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逊克农场在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稳步发展,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场的城镇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场部的发展变迁就是农场巨变的缩影。从这些随意拍摄的照片中纪录了从平房成片到高楼林立,从沙石路到水泥路,从袖珍公园到大园林大公园的转变。从这些影像中去寻找过去的印象吧。</h3> <h3>一湖碧水满园树的南湖公园。16年6月</h3> <h3>吸引着八方来客流连其中。</h3> <h3>石景山景区生态原始古朴自然</h3> <h3>成了人们回归大自然的绝佳去处。沾河、火山、达子香、古松更是旅游的热点。</h3> <h3>沾河在崇山峻岭中蜿蜒流淌宛如 仙境</h3> <h3>沾河漂流两岸奇石巨树美不胜收</h3> <h3>再来一场水上泼水节会年轻十岁</h3> <h3>休闲的农场人多少假日在美丽的沾河边度过</h3> <h3>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接着四面八方</h3> <h3>幽静的职工别墅群</h3> <h3>场办公楼夜景</h3> <h3>灯光掩映的街道</h3> <h3>雨中的南湖</h3> <h3>大棚基地</h3> <h3>南湖公园的碑志,纪载了几代军垦开发建设逊克农场的历史。</h3> <h3>2004年5月年场部家属区全景。场部是八六年由老场部搬迁至此,结束了老场部和连队隔逊河相望的历史。新场部重新规划在一片荒原上建设新城,初期就相继建成办公楼教学楼招待所及部分住宅楼。并开拓了宽阔的中央大街。只是受资金限制家属区仍以平房为主。道路是砂石路。图中可以看到已建成了住宅一号二号楼,正在建设三号楼。</h3> <h3>办公楼的原貌。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的地方。摄于03年9月</h3> <h3>最早建成的招待所。当时在北安的农场中是很现代的。</h3> <h3>九十年代建成的教学楼。曾在竣工之时邀数十知青代表返场举行盛大的”三庆大会”。一时盛况空前。</h3> <h3>刚建成不久的小学教学楼和做操的学生。摄于05年6月</h3> <h3>原托儿所和卫生院。可看到直升飞机造型的儿童滑梯,是农场自己建造的。摄于03年9月</h3> <h3>家属住宅区。远处的电视转播塔高高耸立,电视信号辐射全场。随着有线电视的兴起早已废弃成为历史遗迹。前面是原农业银行,后改为二分场办公室。现在已不存在了。</h3> <h3>来一张全景图。随着场部林立的高楼群,这已成为难得的老照片,留在曾经为农场建设撒下汗水的一代人的记忆中。</h3> <h3>最早建成的公园,随着南湖公园的建成,这里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他的斑驳记录着往日的辉煌。</h3> <h3>公园一角。摄于04年10月1日的大雪之后</h3> <h3>夜晚喷泉飞瀑孩童嘻戏也是一大景观。远景是正在施工的三号住宅楼。摄于03年8月</h3> <h3>来一张秋季的公园。绿草霜叶夕阳红也是场区的一景。08年9月</h3> <h3>公园兴盛时小亭隐隐曲径通幽鲜花簇拥绿树垂枝好一处山乡美景。</h3> <h3>再来一张</h3> <h3>原农行楼,因农行短视撤出农场成为信用社营业厅。04年10月</h3> <h3>场部的中央大街。砂石路面笔直平整夏不长草冬不存雪曾是农场的骄傲。摄于03年7月</h3> <h3>场部最早的住宅楼,建于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在各农场场部也是为数不多的楼群。没有下水不集中供热。现已成为场部最廉价的住房。摄于08年9月</h3> <h3>还有这三层楼也是早期建筑,最早的居民大多是机关干部和教师。现颇有古董风范。摄于05年6月</h3> <h3>这样的住宅有院有菜园成为抢手货。是连队习惯种地的人们的最爱。</h3> <h3>一号楼和二号楼。因当时最早入住的领导居多被戏称为“腐败楼”。现早已淹没在鳞次栉比的楼群中。住楼已成农场职工最寻常的事。而居住独门独户的别墅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了。摄于05年6月</h3> <h3>一号楼二号楼。05年6月</h3> <h3>住宅楼一角</h3> <h3>荒原上正在拔地而起的住宅小区。摄于08年9月</h3> <h3>优雅静谧的和平小区。12年8月</h3> <h3>中学远眺。</h3> <h3>建场四十周年纪念雕塑。</h3> <h3>原来通往场部的盘山路。摄于03年7月</h3> <h3>沾河涨水时的公路</h3> <h3>沾河桥下的大水,水中被淹的饭店。摄于03年8月</h3> <h3>发水时路面被水淹没。</h3> <h3>轿车在过水路面行走有行船的感觉心中不免捏一把汗。</h3> <h3>被沾河水淹没的农田</h3> <h3>从山上看沾河谷地,远处象唱片一样黄绿相间的原野虽然壮美却是被大水冲毁的庄稼地。</h3> <h3>再看看大水中的沾河大桥。农场通往外界的咽喉要道,也是农场投资兴建的最大桥梁。</h3> <h3>再来一张原来砂石公路的全景。在如画的秋季是不是美不胜收?</h3> <h3>来一张冬季的已经是水泥路面了。</h3> <h3>农场通往辰清的公路。那时的路窄不说山陡弯多冰雪路上不去大坡多少次下来推车。</h3> <h3>这条路是农场去北安和哈市的捷径。但那时从36队到奋斗一段不如田间路,十几公里要颠簸一个多小时。现在农场自养公路宽阔平敞连着奋斗乡的乡路。从场部到北安仅两个多小时。以前想都不敢想。</h3> <h3>还有在静静逊河上载过千军万马的渡船,原来有三处承担着一、二、三分场对外的运输。现在仅有一分场渡口还在运行。成为农场运输业的活化石。</h3> <h3>正在运行的一分场渡口。</h3> <h3>建场五十年庆典。为农场的开拓史作传,为农场的改革开放再提速加油。10年10月</h3> <h3>沧桑在脸上,希望在心间。农场的未来永远在路上</h3> <h3>历史沧桑,农场人在边陲艰苦奋斗一代一代锲而不舍才有了如今的辉煌。</h3><h3><br></h3> <h3>我们不忘早春时节的荒凉。</h3> <h3>不忘初发嫩芽的破土成长。</h3> <h3>不忘繁花初放的岁月。</h3> <h3>不忘扎根沃土的白桦林。</h3> <h3>不忘汗水过后金秋的果实。</h3> <h3>更不忘皑皑白雪下孕育的勃勃生机。</h3> <h3>广袤的田野盛载着我们多少理想和愿景。</h3> <h3>宏伟的农垦大业如这沾河水川流不息。</h3> <h3>愿农场如诗如画更如歌,写不尽一代又一代农垦人的豪放与风流。</h3> <h3>愿农场如朝霞满天的南湖水绚丽多姿再续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