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加拉瀑布

左岸

<p class="ql-block">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瀑布由月亮岛隔开,观赏的是瀑布侧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该瀑布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 “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是“雷神之水”的意思,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尼亚加拉瀑布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的法国传教士来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个大瀑布,详细记录下来,介绍给了欧洲人,才被人们所知。</p> <p class="ql-block">  尼亚加拉瀑布真正声名鹊起,是因为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兄弟吉罗姆·波拿巴,带着他的新娘不远万里从新奥尔良搭乘马车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欧洲后在皇族中大肆宣扬这里的美景,于是,欧洲兴起了到尼亚加拉度蜜月的风气。时至今日,到这里度蜜月仍是一种时尚。</p> <p class="ql-block">  尼亚加拉瀑布实际由3部分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马蹄瀑布、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马蹄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其形如马蹄;美利坚瀑布在美国境内,由山羊岛隔开;新娘面纱瀑布也在美国境内,由月亮岛隔开了其他两瀑布。事实上,在美国境内看到的只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侧面,而在加拿大可以一览全貌。</p> <p class="ql-block">  瀑布总的最大流量可达每秒6000立方米,但是只有30%的水量流向尼亚加拉河河谷断层处,形成瀑布,其余70%的水量被用于发电。</p> <p class="ql-block">  为使旅游开发和水力发电更好的相协调,1950年加拿大和美国签订了协议,双方商定在旅游旺季必须保证瀑布有足够的水量,流量为3000立方米/秒,平时可保持在1500立方米/秒的流量。</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曾于1812年至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无需办理过境手续。和平的环境也使尼亚加拉瀑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  1888年5月24日,尼亚加拉瀑布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分别建立一个尼亚加拉瀑布市的旅游城市用于发展旅游业之外,早在1885年加拿大建国之初,加拿大政府就建立起尼亚加拉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遗迹,规划景区的建设,安大略省政府还把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3000英亩土地收归国有,用来建设旅游设施。</p> <p class="ql-block">  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欣赏其风采。那里有著名的“前景观望台”,高达86米,只要肯用力攀登,便可将尼亚加拉大瀑布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如果想仰视大瀑布倾泻的景色,可以沿着山边崎呕小路前往“风岩”,站在大瀑布的脚下翘首仰望,会看见大瀑布以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飞流直下,让人与瀑布,与自然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  尼亚加拉有过太多冒险故事,每年这里都有一些冒险者涉水在大瀑布横切出的峡谷边缘寻求刺激。这中间不乏挑战自我和厌世的人,所以,每年当地的媒体上,都可以看到不少冒险者用种种奇特的方式随瀑布坠落峡谷和自杀者跳崖跌入谷底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  从1901年起,曾有16人试图成功跳入尼亚加拉瀑布,他们都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只有10人生还,因为物体从尼亚加拉瀑布上落下的速度可达352.8公里/小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01年,密执安州女教师安妮·埃德森·泰勒将自己和自己的爱猫装进一个木桶里从瀑布上冲下来,希望为学校集资,她和小猫毫发无伤,可也没获得多少资助。</p> <p class="ql-block">  如今,木桶的仿制品在大瀑布博物馆里展出,每年被几百万人抚摸;2003年10月21日,一名名叫科克·琼斯的美国男子跳入尼亚加拉瀑布,结果奇迹般生还,但却被罚款2260美元,并被命令一年内不准靠近尼亚加拉瀑布公园。</p> <p class="ql-block">  尼亚加拉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这尼亚加拉峡谷中住着一个古老的印地安部落,族里规定女孩成年后通常是由父母私定终身。有一位很美丽的印地安少女在成年仪式上被父母许诺给了一位又老又丑的老头,少女顿觉痛不欲生,跑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前哭泣了一天一夜,最终竟坐着竹筏漂进了大瀑布中,再没有回来。</p> <p class="ql-block">  也许就是这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使许多人相信大瀑布后还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因此每年从尼亚加拉瀑布跳下的人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  每年在这里还举行一次冒险挑战的死亡游戏,参加这项游戏的选手带着食物和氧气,进入密封的木桶里,从瀑布源头滚下来,随着瀑布的巨大的冲力,在深渊中翻腾十多次,最后被冲到下游。最终的胜利者属于安全到达目的地的选手,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可以拿到一笔奖金。但在这过程中每年都有人被瀑布冲的粉身碎骨。尼亚加拉博物馆里还保存有许多木桶,向人们讲述着那些勇敢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来尼亚加拉瀑布游览之后,深受震撼,在他的《美国札记》中描绘道:“我们走过瀑布地区的每个角落,从不同角度观赏瀑布……如此虚幻,而又如此辉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象是腾空飞起,进入天堂……“那深不可测的水国坟墓里,永远有着浪花和鬼魂,巨大得无物可与伦比,强悍得永远不受降伏。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黑暗还覆盖着水面时,在漫天的巨浸---洪水---以前的另一个漫天巨浸---光还没有遵从上帝的命令而弥漫宇宙的时候,就在这里庄严地呈异显灵……“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p> <p class="ql-block">  观赏这个与众不同的瀑布,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而最特别的莫过于乘搭雾少女号观光船,穿上一身防水工具于瀑布下参观,穿梭于波涛汹涌的瀑布之间,到扑朔迷离的水雾之中,涛声惊心动魄,雾水涤尽尘嚣。</p> <p class="ql-block">  1824年古巴诗人玛丽·何塞·埃雷迪亚因反抗西班牙殖民暴政争取独立而被迫流亡,流亡中的她来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旁,写下了一首《尼亚加拉瀑布颂》:“哦,狂潮!/令人心悸地奔腾,/一如命运不可抗拒的怒涛……/尼亚加拉,可敬的瀑布呀,/且听诗人最终的呼声,/我名誉的返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