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祭奠我的姑父

牧马人

<p class="ql-block">多年以来,腊月二十三是个绕不过去的苦痛日,这一天大姑父走了。他离开我们十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吃灶糖,准备过春节的忙碌日子。我忽然产生个新的想法,在这万家欢快日子里,我们不应该产生一丝悲痛,天上人间同喜同乐过一下一年一度小年节。</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对大姑没有任何印象,她在我表妹不到两岁的时候去世了。姑走后姑父怕女儿受后妈虐待没再娶,孑身一人守护了女儿,走完了他八十五岁不平凡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他姓陈,叫陈殿玉,蒙名乌佑(一种珍宝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生于1923年,他的原籍是内蒙古奈曼旗达钦塔拉要界哈木台村富庶家庭。十几岁时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兄妹三人寄篱于他的大伯家。20岁参加了“国兵”。当时就是摊派各家抓“壮丁”那种的。那时候一家有几个男丁就必须有一个去服兵役。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他当了逃兵,想和自己的堂弟去投奔八路军麾下,结果很不如愿,便把自己的佩枪埋进不知哪里的黄沙下,回到老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7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也波及到他居住的村庄,他的出身和“国兵”身份在家乡便没有了立足之地,于是携妻带女和一副扁担,步行十一天投奔到了他大舅哥我大伯宝鲁出鲁。在大伯所在的突泉县六户镇一个叫巴彦乌兰的小村庄落了户。从此以后,久居他乡为故乡,开始了他漫长而又艰辛的人生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说大姑生了三女一儿相继夭折,生个ㄠ女才占下。在她不到两岁的时候姑姑撒手人寰。连续的重撞姑父还是勇敢的挺过来了。1957年,为了赚钱养家,姑父把幼女托付于自己的岳母(我的奶奶),只身去了“北山里”寻找生活出路。虽说做一些搭灶砌墙,订锅盖什么的苦活儿累活,只要活计一上手,总是做得让人啧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他幸运地成了一名国家正式铁路工人。工作之余,总会想起自己的女儿,便有了个想法:回家去,把女儿接回自己身边生活!就这样回到了农村。然而天公不做美,十几天的连雨天气阻隔了回去的路。何去何从?最终他选择了女儿,选择了一个父亲在小山村的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天生巧手,编制箩筐,老人的柱力拐杖做的都特别拿手。选材得当,上面的龙头做的特别精美。在生产队劳动,“漫撒”点种是他的强项,同时点撒八条垄的种子,而每一眼抛三粒种子几乎不会差。竟是把种子撒出鸡爪子型。让其他庄稼汉们称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三十四岁的时候姑姑去世了,他再没有续弦,只一种信念:给女儿一个不受后妈气承诺,一诺至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把痛和苦深埋心底,把全部的爱给了女儿。孤独时思念自己的弟弟妹妹,思念生养他的故乡。他会不时的在日历或小本子上写着笨拙的几个字“要界哈木台”。当地没人读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会重复地做着几件事:打秋草的时候总是不断的甩动毛巾,怕后背上的女儿被蚊虫叮咬。初冬时半夜回到家,从怀中掏出热乎乎的盒饭叫醒女儿吃。那是生产队“夜战”的时候从嘴里省下的嚼果儿。星期六下午总是背着花篓去八里地外拾牛粪;为的也是住校的女儿放学回来不被山沟里出没的狐狼吓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用岁月铸就了一个比山高的父爱。他一辈子最愿意的事情就是听女儿说话,看女儿笑,甚至愿听女儿的嗔责,且都是仰着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会忘记,那年我十几岁了,腊月里我们被大伯接到家里过的年。大伯当了车把式。突泉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为牲畜找个安身处,大车店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按着人头收的钱。一人三角。大铺炕烧的很热,但没有铺盖,好在自己可以点火做饭。我们头下垫个包裹,抄着袖口睡的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姑父从另一侧门走了进来,小声示意我跟他去吃饭。我欣然同意,简单洗漱一下跟他走了。这是一个繁忙街市,姑父领我进了个饭馆,叫了一盘小龙包子给我吃了,他自己只喝稀饭。处在困难时期,吃到肉包子太奢侈了。我一连吃了几个,问姑父为啥不吃,他说大人吃啥都一样。我知道姑父身上钱也不够多才请我一人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啊,长大后侄女才读懂,你频频记下“要界哈木台”,那是生养你的故乡啊!你让成长中的孩子们懂得世间一样事不要忘,那就是故乡。世上有一件事是不能等待,那就是尽孝。你给予了女儿一个父亲全部的爱。而您的女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学历人才,从高级教师的岗位上退下来,又被反聘到旗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付主任的岗位,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余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父啊,您一生无欲无求,无牵无挂无疾走完了八十五岁骄傲的人生,您走得安祥,走得踏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又不知不觉迎来这一年一度的腊月二十三。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姑父您,想起姑父对我们的好,想起姑父三十四岁青壮年时痛失姑姑,为了孩子没有再娶,一生守护了您和女儿欢快世界,姑父啊,您没有死,您的灵魂在笔架山的渤海与山河共存。(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姑父和他的弟弟。右边的是姑父。</h3> <h3>姑父劳动的身影。</h3>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本名:娜仁高娃,生于1954 年,内蒙古人,蒙文基础,高中学历。从工人岗位上退下来后移居他乡多年,闲暇时间以文字为伴,心情舒爽丰富了阅历。坚持做自已,写极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字是自已今后的追求。现有诳言几句:七十岁后定能写出很多漂亮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