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坝坝电影---勾起的往事回忆 </p><p class="ql-block"> 2012年08月10日,居家小区在小坝中放“数字”电影。由于放映环境比较小观看人员又不是很多而且还是宽银幕。观众又与银幕相处很近就像坐在家里看大彩电。随即产生想记录前面有观众后景是银幕的一幅社区居民观看坝坝电影的情景照片。试拍几次都不理想,后来发现有几位观众不停地摇扇子解热,其身影融入到大幕布上的剪影也很悠闲奇特,立刻将瞬间“定格”效果……</p><p class="ql-block"> 触此情景,联想起了老家,想起了儿时在老家看“坝坝”电影情形……</p> <p><br></p><p><br></p><p><br></p><p> 我的老家在成渝铁路边边上,曾经的古镇石桥镇。镇上原有一座设施比较简陋的“宝华”剧院,儿时还在里面看过古装川戏和现代歌舞剧(刘三姐)。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好像成“危房”拆了……</p><p> 上世纪“动乱年代”后期,八个样板戏唱响大江南北时,由于老镇的特殊(有解放军新兵集训)经常都会放电影。当然,观看电影的主人,肯定是新兵,他们列队进场,将背包放下就地而坐。电影放映前,在领队的带领下,还互相拉拉歌,气氛很是活跃。放映机是35毫米胶片机,两部机器轮流放映,免去了换片时的短暂停顿,有时是宽银幕电影,观看起来也特别爽快。新兵在中间,老百姓就在周围观看。 有电影看,是当地居民一大喜事,一听说要放电影,大家都会互相传告。附近农村的也会从各个方位赶来,一时感觉好似赶场似的,十分热闹 。放电影常规都在镇上的广场坝,中学的球场坝等比较宽敞的地方……镇上居民家有老小的,一般都会提前将家中的长板凳(条凳)或者独凳之类能够坐的搬到放映的地方一一挨着放好(占好位置)然后返回家做事情,等吃过晚饭后,再不慌不忙赶来。有些人图方便,就地搬一些石头砖块之类能够垫坐的东西,摆在银幕下面附近,到时好坐着观看。遇上观众多时,还有不少的人只好站在银幕背面看“反光”。后来,一些聪明能干的居民,将本就标准的凳子下面接上30厘米左右的脚,做增高处理,大有“鹤立鸡群”之感……</p><p> 经常放映的都是革命战争教育题材的片子,比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等等。记得有一次放映了一星期的都是《南征北战》,老百姓还是“百看不厌”地坚持参与。放映中每当电影剧情进入高潮,比如战场上解放军吹冲锋号时,大家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整个放映场都是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观众的心已经融入剧情了……</p><p> 偶尔还会与不远的县城某些大型厂矿企业合作,在同一天相互换着片子看,老百姓称为“跑片”有时遇上“跑片”接不上时,放电影的就会开灯亮场,那时,整个本应显得空旷”宁静”的大广场,顿时显得闹哄哄的。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大家都不停地议论着电影中的情景……突然,听说片子到了,大家一阵欢呼,电影又继续开始了。整个放映场地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只有大音箱放出的铿锵有力的电影声……</p><p> 附近火车站也会不定期在车站附近空地放映。其放映形式基本上一个样,两根楠竹杆或长木杆之间拉上银幕,然后,两边的杆上挂上大喇叭或音箱(只不过是单机放映,中途要换片)。一般都是先放新闻纪录片或者安全警示类的幻灯片……</p><p> 每次电影一放完,周边的大街小巷中,被肩膀上扛着凳子的观众挤得满满的,在一闪一闪的电筒光中慢慢移步行走。时不时还能听见交谈议论电影精彩情节的声音,好像都还沉浸在那“惊心动魄”的电影剧情中……这时感觉,昏暗的路灯光显得很无力……</p><p> 当时我正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劳动锻炼,每次利用赶场天回家耍一下,父母都会以明天或者后天要放电影来留我多耍两天。哎!时间过得好快!一晃我们就步入老年行列……</p><p> 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p><p><br></p> <h3><font color="#010101">完毕……</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