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声声三十年

快门声声

<p class="ql-block"> 感悟摄影</p><p class="ql-block"> 快门声声三十年只为定格一瞬间。</p><p class="ql-block"> 我是首先在乎口碑,其次在乎我的“头衔”。我的照片就是我的头衔儿,我的头衔有好有坏,有高有低,平均值加人品就是口碑。</p><p class="ql-block"> 要维护摄影的尊严与荣耀;要做逝去时光的记录者而不做旧时代的守墓人。</p><p class="ql-block"> 摄影人会不会讲话不重要,重要的是用照片说话。照片不只是用来欣赏的,更是用来凝视的、感悟和思想的。</p><p class="ql-block"> 勤奋、保底一个摄影人的作品;观念、决定每个摄影家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摄影要竭力公正、客观传递信息,屏弃主观片面褒贬是非。</p><p class="ql-block"> 摄影是表现世界之美捕捉人类心灵的事业,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它需要一生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b> 初心不死</b></h3><h5><b> (第一阶段)1978-1989 </b></h5><h5><b> 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我买了第一部相机海鸥205。那时正在热恋中,这时闯进了“第三者”摄影。</b></h5><h5><b> 我这个人没什么缺点,就一个缺点办事认真。所以买了相机就琢磨、实践,不断升级七八年后就走上了摄影之路。</b></h5><h5><b> 这里要提到我的战友,人民邮电报摄影部主任张松延先生</b></h5><h5><b>那时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切磋,时常去他单位的暗房,他时常给我帮助。</b></h5><h5><b> </b></h5><h5><b> </b></h5><h1><b><br></b></h1><h1><br></h1> <h3>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6年宣武门内大街,在大街西侧有一家“天姿”发廊,发廊烫发发型好很受时髦女士的青睐。后来上了报纸成了新闻,生意更是火的一塌糊涂。那时没有城管, “大波浪”烫发沿街一线排开,成为当时一景。</h3><h3> 前几年我在菜市口信托商店用1200“大洋”买了一套欧林帕斯相机(MO1+50+24+200)正好在这里派上了用场。</h3><h3> </h3> <h3>  还记得拍这张照片儿时的那种感受!宾得67.TMY胶片,摄影应该是一种享受!</h3> <h5></h5><h3> 器材情结</h3> 器材对每个摄影人都是永恒的话题。<br> 男人对相机的欣赏就如同女人对首饰的青睐。精致的工业美常常会撩动男人的“花”心。<br> 上面这三张照片就是我分别用宾得67、玛米亚7拍摄的。<br> 我在器材上的花费并不很多,因为我常买二手,并适时更换。我用过的器材顺序如下:<br> 海鸥205、海鸥DF1、理光7、欧林帕斯OM1、50mm、 24mm 原厂,200mm腾龙。<br>(1976-1987)<br> 欧林帕斯OM4、OM2、17mm腾龙、28mm原厂、80-200 2.8腾龙、15鱼眼适马。(1976-1989)巴尔达<br> 富士645、宾得67、玛米亚7<br> <font color="#167efb">佳能EOS1n、17-35mm、35-70mm、100-400mm (1989-2003)<br> EOS10D、EOS1DS、16-35mm、24-70mm、70-200mm、15mm(2002-2008)<br> EOS1DS3、24-105mm、EOS5D3、11-24mm。</font><h3></h3><h3> 蓝色的为单位提供</h3><h3>(2008-2016)<br> EOS1DX、15mm、18mm蔡司、50mm蔡司、24-70mm、100-400mm、135mm、100mm、EOSM5、索尼黑卡m1</h3><h3> <br></h3><h3> <br><br> </h3> <h3>  上面的几张只是衣、食、住、行大众面孔,但它记录的是时代变迁。</h3><h3> </h3> <h1> 新闻起步</h1><h3> 第二阶段(1992--2003)</h3><h3> 90年代初试投新闻照片,一投便用了,同时走进了《北京晚报》“好望角”。之后北京日报建立特约摄影机制。我受聘成为北京日报特约摄影,所以称之新闻起步。</h3><h3> 我要特别感谢《北京晚报》摄影部主任司马小萌老师,北京日报摄影部主任叶用才先生。他们是我永远的老师。</h3> <h3> 这是一张参加北京日报月赛时拍的照片。特定时间,特定主题就是一次应试考试,它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3><h3> 不会忘记当年的摄影朋友,不会忘记同行的邵华还有他那辆长江750跨子😊遗憾的是没有留下照片,还有我那辆木兰摩托车。</h3> <h1> 影赛当家</h1><h3> 第三阶段(2003-2013)</h3><h3> 从《北京晚报》好望角的专刊摄影比赛到《北京日报》的月赛,尝到甜头的我把参加摄影比赛作为摄影的主要内容,扎奖是主要诉求。</h3> <h3>  这是被采用最多的一张照片。他对我来说有里程碑意义</h3> <h3>  拍摄大事件,不一定都必须在主现场</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张照片与ps没有关系。它是特殊角度、特殊镜头的效果</font></h3> <h3>  这张照片被奥运开幕式后第二天的北京日报采用。为我服务的企业:交集团留下了辉煌的一页</h3> <h3>  大白菜乃国人当家菜,食之可做白菜,喻人常赞清白。</h3><h3> 简洁的画面、以假乱真的颜色,诱人的质感。这可算做我成功的一张小品摄影</h3> <h3>  全国的快速公交都是从这里开始</h3> <h1> 反思尝试</h1><h3> 第四阶段(2013)</h3><h3> 2013年之前我果断地放弃了新闻的拍摄,主要参加摄影比赛,主要拍北京,当然必是“主旋律”。之后我开始反思我的<font color="#ff8a00">急功近利;</font><font color="#010101">开始尝试</font><font color="#ff8a00">新的视角。</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风光摄影同样诱人。</font><font color="#ed2308">艺术与纪实、风光与人文不是摄影优劣的标准与界限。真正理解了摄影就理解了它们的异同。</font></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海湖面的冰开始融化,又一个春天慢慢走来!</span>30年的拍摄我把今年作为中途站,把我走过的路,拍过的片亮出来,向同仁做个汇报给自己做个交代。</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2013年左右,我的摄影理念开始转变。这些年来一直在反思、在尝试、同时也在坚守。2017年离开单位后我开始了《美丽中国》的拍摄,从内容开始开阔眼界填补空白。</p><p class="ql-block"> 去年拍的照片《2017我的脚步》已经发了美篇,那只是《美丽中国》内容的一部分。我还拍了一些其他内容的照片没有与大家见面。照片是个“见光死”的艺术,我还要隐藏一点适时解密。(八卦)</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