其名”。</h3><h3>然而,我翻看《商丘陈氏家乘》时,看到肃字辈、恭字辈还都整整齐齐,辈份不乱,到下面的懿字辈,便面目全非了,有叫国光的,有叫亚彬的,有叫建设的,有叫建国的,有叫新民的••••••</h3><h3>我知道,这是家族的无奈,是文化的断层,也是历史的悲哀!</h3> <h3>一世宗石及其家风</h3><h3>宗石尚名节、讲义气,有战国信陵君之风。“秦川公子飘零甚,三尺龙泉未遇时”“与君倾盖为兄弟,欲买黄金铸信陵”,从这些友人诗歌中,可遥想当年宗石之风度。江苏巡抚汤斌赞他“三不负”县令:“上不负君,中不负身,下不负民。”后擢升为户部陕西司主事。 </h3><h3>宗石公享年77岁,卒后与侯夫人、唐夫人合葬,宜兴、安平二县志皆有传略。公有二子六女,儿子履中、履平为唐夫人所生。 </h3><h3>陈宗石来商丘后,创立了良好的陈氏家风,可以归结为三个字:俭、忍、读</h3><h3>• 勤俭:陈宗石生活简朴,曾在《不贴春联门神说》一文中指出:“读圣贤书,当敬惜字纸。”他认为“仕宦家春联门神所费不下二三金,以此可费可不费之二三金,周之饥寒之子,岂不有济。”春联门神所费无几,尚提倡节省,可见他真正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对借贴春联门神以避邪求福一事持否定态度,说:“若果然作善,自当降之百祥,作不善,自当降之百殃。”由此看出陈宗石立足商丘就以“勤俭持家,行善为本”作为家训来教育子孙。生活简朴必然为官清廉,所以陈氏子弟在朝为官,都能勤政廉洁,造福一方百姓。 </h3><h3>• 忍让:陈氏家庙中有一块“忍”字卧碑,很能说明归德陈家起始时隐忍图强的精神。当此国破家亡、流落异乡之际,一个人的精神能量会被彻底地激发起来,这种家族的忧患意识、忍让精神,也是归德陈家复兴的主要原因。</h3><h3>• 读书:不仅是一种仕途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陈宗石在户部供职二年后,请假回乡,远离官场,感到“无辱无荣是散人”,与诗书为伴,编撰先人文集。他在诗中写道“垂老勉强书细读,谈文方悔腹全贫”,一生与书为伴。同时,这种好的家风也促使后代子孙发愤求学,自强不息,为陈家后来的辉煌建立了内在的核动力。</h3> <h3>兄弟两御史</h3><h3>陈氏家族的荣耀出在前几代人身上,最常见的赞美之词是“兄弟双御史”、“一门五翰林”、“四世词馆”等。</h3><h3>所谓“兄弟两御史”指履中、履平兄弟二人先后都做过御史。</h3><h3>陈履中,字执夫,号雁桥,陈宗石长子,生于康熙31年(1692),卒于乾隆24年(1759),享年68岁。其10岁能赋诗,19岁中举,20岁任职工部,28岁升工部都水司员外郎( 《红楼梦》中贾政就是工部员外郎),34岁升御史,不久出任陵西布政司参议,分巡甘肃宁夏道。</h3><h3>他在任政声清越,体察民情,平反冤狱,打击贪官污吏,不惧权贵。比如在奉命巡查救灾情况时,发现米多霉变,及时向上呈报,追加赈灾粮;在治理河套中,深入边塞进行考察,所著《河套志》六卷,为治理河套地区提供了翔实资料。由于其为官一心为民,耿介不媚,遭到罢黜。离任后,当地百姓为其立“去思碑”以作纪念。 </h3><h3>归乡后,关心民间疾苦。见到地方上每年 上缴漕粮艰难,遂呈请巡抚将漕粮折银征收,使永、鹿、虞、夏、柘等地百姓免于交粮之苦。公好义乐施,《归德府志》载公向郡学捐赠书板一事。云《亦玉堂文集》 “原是商丘沈文端公鲤著,后嗣贫落,携刻板质于市,同里陈观察履中倾囊得之,以板归诸郡学。” </h3><h3>陈履平:字勉夫,号坦斋,宗石次子,生于康熙38年(1699),卒于乾隆14年(1749),享年51岁。少长于诗文,17岁进学,23岁随兄居京,入太学读书。先后任直隶州州同(知州佐官)、吏部文选司郎中、监察御史等职。皇上曾多次外放其到地方做知府、观察使等职,均以母亲年高为辞,雍正十三年任太常寺少卿,掌祭祀礼乐;乾隆三年升通政司右通政,由于与宋代通政银台司相近,因之陈氏后人称其为银台公。</h3><h3>这兄弟二人,承前启后,为陈家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h3>那么, “一门五翰林”、“四世词馆”又是所指何事呢?</h3> <h3>一门五翰林,四世词馆家</h3><h3>一门五翰林是指商丘陈家一门里面,先后有五人进入翰林院,这五人是陈濂、陈崇本、陈杲、陈焯、陈壇。也许你问,一家五个翰林有什么稀罕呢?这里我有必要交待一下清朝的科学制度。</h3><h3>清代全省统一考试选拔出来的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举子进京参加全国统考,选拔出来的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在朝廷上参加考试,由皇帝主考,选拔出来的为进士,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进士中间优秀的那些佼佼者,才能够被选入翰林院。从考试制度上可以看出,能进入翰林院的,那是天下稀才,凤毛麟角。</h3><h3>翰,是坚硬且长的羽毛。有这种毛的鸟一定不会在小树林里飞。进入翰林院,如果在下书房行走,那就是皇子皇孙的老师;如果在上书房行走,那就是陪皇帝文化娱乐的红人。甚至,皇帝的一些密诏,比如罢免丞相、发布讨伐令等,都是交给翰林学士起草。这样,你就知道“一门五翰林”的概念了吧!</h3><h3>所谓四世词馆,是指一家四代连续进入翰林院供职。从史料上可以看出,从陈濂、陈杲、陈焯到陈壇,这爷、父、子、孙四代,都进入了翰林院。那为什么称词馆呢?</h3><h3>词馆是古代命理学的名词。古人认为,命中若遇学馆,定会秀气生发,聪明智巧,文章冠世,一生富贵。</h3> <h3>官德与荣耀</h3><h3>陈家的辉煌与荣耀无法一时说完,我们只能窥一而知百。</h3><h3>陈淮:字望之,号药洲,雍正十年生,嘉庆十五年卒,享年79岁(1732-1810)。因位至贵州、江西巡抚,陈氏后人称之江西公。乾隆帝曾赐御笔“福”字匾,该匾为梓木独板,宽四尺高六尺厚一寸,旁有“赐江西巡抚兼提督臣陈淮”一行小字,匾面有滚龙洒金花纹,此匾过去一直悬在家庙正堂中央。</h3><h3>陈濂:字澂chéng之,号春田,雍正十一年生(1733),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享年六十有二。33岁中进士,选入翰林院。36岁留任国史编修。38岁母丧守孝,40岁时,公到宜兴祭祖,整修陵墓,添置祭田,归来便闭门谢客,不再出仕。时礼部侍郎刘跃撰联云:诸子联翩看后起,几人恬退似先生。即对公表达赞叹之情,又暗示公之诸子已显露才华,这是“四世词馆”的序曲。陈濂著有《秘香龛诗稿》,秘香龛是其书斋名,门额上挂黑地绿字小匾,只刻三字,未署名,未用印,朴素清雅,此匾于五十年代不见。 </h3><h3>陈杲:字若华,号九皋,乾隆21年(1756)年生,道光3年(1823)年卒,享年67岁。25岁入翰林。清代刘墉作书喜用浓墨,人称“浓墨宰相”,与之相对应的是“淡墨探花”王文治。陈杲便是著名书法家王文治女婿,少承指教,故极擅书法。 </h3><h3>陈勳:陈宗石第五代孙,于咸丰三年五月初七在太平军攻归德城时战死,时年52岁;其子陈执年24岁,双手开弓,才能出众,亦战死城头,死前激愤吟曰“死能庙食胜封侯,张许声名万世留。只恨当时南八箭,不先上拟贺兰头”(注:南指南霁云,贺指贺兰进明。唐睢阳之战中,南曾率30名武士 突围,向临淮守将贺兰进明借兵不得。南霁云拔刀砍断一根手指,愤怒离去。是年十月,睢阳陷落,南霁云被虏牺牲。)。 </h3><h3>陈景雍:宗石第六代孙,于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在湖北通山与太平军肉搏战中遇难,时年35岁。和他一起战死的还有其叔父鳞及亲友、仆人、军士 等27人。景雍死前曾遇村民以自酿酒相待,遂在墙壁题写《寄生草》二首:“山色都含雨,滩声似转雷。我孤身漂泊犹嫌累,孤城倥偬难安睡,孤村冷落聊容醉。泥途连日苦淫霖,抵几多富民膏血贫民泪。”“羽檄更番迫,军储半载空,我援兵难乞强邻动,提刀难禁顽民哄,绝裾难慰慈亲痛。死生都 觉负交游,算此生文章事业皆成梦。”边饮边歌,在座者无不动容,泪如雨下。</h3><h3>• 纵观陈氏自一世陈宗石官至户部主事传至第七世陈实铭为清末拔贡做到山东临朐qú县令,共出举人和太学生十二人,进士八人,其中入翰林五人,巡抚一人,国子监祭酒一人,监察御史二人,道监察御史二人,知府三人,知县八人。这样一至七世不过六十余人的家族就出大小官员三十余人,可谓是:名门俊秀,人才辈出。</h3> <h3>陈家老宅院</h3><h3>清末民初,陈家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虽说已经过去,但犹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一样,仍然是外面风光的大家族。 </h3><h3>“陈氏老宅”坐落在廉字街、孝字街,凤池街,大同街中间,在侯府的东部,是一处三跨四进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左右分明,前后有序,布局严谨。</h3><h3>老宅内矗立着一座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的两层楼,叫 “女儿楼”,也叫烟雨楼。 据说这栋楼是陈氏第七世陈实铭建的。陈实铭,字葆生,号踽公,诗人,清末拔贡,做过山东费县和临朐县知县。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充满豪气,爱作诗写字,是当时陈氏家族中最具风采的男士。他建成烟雨楼后便在周围建一道厚厚的围墙,上面可行人,犹如城墙,东南角台阶上有一亭子,站在上面可以浏览城外风光,抒发情感。</h3><h3>烟雨楼的前面左侧是陈氏宗祠,原祠堂正门上悬挂着“天官第”(古代吏部或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大匾,这是寓意追祭先祖陈于廷。陈于廷累官至户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所以以其官职立匾“天官第”,以示后世子孙立足商丘不忘先祖。前面所说的乾隆帝御笔赐书的“福”字匾和陈宗石为子孙树立的“忍”字碑,就悬挂和立在祠堂中。 </h3><h3>祠堂前面就是陈氏老宅临街的一号大门,门两侧原有一米多高的雕花石鼓形门当,显示出大户门庭的不同寻常。一号大门西不远便是挂有“兄弟御史”匾的二号大门,这是陈氏老宅“一宅三院”的正门。西侧三号门内左侧二进门一雕刻彩画垂花门,里面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陈氏二门“四代翰林”的后代有几户就住在此处。 </h3><h3>烟雨楼的西边是陈家家庙,后来被陈家后人改成了小学校。</h3> <h3>陈家新院与陈半语</h3><h3>现在新修建的陈家大院是陈氏第七代陈文鑑置办的陈氏新宅,位于老宅南边。陈氏新宅原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房屋建筑七十座,二百余间,距今也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h3><h3>陈文鑑的儿子就是陈忠泰,由于陈忠泰说话舌头短,吐字不清,人称 “陈半语”。相传陈家富甲商丘,他上街买东西,见到啥想拿就拿,拿了只管走,后面管家跟着算帐。据说陈家挂过“双千顷”牌,陈氏第九世陈轸肃老先生说:“其实陈家兴盛时实有地七十顷,另有當地、各子地(有资本无产权)三十顷,共计百顷而已。”但陈家富裕一方还是没有争论的。 </h3><h3>五十年代初,从陈家大院出土了大量的金銀元宝、金砖金条和无数文物珍藏。當時在人武部、体育场和工人俱乐部举办了三场展览;文革之初“破四旧、立四新”时,又从陈家大院的墙缝等处起出金银财宝无数。2015年10月29日修缮时又挖出八十多锭大小元宝。 </h3><h3>陈半语两个儿子一分为二,我们现在看到的陈家大院的两个东大门和两个北大门,就是陈半语的两个儿子陈志肃和陈海肃分家后的格局。陈忠泰的大儿子陈志肃,字道生,取自《论语》:“志于道,据于德……”就是以道为志向,以徳为根据。二儿子陈海肃,字晏生,取自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与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比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h3> <h3>陈海肃办学</h3><h3>陈海肃幼读私塾,中学毕业,1932年回家以临街店房的收入为经费,聘请当时的商丘专属专员兼商丘县长的朱玖莹为董事长,在路北家庙(现实验小学处)以自己的字“晏生”办起了“晏生小学”。学校一律不收学费,后随着学校规模扩大于1936年以二十顷地的收入办为中学。</h3><h3>原市六中物理老师陈明杰今年88岁,小时在古城内住,曾上过晏生小学,她回忆说:学校有几百名师生。共有六个年级。一个班有男有女,分两边坐,她班有二十多个学生。学校里面石狮子、石马,下课后她们去骑着玩。学校门口有卖饭的,能进到学校里。下课后学生也能买着吃。</h3><h3>陈海肃从保定、洛阳、新郑以二十块大洋高薪聘请老师,也就是这时,他结识了小学教员范洁亭,后来二人相爱结婚。 </h3><h3>陈老师清楚记得陈家娶亲的情景:八顶大轿,双份嫁妆,排场很大。陈家媳妇穿着新式服装进门,但陈家老太太执意要看一看媳妇穿老式婚纱的模样。新媳妇原做好了一套婚纱,压在箱底,便拿出来穿上,由八个小女孩在后面扯着四五米长粉红色纱带,在陈家大院中行走,莲步飘移,象唱戏一样。 </h3><h3>陈家大院有东院,西院,相公娘子、小姐、少爷都各有院子,各有各的佣人、丫环。后来陈海肃女儿回忆说:在她十二岁之前都是在陈家大院度过的,每个小孩身边都有二个贴身丫鬟侍候。她觉得《红楼梦》里所描述的就像是她曾经拥有的家。</h3> <h3>最后的绝响</h3><h3>1947年,为避战乱,陈海肃将年幼的四个儿女寄养河北,携妻子和其他三个儿女等迁居上海。那時尚有一家毛纺厂、銅油厂和商鋪在营运,一家人还算衣食无忧。上海解放后,1951年被判刑入狱并沒收了所有的企业资产。妻子和三个孩子失去了经济支柱,只能经常进出当铺。后來能当的东西越來越少了,就开始將公寓的房子一间间租出去,两个女儿后来在上海结了婚,其中一个嫁给了当时住进他家的房客。 </h3><h3>他的太太范洁亭把当时在上海念书的一个儿子交给两个女儿照管,自己则到河北大名县照顾寄居在那里的四个年幼的儿女。 </h3><h3>陈海肃先生刑满释放后,陈先生只得到安徽亳州城北的十八里沟投靠二姐,以给人当饲养员,后又出摊替人写信为生。 </h3><h3>1982年原商丘县志办请他回来写县志,1984年他提出要房居住,看没希望又回到亳州。1988年再次回商丘。</h3><h3>在他刚去世便从亳州十八里沟寄来一块光荣匾,原来,老人把子女每月寄来的50元钱攒够一千元,捐助给了当地十八里沟小学。</h3><h3>陈海肃的外孙有一段话说得好:</h3><h3>外公不僅在富甲一方時興辦教育,而且在貧困艱難時,依然此志不移,慷慨捐助窮山溝裡的小學校。這已經遠遠超越了單純的慈善行為,而是體現了他內心崇高的信念乃至信仰。我為外公一生的人生理念感到由衷的敬仰,也為他苦難的餘生感慨噓啼。</h3> <h3>结束语:</h3><h3>古城陈家大院从清初至今,风风雨雨三百多年,由陈子万先生孤身来商,落户侯府,到四世词馆,家业鼎盛,再到沧桑巨变,鸟飞人散,其间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留给人们的感发是非常沉重的。一个民族、一个家族及至一个企业、一个人,兴衰成败,荣辱得失,造成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命运之大起大伏,当然会对人们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人们诸多联想与感慨。但我从陈家大院及其后人的身上,却看到了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特质,那就是不论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能够做到自强不息、志道养德、善念永存、家风永续、祖宗不忘、骨气不折,这才叫做大写的人,这才是真正鼎盛的家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