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我的家 —哈尔滨 轶事 (一)

王成斌

<h1><b>  哈尔滨—我可爱的故乡,你年轻(100多年历史)、美丽、优雅,被人们赞益为“东方小巴黎”、“天鹅项下的明珠”。我叫王成斌,是老三届知青,1967年高中毕业于哈三中,“上山”到铁三局,今年已71岁。我家祖孙三代工作、生息在哈尔滨。哈尔滨,我作为您的儿子和历史见证人,去年清明节祭扫时,我在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灵前发誓:一定要把您和我的家史写出来,我认为,此时只有我才有机会写出关于您的历史和我的家史:往事如烟,我怀念为哈尔滨的早期建设做出贡献的祖辈、父辈和过世的姐姐们,每每想起他们,我的眼里就饱含热泪,哈尔滨,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所以,起笔也觉得格外凝重!我歌颂你,我期待你,我深信,你必将在不久的未来,建设成为世界远东地区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你是海平线上已见桅杆尖子的一艘美丽、优雅的白帆船,你是东方已绯红吐艳、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你是躁动于母腹中即将临世的一个婴儿!</b></h1><div><b>&nbsp;</b></div> <h1><font color="#010101"><b>一. 十九世纪末页 我的爷爷来到哈尔滨</b></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1895年,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来到了哈尔滨。<br></b></font><font color="#010101"><b>他 —1892年,十四岁时,逃荒离开了自</b></font></h1><h1><h1><font color="#010101"><b> 己的家乡— </b></font><font color="#010101"><b>河北省容城县</b></font><b style="color: rgb(1, 1, 1);">白龙村</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在“白洋淀”北麓,叫“燕 </b><b style="color: rgb(1, 1, 1);">南赵北”的地</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方,即:现 在</b><b style="color: rgb(1, 1, 1);"> 的 “雄 安”新区)。</b></h1><font color="#010101"><b>他 — 随父亲“闯关东”,一路讨饭,千辛万</b></font></h1><h1><h1><font color="#010101"><b> 苦。不 </b></font><font color="#010101"><b>幸,雪上加霜,父&nbsp;</b></font><b style="color: rgb(1, 1, 1);">亲在“闯关</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东”途中,殇没 </b><b style="color: rgb(1, 1, 1);">于辽宁省新民屯柳河</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沟。</b></h1><font color="#010101"><b>他 —投奔了先他几年“闯关东”在齐齐哈尔</b></font></h1><h1><h1><font color="#010101"><b> 落脚的大</b></font><font color="#010101"><b> 哥处,为了谋&nbsp;</b></font><b style="color: rgb(1, 1, 1);">生 他在嫩</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江、松花江上当了两 </b><b style="color: rgb(1, 1, 1);">年小“船工”。</b></h1></h1><h1><font color="#010101"><b>他 —1895年只身一人,举目无亲。来到 </b></font></h1><h1><h1><font color="#010101"><b> 了哈尔</b></font><b style="color: rgb(1, 1, 1);">滨……。</b></h1><font color="#010101"><b>他 — 就是我的爷爷—王庆昌。<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姐姐手中有保存了几十年的一张爷爷小时候的照片,非常珍贵,今展示于此:</b></font></h1> <h1><b>  爷爷在世时,跟我说过:“我十七岁来到哈尔滨。我来哈尔滨时,现在的南岗有几间草房,道外有个‘付家店’,‘正阳河’真有条河。” 1895年时,哈尔滨还没有建市,爷爷是哈尔滨建市前的早期居民。</b></h1> <h1><b>看到以上照片,我想:“爷爷来到哈尔滨时,是个什么心情?能像照片中的‘关东汉子’那样,露出笑脸吗?!”</b></h1> <h1><b>当年,哈尔滨是一个农耕和打鱼人居住的地方。</b></h1> <h1><b>爷爷说的:“南岗有几间草房”: 当时的秦家岗(即南岗)草房照片—指的是它们吗?!(此处为圣•尼古拉教堂的建筑原址)</b></h1> <h1><b>圣尼古拉教堂原址照—1899年10月 圣•尼古拉教堂奠基仪式在此进行。(见上照)</b></h1> <h1><b>在南岗修教堂立刻得到中国人的反对,因此地为宝地,龙脉所在。<br>但当时的中国人正处于无权的状态,能制止得了吗? </b></h1> <h1><b> 二 中俄密约<br></b><b>&nbsp; 文献资料表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因俄德法三国干辽,清朝赎回辽东半岛(赎金为三千万两白银—笔者加),联俄抵御日本势力成为清朝外交政策之一,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5月初,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赴圣彼得堡,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日为名,利诱贿赂李鸿章与其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外交大臣罗拔诺甫秘密谈判,并于6月3日签订此约。(李鸿章还有另一个任务,那就是取道法国,向有钱的法国银行借款,以偿还“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俄罗斯修中东铁路也向法国银行贷了款,俄国“十月革命”后,这笔贷款法国要不回来了,所以法国银行损失也很大—笔者加)</b></h1> <h1><b>&nbsp; 李鸿章与俄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相片<br></b><b>&nbsp;现在,此条约的历史文本,保存于台湾。</b><b>全约共六条,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b></h1> <h1><b>&nbsp;根据《密约》第四条,同年9月8日由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至此,俄国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br></b><b>&nbsp;&nbsp;&nbsp;&nbsp; 《中俄密约》的泄密,是被一个叫沈荩(公元1872~1903年)的中国媒体人,获悉“密约”内容后,于1903年公布于世的。沈荩(原名克诚,字愚溪,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他和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密切。维新变法失败后,沈荩留学日本,其政治态度也迅速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b></h1> <h1><b>&nbsp; 《中俄密约》泄密后,清政府立即派人全力侦察密约泄露的原因。此时的沈荩非但没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反而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联络李莲英,干掉慈禧太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两个最要好的朋友——旗人庆宽和前翰林吴士钊。哪知庆宽和吴士钊得知沈荩的想法后,深感不安,决定联合向慈禧太后告发沈荩。1903年7月19日晚上,毫无防备的沈荩在北京寓所里被捕。 沈荩被捕后,知道清政府绝对不会放过自己。遂做《绝命诗》四章,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狱中铁锁出郎当,宣武门前感北堂。菜市故人流血地(谭嗣同等人被斩首处—笔者加),五忠六士共翱翔。今年三十有一岁,赢得浮名不值钱。从此兴亡都不管,灵魂归去乐诸天。”沈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年仅31岁。&nbsp; </b></h1> <h1><font color="#ed2308"><b>  三. 十九世纪末叶的哈尔滨<br></b><b> 2013年6月,哈尔滨三中高二三班同学集会,会后,每人征一篇心得,受到同学的启发,我开始写《岁月留痕&nbsp; 追忆百年》副标题是—《闯关东、中东铁路哈尔滨百年史和我的家》,见下图:</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  此文,目前,我已写到(十二),写了有四年半时间了,还没写完。所以,至今没有发表。仅(一),作为集会心得,2013年7月写完后,发给同学了。<br></b><b> 修“中东铁路”之前,爷爷就来到了哈尔滨。那时的哈尔滨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北京的三姐(今年已88岁)为我提供了很多资料,跟我说:“哈尔滨原来叫‘蓝水泡’”。当年,头一回听说此名,但我没有怀疑:因哈尔滨周围有一个叫“黑鱼泡”的地方,俄罗斯境内,“黑河”对岸的“布市”,过去叫“海兰泡”。哈尔滨的满族人过去称哈尔滨为“阿勒锦”,女真语“天鹅”的意思。近来,我看到了俄罗斯勘测中东铁路的哈尔滨段的一张图纸照片(见下照):</b></font></h1> <h1><b>翻译过来,就叫:“哈滨”,没有“尔”。<br></b><b>&nbsp;&nbsp; <br></b><b>&nbsp; &nbsp;1. 傅家甸(即道外区)<br></b><b>&nbsp;&nbsp; 爷爷说:1895年,他刚来哈尔滨时,“道外有个‘付家店’”,我查了有关资料:</b></h1> <h1><b>  1736年(乾隆元年),道外(时称马草甸子)已有人烟生息。1870年,道外(时称傅家店)最早的街道延爽街平原巷形成。傅家店(即道外),在哈尔滨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与哈尔滨可相提并论。有句话叫做,“先有傅家甸,后有哈尔滨”。约在乾隆初年,山西太原人傅振基迁移到此(在道外南头道街),随后,又有杨、韩、刘、辛4家佃户来此地定居人称“四家子”(在道外十八道街周围),加上傅家,这就是“五家子”的来源。后来,各路移民越来越多,傅家便开办了旅店及食摊。由于傅家是首先来此地落户者,很有影响,于是人们就习惯地以“傅家店”代替了这里的地名,此称呼相沿下来。1907年,滨江厅知事何厚琦以傅家店的“店”字含义狭小,遂改“傅家店”为“傅家甸”。</b></h1> <h1><b>1890年前后,祖籍山西的傅氏兄弟在现在的道外南头道街开了个大车店,得名傅家店。(见上照)</b></h1> <h1><b>1890年前后,在傅家店和“四家子”之间有一处规模不小的饭店。(见上照)</b></h1> <h1><b>&nbsp; 哈尔滨傅家店原址:道外南头道街</b></h1> <h1><b>  哈尔滨傅家店新市街</b></h1> <h1><b>  当年傳家店的大十字亍、西门脸(承德广场一带)</b><b>是最热闹之处。</b></h1> <h1><b>&nbsp;&nbsp; 2. 田家烧锅(香坊区)<br></b><b>&nbsp; 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段的勘测图上,显示有俄文字“烧锅”字样。俄”国人将“中东铁路工程局”从海参崴搬来哈尔滨时,即选址在“田家烧锅”。</b></h1> <h1><b>&nbsp; 1898年4月23日早晨,中东铁路的波兰裔工程师希德洛夫斯基博士带领技术人员、气象站主任和几十名工人、哥萨克士兵来到一个叫“田家烧锅”的村子,尽管这里只有几家大车店可供居住,却是松花江平原的心脏位置,加之水陆交通便捷,向东、向西、向南三个方向都能铺设铁路,因此希德洛夫斯基决定把中东铁路施工总部就安在这里,于是他用8000两银子买下当地的一处烧锅的32间房屋,即烧酒作坊,因烧锅散发出的烧酒香气而得名“香坊”。</b></h1> <h1><b>&nbsp;1898年5月28日,维谢洛费佐罗夫在香坊司徒街11号首建哈尔滨第一个气象观测站(见上照)。</b></h1> <h1><b>  十九世纪末的哈尔滨香坊区</b></h1> <h1><b>&nbsp;1898年从“海参崴”搬入哈尔滨的“中国东清铁路工程局”</b></h1> <h1><b>  历史上已消失的“田家烧锅”(上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b><b>&nbsp;&nbsp; 历史上的香坊地区,名字称谓颇多,曾有"田家烧锅镇"、"老哈尔滨"和“旧哈尔滨”之称等。&nbsp;&nbsp; </b></h1> <h1><b>十九世纪末页 香坊区的旧街景&nbsp; </b></h1> <h1><b>&nbsp;&nbsp;&nbsp;&nbsp;&nbsp; 1898年开建的香坊火车站&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哈尔滨的“阜头区”(道里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b><b>&nbsp; &nbsp;埠头区的由来:19世纪末,俄国人在此修建中东铁路,松花江的小九站也被正式开辟为码头,所以也称“埠头”!埠头区还有个俄语名“布里斯坦”,就是“埠头”的外文音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h1> <h1><b>照片中的松花江和“中央大街”也呈“T”字形,此地及沿江即“阜头区”</b></h1> <h1><b>&nbsp; 东清铁路和哈尔滨建设初期,松花江码头一派繁忙景象<br></b><b>当年,爷爷说:“卖副食、蔬菜和老百姓日用品的地方,俄语叫:‘八杂里’(八杂市) ”─ “БaЗapъ”见下两图:</b></h1> <h1><b>1900年的”中国大街”还名副其实,依然是中国农村景象(见上照).</b></h1><h1></h1><h1><b><br></b></h1><h1><b>哈尔滨中央大街,位于道里区城区东部中心地带,南起经纬街,北至防洪纪念塔,长1433米,宽21.34米,其中车行道宽10.8米。始建1898年,同年6月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破土动工,因有数千名中国劳工在这一带落脚,到1900年,俄国人便称这里为“中国大街”</b></h1> <h1><b>&nbsp;“中央大街”,即”中国大街”,在十九世纪末建设初期的众多历史照片:</b></h1> <h1><b>Хаpбuн,Ќuтайская&nbsp; улица. &nbsp;哈尔滨,中国大街</b></h1> <h1><b>4.其它<br></b><b>隶属道里区的,还有:<br></b><b>①.“地包小市”<br></b><b>“地包小市”,老哈尔滨人都知道,这里是哈尔滨最早的集市,也是老哈尔滨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旧时,人们管抚顺这一带叫做“地包”,却不是因为这地方地势高!“地包”是俄语“机车库”的音译,早些年附近大民兴街有座“莫斯科兵营”,周围慢慢也聚集了很多百姓,形成集市后,人们开始把抚顺街与安宁街一带叫做“小地包”,把铁路车辆段大墙外与锁厂叫“大地包”!</b></h1> <h1><b>②. 安字片、偏脸子<br></b><b>“安静街、安丰街、安宁街、安隆街、安红街、安和街”等25条以“安”字开头的街路,组成了哈尔滨著名的“安字片儿”。“安字片儿”也曾经被老哈尔滨人称为“偏脸子”,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东起安道街,因其大部分街巷偏斜而得名。<br></b><b>…………</b></h1> <h1><font color="#b04fbb"><b>  四.哈尔滨建市始于何时?<br></b><b>哈尔滨何时建市?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金源说”:以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李士良先生提出的观点:哈尔滨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890年的悠远历史: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于阿城白城建都,哈尔滨成为金王朝的发祥地;</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地址:哈尔滨阿城区南2公里处。<br></b><b>二是“设治说”:原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国家级专家李兴盛认为,2005年10月31日,适值由我国中央政府在没有外国干涉下批准设立的哈尔滨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机构哈尔滨关道设治一百周年,应该将该日作为哈尔滨市设治百周年庆典之日。他认为到2005年哈尔滨的城史纪元应该为100年。<br></b><b>对于上述两种观点,我的看法是:890年前,金王朝在白城建都,虽然离哈尔滨较近,但不是哈尔滨原址,阿城是80年代才划归哈尔滨的;第二种观点:哈尔滨1905建市,那时,哈尔滨已初具规模,1903年中东铁路已通车,1897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工商业及人口已在哈尔滨聚集,开启了哈尔滨现代都市文明进<br></b><b>程。所以哈尔滨建市,应早于1905年。</b></font></h1> <h1><b>2013年夏,同学集会,听陈树颢同学(后排中)在呼兰的朋友说:“中东铁路的交汇点原来设在‘呼兰’,后来,俄国一个修铁路的负责人在哈尔滨喝醉了,觉得哈尔滨不错,就把这一铁路的交汇点定在了哈尔滨。”<br></b><b>我查资料前文提到:当年修中东铁路选址人和工程师是波兰人:希德洛夫斯基博士,他率队来哈,为铁路工程局选址,见下照:</b></h1> <h1><b>&nbsp;今天,我不禁要问:“希德洛夫斯基先生,当年中东铁路的‘T’字型交汇点改呼兰为哈尔滨,是你决定的吗?”</b></h1> <h1><b>爷爷当年跟我说过:“哈尔滨是一座铁路城市,有了中东铁路,就有了哈尔滨”。我同意爷爷的观点。哈尔滨建市,除“金源说”、“设治说”外,还有1898年6月9日的“兴工修建”说:<br></b><b>&nbsp;&nbsp;&nbsp;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由海参崴迁到哈尔滨,驻在哈尔滨香坊“田家烧锅”院内。俄国把中东铁路工程局全体人员到达哈尔滨之日定为这座城市的“诞生日”,并作为中东铁路开始建筑的纪念日。是年,中东铁路工程先后在松花江江岸和哈尔滨(香坊)两地设置两个火车站。松花江江岸称“松花江驿”,香坊称“哈尔滨驿”。此外,还有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竣工的“竣工日”说等。哈尔滨建市的时间,到底哪一个准确合理,留待专家、读者和后人思考、确定。</b></h1> <h1><b>哈尔滨城市建设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起点的,如:1902年东请铁路公司和吉、黑铁路交涉局官吏发给哈尔滨各地主地价图(见上照)。</b></h1> <h1><b> (待续)<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撰写人: 王成斌<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8年2月1日于哈尔滨</b><b><br></b></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