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高平酒歌</h3><h3> 如果用最短的一句话让朋友记住高平,那我会说,"炎帝陵"。全世界的华人都是炎黄之孙。只要记住了炎帝陵,就记住了高平。如果用一句话让朋友对高平更深刻,那就得说长平之战。那场战争如此之惨烈,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由于那场战争,秦国打垮了其它各国的意志。秦始皇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统一中国从高平始。如果你不用说话就让你的朋友对高平刻骨铭心,那你就让他感受高平的酒风吧!</h3> <p class="ql-block"> 高平人喝酒,有晋文公的霸气,有燕赵之士的豪气,高平人喝酒有唐朝泱泱大国的大气,还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英气。 先说霸气:高平人喝酒不用坛、不用缸,不用碗,不用杯,只用三錢三的小酒盅,三盅为一两,但你不要以为用小酒盅小气,高平人用这小盅每年要喝掉汾酒价值一个多亿啊!如果把这些酒统统倒在一个池里,那可是多么大的一个大酒池。有一个段子讲:如果高平人不喝酒,汾酒厂就会倒闭,所以,无论谁当汾酒集团的董事长,每年都会到高平慰问。汾酒是十大名酒之一,酒香不怕巷子深,谁都得先交钱后发货,唯有高平的代理商是先发货后付款。你们说高平人是不是霸气十足?。 </p><p class="ql-block"> 要说高平人的豪气,先说唐朝号称诗仙诗圣的李杜。"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李白的豪气。杜甫比李白穷些,他是"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他下朝回来典当了衣服干什么,喝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高平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积贫已久,每年全家的收入只有十几元或几十元。他们喝一次酒的钱或许就是一年的收入。所以就有了高平喝酒一大怪,只就茶水不就菜。虽然穷得沒得下酒菜,也必须让来的朋友喝足喝够,高平人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宁可自己剩吃俭用,不能让朋友把酒喝净。 这就是高平人喝酒就像李白、杜甫一样地豪气 。</p> <h3> 高平人以前喝酒是划拳猜枚的。最酷的一个节目是打通关,打通关分硬通关和软通关。硬通关最难,打通关者必须划拳把所有参加酒会的人一次都赢了才能过关。如果中间输上一拳,就得从头再来。如果想过关必须拳好,酒量好,艺高胆大才敢闯,一个通关下来一斤酒或许不够,许多人通关没过了就醉倒在桌子下面了。闯关的人必须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之气。 高平人喝酒或许不仅仅是享受酒的美味。大部分人把酒场当做一个争强斗狠的一个场合。 这也许是高平人醉倒在街头的人还比陵川县街上人多的一个原因。</h3><h3> 高平人行令豁拳中有个"龙江拳"这是高平特色的酒文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个戏叫巜龙江颂》戏里有大公无私的江水英。"龙江拳"就是要有江水英大公无私,先别人后自己的精神。一般在各地猜枚豁拳三枚二喝酒是惯例,也就是说豁三拳你输两拳你得喝酒,天经地义。但在高平你输两拳后还可以再继续豁一拳,如果此拳赢了叫挂上了,再豁一拳谁输谁喝,凸显高平人厚重大方之气。甚至,如果豁拳你输的很惨,他还会不吭气地替你喝酒,他说:拳归拳、酒归酒。那就是泱泱天朝的厚重的大气。</h3> <p class="ql-block"> 酒场上什么官最大,最牛?不是市长、不是市委书记、那是酒官。酒场一开始,就必须先产生酒官,他将领导,指挥,协调这一场酒会。不论酒场的人官有多大,职位有多高,都要听他指挥。各种酒令必须经他同意才能执行,他就是酒场的皇上。酒官的产生有他独特的方法。先是有人站出来端一杯酒讲:我喝这杯令酒,酒令大如军令,无论尊卑,唯我独尊。都得听我指挥,如果谁不服气,必喝两杯。我当让贤。会有人喝二杯来夺酒官,并宣布谁不服气必喝四杯。以此类推,争夺酒官的人会八杯,十六杯,三十二杯⋯。翻番地争夺下去,最后必然是喝令酒最多之人来当酒官。 有一次,两个村斗酒争酒官,二倍四、四倍八、八倍十六……最后有一位同乡拿起一瓶咕噜咕噜喝了说,谁不服气谁喝二瓶当酒官。</p><p class="ql-block"> 高平人喝酒不是王羲之的"曲水流觞",不是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不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高平人喝酒更如魏晋时期民间那样盛炽。喝酒更像李太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像水浒中的武松,明知"三碗不过岗",还要一饮十八碗。甚至也会发生鲁智深醉打山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定下酒官是序幕,然后才是正而八经的斗酒呀,那可是53度的白酒啊!</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大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诗使得汾酒享誉千年。自一九一五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海内交驰,名声大噪,光彩夺目。自一九五三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高平人爱酒,更爱汾酒。说高平人汾酒必喝、喝酒必汾那是真的。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汾酒是一瓶难求。汾酒是"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那是有势人们的专宠。最近这二十几年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高平人喝十年陈酿老白汾最多,爱其淸香纯正,绵甜清爽,余味绵长。有劲道而不上头。</p> <p class="ql-block"> 高平人喝酒行令虽不作诗歌赋。不搞投壶射覆,不搞击鼓传花,但并不意味着它简单无趣。相反它的行令花样始终引领着上党地区。如果说它的花样能写一本书,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酒埸的"吹𤠣"文化和用朴克牌行酒令那是高平人创造发明的专利。它丰富了酒文化并有逐渐取代在上世纪流行的猜枚豁拳,热闹而不喧哗,斗智斗勇,趣味横生。在高平的几乎所有的酒店都会预备吹猴喝酒的酒碗,那叫猴碗,每个碗五颗骰子,两人分别猜测对方碗里骼子的状态以定胜负。有点象打桥牌开始的叫牌,或红黑、或大小、或单双、或中边,花样繁多,非有专门文章介绍不能明白。吹起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故弄玄虚,故布疑阵、引你上当。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运用三十六计的许多计如:瞒天过海计、混水摸鱼计,声东击西计,无中生有计、暗度陈仓计,借尸还魂计,空城计⋯⋯他可以根据你的面部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面部肌肤的一个细小动作来判断你碗里骰子的状态,判断的准确度让你叹为观止。你不得不佩服他们吹猴技术的娴熟,心理猜度的准确,好像他们掌握了古老的读心术。</p> <p class="ql-block"> 高平人不但善饮,而且善劝,其劝酒的水准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高平人的劝酒已骎骎乎形成一套精致且精湛的技艺了。这种技艺只有亲临高平并亲炙其味的人,才能窥其纤毫,并为之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一位南方来的学者来高平作客后回家后写了一篇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活着从高平回来,那是一件庆幸的事》。不但道出了南北酒文化的差异,而且道出了和他一样的南方人对高平酒文化刻骨铭心的感受。他在文章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平人的劝酒浸染着一股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有板有眼,循循善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恍如软刀子杀人,于温藉融和之间,让人酩酊大醉。而且,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套论证,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成语故事,燕赵风云,深文周纳,无所不包,对被敬者构成了强大的论证,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简直枉披人皮矣,每次端杯,他们都先要充分论证满饮的意义,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理由,引经据典,勾古稽今,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文化享受。这种劝酒的艺术与一些地方动辄"不喝此杯,便是看不起兄弟"之类的做法,自是另出机杼棋高一着矣。让人觉得不喝此杯简直有愧列祖列宗,即便手里端的是断肠散鹤顶红,也决不皱皱眉。</p><p class="ql-block"> 高平的白酒性极烈,即便是好酒佳酿,入口亦不醇,一杯下肚,恍如生吞下一块木炭,腹中如灼,一时龇牙咧嘴,五官挪移。回想在高平的这段日子,每当走进酒店,看到热情好客的主人,我们在深切感激之余,总要胆战心惊,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p> <p class="ql-block"> 朋友来了喝酒,朋友走了喝酒。烦愁的时候喝酒,高兴的时候也喝酒,许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喝酒,独自一人喝酒。正像高平人离不开酒,酒也离不开高平。酒成了高平的组成部分。在上世纪高平出嫁姑娘的陪送嫁妆中,有一个许多地方都没有小器皿。那就是一套锡合金的酒壶,当地人把它叫酒彝。锡壶装酒在空气中不易变化,保温不渗透,并能保持酒的香纯之味,且在温水中有自然升温快之功能用它筛酒再好不过,使喝酒人不伤身。可见高平人对酒文化传承之细微。如果南方人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高平人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酒。</p><p class="ql-block">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p><p class="ql-block"> 伟哉,壮哉,巍巍然,高平之酒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