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午夜阳光”游南极

dandan

<h1>1月19日 上午6:35登午夜阳光号游轮去南极的游客包机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往篷塔阿雷纳斯,3个多小时后落地。</h1><h1>蓬塔阿雷纳斯(Punta Arenas)是我们登船的所在城市,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大陆城市(南纬53°10′),也是智利南极区和麦哲伦省首府。位于麦哲伦海峡上的布朗斯威克半岛,距首都圣地亚哥3090公里,与火地岛和南极洲隔海相望,城市名称的意思是沙尖。人口15万4千(2008年)。</h1> <h1>远处停泊的那艘轮船,就是我们要乘坐的午夜阳光号。<br></h1> <h1>领队大卫带我们在篷塔阿雷纳斯市中心稍作游览后,就赴码头登船,办理安检登记办卡等常规游轮手续,进入舱房放下行李,去五楼餐厅用午餐时,已下午两点。</h1> <h1>下午7:20午夜阳光号启程。这儿的风浪有些大,海水波浪起伏,泛起白色浪花。一会儿见离船不远处,一条大大的鱼尾翘出海面,好大一会才消失。晚餐时,远远望见海面上两根水柱,就像鲸鱼喷水的画面。看来麦哲伦海峡是鲸鱼频繁出没的区域。</h1><h1>午夜阳光号启航后向东驶出麦哲伦海峡,进入大西洋,然后横跨德雷克海峡。</h1> <h1>麦哲伦海峡(西班牙语:EstrechodeMagallanes),是南美洲大陆南端和火地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长560公里(350哩),宽3.2∼32公里(2∼20哩),除东端与阿根廷相接,其余大部分在智利领海内。</h1><h1>葡萄牙人麦哲伦于1520年10月21日至11月28日在该海峡航行,并终於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因此而命名。海峡水道曲折迂回,且寒冷多雾,在建成巴拿马运河前是重要海上航线。</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晚上船上举办了欢迎酒会,船长,酒店经理,探险队长和探险队员们一一亮相,让我惊讶的是,其中有好几位中国人!高学历的年轻人。一位南极环保协会的女观察员也来到船上。</font></h1> <h1>我们上船后一点没有闲着,安全演习,试穿并领取船上赠送的冲锋衣,试穿并领取船上借用的登陆靴,南极登陆和橡皮艇乘坐须知说明会等,讲座,会议,活动,电影连番进行,船上的生活并不寂寞枯燥。</h1> <h1>1月20日 下午4:00左右游轮进入德雷克海峡。德雷克海峡位于智利南端合恩角与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96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又处于南半球高纬度,据说这里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道之一。</h1><h1>我们的船体摇摆幅度大了起来,广播中播报,此时浪高达到6-8米,时有10米。人有些晕晕乎乎,走动时跌跌匆匆,完全是醉酒的步态。幸好事先服下了月华买的进口晕船药并敷上耳贴,晕船反应很轻微,倒是很享受摇摆的感觉。船上的科普讲座和其它活动都一一参加了,只是容易瞌睡,听课效果打了些折扣。</h1> <h1>今天船上安排了两场极地摄影讲座,并邀请大家与摄影师、生物学家一起到甲板上观鸟,拍照。</h1> <h1>人高马大的探险队员Marcel,编起绳结来,手指非常灵活。跟着Marcel学编绳结,觉得这绳结的打法与中式服装的葡萄纽扣相类似。</h1> <h1>1月21日 早晨见商店门口的模特儿被船体颠簸得都倒下了。虽然躺下了,却依然有风度,有尊严。</h1> <h1>很喜欢船上的伙食。午夜阳光所属挪威海达路德公司。船上的三文鱼,有烟熏,火烤,生的,熟的多种口味,还有在挪威吃过的腌制生鱼片,口味很独特、鲜美。更重要的是,大厨烹制了适合中国人口味蔬菜,米粥,有时还有馄饨,饺子。大路先生在圣地亚哥不小心患上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禁食2天后来到船上,看到米粥好欣喜,米粥养胃,接连几天就喝船上的米粥,待到游轮驶出德雷克海峡时已经基本痊愈。</h1> <h1>为明天即将登陆做准备,按照要求,对所有带上岛的旧衣服,背包摄影包都进行了真空消毒处理。</h1><h1><br></h1><h1>今天有船上的生物学家作题为"南大洋的海鸟和海洋世界的大师们","企鹅那些事儿"的讲座,这是很长知识又有趣味的讲座。船上还为摄影爱好者们开展了器材准备的操作,皮划艇等自费活动的解说会等等。</h1> <h1>晚上,船上的厨师们为我们做了水果雕刻表演</h1> <h1>在穿越德雷克海峡的过程中,船上广播,说我们即将要进入南纬60度,也就是进入南极地区了。原来,南极地区是南纬60度到90度; 南极圈则是南纬66度34分以上的区域,在南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以北是南温带。我们这个行程,到达最高纬度是65度05分,不进入南极圈。</h1> <h1>1月22日 早晨醒来,感觉平稳许多,游轮已穿越了德雷克海峡,到达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h1> <h1>这里是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坐标南纬62°12′、西经58°57′,建于1984年,是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考站。</h1> <h1>由于长城站内各项科考项目正在开展,为不影响科考站的工作,我们的参观仅限于外围,长城站有几名工作人员热情地和我们聊天,了解到长城站的驻站人数大约在30人,绝大多数是男性,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到冬天,站上有13人留守。科考站的人员通常都带着项目来,多数集中于夏季的几个月,时间长一些的则一年多。长城站工作人员的生活比较艰苦,常年没有绿叶菜,没有经常性的水和食品的补给。南极的气候比较恶劣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h1><h1>与长城站工作人员留个合影。</h1> <h1>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最大的岛屿,95公里长,25公里宽,岛屿面积1,150平方公里,超过90%表面被冰雪覆盖。乔治王岛上的人类定居点仅限于研究站点,它们属于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厄瓜多尔,韩国,秘鲁,波兰,俄罗斯和乌拉圭。多数站点为永久性运行,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以及古生物学方面研究。</h1><h1>中国长城站仅占岛屿中的一小角。</h1> <h1>坐冲锋舟巡游,初见企鹅好兴奋!</h1> <h1>今天午夜阳光为我们每本护照上都盖上了中国长城站的站章。当然你如果不愿意盖可以事先告知,我想中国人都不会拒绝的。</h1><h1>接着每天下午6:00和8:00都有两场同样内容的第二天登陆巡游活动的说明会。今天说明会后是关于南极洲鲸鱼种类的讲座。</h1><h1>午夜阳光号下午5:00驶离乔治王岛。</h1> <h1>驶离长城站,游轮进过Admiralty湾。这是我们领队大卫的一组照片。</h1> <h1>1月23日 清晨午夜阳光号已靠近今天将登陆的半月岛。半月岛也是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坐落在冰雪覆盖的利文斯顿岛的南侧,形如一轮新月。半月岛上有2000多只帽带企鹅。</h1> <h1>我们一组今天下午才登陆,全天没有巡游安排,时间比较宽松,于是几位朋友聚坐八楼观景廊聊天,磕瓜子 ,望美景,很是享受!</h1> <h1>今日皮划艇开始活动。</h1> <h1>据悉,南极不同于其他旅游胜地,温度低,自净能力很差。一块香蕉皮,在南极需要180年才能被分解,而人类的排泄物则需要更长时间。在南极中山站,上完厕所后不是用水冲,而是用火烧。焚烧过的排泄物会被打包运回国内,这一举措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南极的环境污染。</h1> <h1>在登陆说明会上,船方要求我们在南极只留下脚印,不能留下任何东西,更不能带走一草一木一石。大家都严格按照规定做。一位探险队员在岛上发现自己的一根长发落地上了,立即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捡起放口袋里带回船上。</h1> <h1>企鹅们是这儿的居民,看见人们很热情。可我们不能靠近它们,必须保持5米远的距离,包括自拍杆。如遇海豹,必须保持15米距离。</h1> <h1>今天是在南极下海游泳的最后机会,彩虹的先生紧紧把握了这次机会,登陆游览一会儿就下水了。上来后说一点也不冷!团里许多朋友也跳入水中。凡是下海的朋友,船长都发给一张南冰洋游泳的证书。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在南冰洋游一会儿,却因体力不支没能下水,好遗憾啊!</h1> <h1>这艘船是早期捕鲸人留在岛上的。</h1> <h1>从冲锋舟返回船上</h1> <h1>回到船上,每双登陆靴都必须在这清洗器上洗刷干净,并经消毒后方可回舱房。</h1><h1><br></h1> <h1>今天下午有一个南极洲的地理知识的讲座,非常精彩。原来一亿年前的南极是个满目清翠温热带地区。科考人员在南极大陆发现了恐龙,海胆,海星和蕨类植物的化石。地球的板块运动,火山运动,把南极与南美洲分割开来。南设得兰群岛是火山运动中产生的。</h1><h3><br></h3> <h1>下午七点以后,游轮来到梦幻岛(Deception Island)也称欺骗岛,是一座活火山,有比较新的火山岩。最新一次喷发是1967年。被山体包围的海水是热的,最高温度可达60度,并散发出硫磺气味,人们也称这里为火山湖。火山湖的入口很窄,称它为海神的风箱,而且因水面与海中山顶仅距两米,所以大船进入很危险。我们游轮进入火山湖绕了一圈,未做停留就离开了。</h1> <h1>百度资料:欺骗岛是南极洲的一座活火山。1967年12月4日,烈焰突然从岛内福斯塔湾北端的海底喷出,炽热的岩浆和浓烟升腾到几百米的高空,震耳欲聋的响声打破了这块白色大陆的宁静。顷刻间,岛上所有的建筑物被摧毁,智利、阿根廷、英国的3个科学考察站化为灰烬,挪威的一座鲸鱼加工厂被吞没,英国的一架直升飞机被埋在一两米厚的火山灰里。</h1><h1>由于阿根廷站事先发出了预报,3站人员迅速全部撤离,才幸免于难。据说岛上的企鹅、海豹在火山喷发前早已逃之夭夭。至17日,火山才停止喷发。然而,这时的海岛已面目全非,在福斯塔斯内隆起了一个900×300米、高出海面62米的新的小岛,许多地方改变了地形地貌;福斯塔湾内有多处温泉喷涌,陆上地热带处处有水蒸汽升腾。从此,这个地处南极洲的小岛,成了唯一能进行海水浴的旅游胜地。火山喷发后,岛上的考察站被迫关闭,以后也没再重建。</h1> <h1>晚上9:00,随团而来的作家张悦然,环球旅游家谷岳,民谣歌手兼唱作家叶蓓在八楼观景廊与大家见面演讲,演唱。</h1> <h1>1月24日 清晨醒来,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是海面上一座座巨大浮冰,晶莹剔透,泛出蓝光,似乎被雕刻得鬼斧神工,让人目不暇接。高山,海水,浮冰,美丽魅力,让人不可亲近却爱得不行,冷峻宁静,让人敬畏,却目光不忍移开。</h1> <h1>早餐选择了窗边的位置,船在大大小小的浮冰间行驶,每一坐浮冰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眼前划过。</h1> <h1>几只海豹在浮冰上玩耍</h1> <h1>一大群企鹅!</h1> <h1>今天登陆的纳克港,南纬64度50分,西径62度33分,位于Andvord海湾的尽头,是南极半岛上为数不多的可以登陆南极大陆的地方。游轮驶入这个海湾,便被半岛的冰川山脉包围,眼前的景象宛如仙境!</h1> <h1>企鹅总是喜欢站立在高高的裸露的石头上,远远张望着,期待着什么,时而对着天空吼上一阵。</h1> <h1>纳克港登陆后,探险队员就敦促大家赶快离开岸边。</h1> <h1><font color="#010101">从这个角度看彩虹夫妇,倒很有趣!</font></h1> <h1>行走在雪坡上,不惧寒冷的女游客换上红色裙装,雪地上翩然起舞,好美啊!</h1> <h1>探险队要求我们登上纳克港后要立即离开海岸边,严格按照指定的方向行走。因为冰川有诸多裂纹,随时会崩塌发生小型海啸。</h1> <h3>巴布亚企鹅</h3> <h1>为保护南极环境生态,南极的游客需要接受最严格的行为要求。单是环保规范就有30余项。比如为保护南极远离侵略性物种,游客必须彻底检查和清洁衣物,进行真空消毒处理。游客登陆后的行走路线也必须严格遵循探险队员的要求,不能随意游荡,一旦出现违反要求的行为,游客本人甚至整船游客都可能无法再次登陆。两面交叉的小红旗,表示不能超越此界。</h1> <h1>浮冰上躺了几只慵懒的海豹。</h1> <h1>巡游返回途中,冲锋舟突然底部漏水,水如泉涌,舟内积水很多。随后马达冒出了浓烟,驾驶冲锋舟的探险队员此时有点忙乱,疏忽了方向把握,眼看冲锋舟正朝着巨大浮冰冲去,彩虹此时当机立断拉住探险队员看方向,惊魂中的他急打方向盘,我们的冲锋舟才与冰山擦肩而过。</h1> <h1>对讲机与调度台通报情况后,三艘冲锋舟向我们驶来,有了他们的陪伴,心里安慰许多。</h1> <h1>一艘空舟过来,我们换乘空舟时,男同胞们绅士地让女士先行,女士们坐稳后,他们才行动。这让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的场景。</h1> <h1>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冲锋舟上的团员回到游轮合影一张,留作永久纪念。</h1> <h1>下午的科普讲座是南极洲的磷虾,原来企鹅,海豹,鲸鱼的基本食物都是磷虾,磷虾是食物链的最底层。南极洲的磷虾数量之大,大过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总量,两位专家在不同的讲座上如是说,不知指的是数量还是重量?我想无论指哪样,都一样骇人听闻。</h1> <h1>探险队员李一博说明会上说,今晚游轮将试图行走利马水道。利马水道又称雷麦瑞峽 位于南极大陆和布斯岛之间的狹长海域 。水道长11公里 宽度约1.6公里,最狹窄处仅约0.8公里。受两岸冰山、浮冰和冰川碎冰的堆积挤压,可通行的航道更狭窄。航道两边群峰对峙,峰顶超过300米,海冰随处可见,是南极半岛中风光最美的水道。这是领队大卫拍摄的进入利马水道的照片和视频。</h1><h1><br></h1> <h1>可是邮轮行进了约一刻钟就看着它折返,又驶出了利马水道。向李一博了解才得知,前面的水道被巨冰堵住,游轮难以通过,不得不绕道行进。</h1><h1>游轮正在折返,360度划圈。</h1> <h1>晚上九点,有台湾民谣教父胡德夫先生的弹唱演出。</h1> <h1>1月25日 尽管绕道,但午夜阳光号早早的驶入我们今天将登陆的达摩角。</h1> <h1>昨晚下了一夜的雪。早晨,见到难得的一缕阳光。</h1> <h1>上午登陆达摩角,那是被冰雪覆盖的岛屿。这里生活着1600多对金图企鹅。</h1><h1>照片上企鹅正在自己的通道上行走。登陆后,工作人员不时提醒大家,雪地行走千万别踩踏企鹅通道。这是企鹅们的固有道路,也是它们的交通命脉。</h1> <h1>达摩小屋,这儿1975年到1993年期间,曾经是英国人用做停机坪的操作中心。2009年起,作为南极历史遗迹第83号对游客开放。</h1> <h1>达摩小屋当年的内部陈设。</h1> <h1>与小屋外的管理员合影</h1> <h1>雪地徒步。据说,这儿被白雪覆盖的地面还生长有藻类,小簇的苔藓和地衣类植物。</h1> <h1>南极的气候多变,阴晴不定,中午又下起鹅毛大雪,十分担心下午的巡游,却没有想到别有一番雪中趣味。</h1> <h1>这儿是英国的一个科考站。</h1> <h1>雪中行进的冲锋舟</h1> <h1>大雪中的南极美景,浮冰上的积雪。</h1> <h1>傍晚英国科考站“拉科洛港”的负责人,一位年轻的女士来船上,与我们聊聊她们科考站的生活和工作。英国在南极有六个科考站,拉科洛港是其中一个站点,也是南极遗产基金会在南极的一个机构,这位负责人下面还有四个女孩子,她们重点开展巴布亚企鹅在岛上生活状况考察。这里的生活十分艰苦,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她们自己的交通工具。每天忙于观察收集记录企鹅们和每个企鹅家庭的生活,抱窝,宝宝生养,及企鹅宝宝成长后的家庭状况,是她们的生活的全部内容,也是她们的乐趣所在。她们每次来南极需要持续这样的生活状况四个月,这位队长已经是第二年来这儿了。</h1> <h1>一天这位女站长见一只雄企鹅衔着一块石头亲昵地来到她脚边,她知道这是雄企鹅的示爱形式,便幽默地告诉它,我们不是同类呀,我可不接受!科考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与企鹅们打成一片,才会博得企鹅的爱意。</h1> <h1>晚上九点,谷岳与大家聊环球旅游。</h1> <h1>船上蒸桑拿</h1> <h1>1月26日 游轮驶入威尔敏纳湾,这儿被南极半岛群山和巨大冰川环绕,美丽无比。这儿也是鲸鱼经常出没的区域,曾经是捕鲸人经常光顾的重地。威尔敏纳湾的一个小岛上,有一艘隐没在海中的3433吨位的捕鲸船,100多年前在这儿着火搁浅。</h1> <h1>今天我们是最后一批海上巡游组,登冲锋舟前,酒店经理,这个挪威美男为我们六人拍了一张合影。这也是这次行程中最后一次坐冲锋舟。</h1> <h1>探险队员带我们在海上寻找鲸鱼踪迹,前面几组团员都有很满意的收获,好几条鲸鱼竞相表演。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懒得动掸的鲸鱼,怎么也没有拍出满意的效果来。</h1> <h1>那就分享前面几组团员的得意之作了。</h1> <h1>巨大的的浮冰还是很美的</h1> <h1>待我们快结束游览时,天气放晴了。算来这些天,南极很少出现好天气,想象晴空万里的南极一定会更美!</h1> <h1>回到游轮上,我们午餐时,船就开始了返回的行程。</h1> <h1>晚餐时,餐厅里时而发起喧嚣声,原来窗外常常出现鲸鱼的踪影。</h1> <h1>胡德夫在甲板上弹唱</h1> <h1>1月27日 游轮驶离南极,一路向北。直到今天才赶上了日出。</h1> <h1>拍了这一组普普通通的日出照片,却发现这组照片上有运动中的小亮点,象什么,不像飞机,不像鸟,却像UFO。不敢胡思乱想,小心翼翼地与月华聊聊,她说绝不可能,也就作罢,当然,如果是又如何呢?</h1> <h1>可是回来后,无意发现网上这篇文章,让我又觉得自己也并非凭空想象啊!</h1> <h1>观看了电影,南极探险史上的传奇人物---沙克尔顿。来过了南极,凡是与南极有关的故事,都很感兴趣。</h1> <h1>船长告别晚宴上。</h1> <h1>为我们愉快而难忘的南极游干杯!</h1> <h1>游轮又穿越德雷克海峡,这次的风浪比来时要小,但同伴们却觉得有一些晕船反应,问题还在于轻敌,服药敷贴都做晚了,待有症状出现,药物效果就差了许多。</h1> <h1>游轮过了德雷克海峡后,与去时相反,向西面行进,从太平洋进入麦哲伦海峡。在此借用团友的麦哲伦海峡风光照。</h1> <h1>到达篷塔阿雷纳斯是1月29日的上午。</h1> <h1>此时又一艘邮轮驶入码头。</h1> <h1>近年来,访问南极的中国游客数量,从2008年的不足100人到2016年的3944人,数年间增长了近40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这次飞猪包下午夜阳光号四个档期,约有2000人次。这是一次成功而周密的策划,感谢飞猪,感谢这次行程的主要策划人崂山。崂山还留在船上,今天上午第二个档期的游客将到达蓬塔阿雷纳斯,开始新一轮航程,崂山将与第四个档期的游客一块返回。</h1><h1>与崂山的合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