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赉”三千载,厚重新鹤城

真水无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赉”三千载,厚重新鹤城</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试析“赉”字的历史文化意义 &nbs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袁红战</div> <h3>  淇水流碧玉,蜿蜒出太行。在鹤壁市淇滨新区西南角淇河温柔的臂弯里,有一处“大赉店遗址”,正是这里,把鹤壁市的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千多年,让鹤壁这片土地显得愈发厚重,也让鹤壁的历史文化有了根基和底蕴。</h3> <h3>  大赉店,对于这个“赉”字,初识的人大多会感到迷茫,若仅听其名,估计十有八九都会把“赉”字写错,也难怪,“赉”字本身就是个生僻字,又加上笔画多,书写时有人就干脆把下面的“贝”去掉而写作“来”。殊不知,这样一“来”,倒真把“大赉店”历史文化上的底蕴给简化掉了。</h3><div> 许多人眼中,“大赉店”三个字早已成为一个符号,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你又能了解多少呢?文字是历史的活化石,尤其一些悠久的古村落的名字,往往能和历史记载相印证。鹤壁市历史文化的内涵,其实就体现在一个“赉”字上。</div> <h3> 关于“赉”字的含义,有人直接拆字搞笑说是“来了就给钱”。“赉”字的本意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赉”字的组成。许多资料多说“赉”字为形声字,“赉”字构成上“来”下“贝”,“来”为声旁,“贝”为形旁。《说文解字》上解释为“赉,赐也。从贝,来声”。 《诗·赉序》解释为“赉,大封于庙也。赉,予也”。 查《现代汉语词典》,赉是赐予、给予之意,引申为赠送。</h3> <h3> 难道“来”字仅仅作为声旁来使用么?也许是“来”字太常用了,再加上“赉”“来”同音,也难怪“来”能迷惑住许多人,而掩盖了其更深层的含义。</h3><div> “来”是“麦”的本字。《说文解字》上讲“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周颂·思文》亦有“贻我来麰”之句。 “来”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象形字,像叶子对生的麦子,顶部为麦穗。古人认为麦是上天赐予的,故将这种农作物命名为“来”,后假借为“来去”的“来”,而且这一借就不还了,只好另造“麦”字来表示小麦。</div> <h3>  “贝”字的甲骨文字形像海贝的外形。本义指有石灰质硬壳的水生软体动物。又因其外壳美观、经久、难得(古中原离湖海水域远),被古人视为珍奇,古人就把海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即“货币”,一直到秦代才“废贝行钱”。因此,“贝”字又常常代指货币、钱财。</h3> <h3>  目前,“来”字和“贝”字的甲骨文字形早已得到学界的辨识和确认,但遍查《甲骨文字典》,在可辨识的甲骨文文字中,却并没有发现由“来 ”和“贝”组成的“赉”字,至于“赉”字出现的年代,既然商代甲骨文中没有,那最早出现就很可能是在周武王伐商灭纣之后的“大赉天下”之时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位于淇河岸边的鹿台,是殷纣王收藏金银财宝的地方,号称“中华第一金库”。而鹿台东边的钜桥,则是殷商的“国家粮仓”,有“天下粮草归于钜桥”之说。武王灭商后,行使仁政,便“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史记·周本纪》)。《尚书·尚武》亦记载周武王克商之后“散鹿台之财,发鉅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史载大赉店遗址所在地原为殷商元甫城,当年发掘大赉店遗址的尹达先生曾说,大赉店遗址很可能就是当年周武王开仓赈粮、将钱粮发放于全国各地的地方。为纪念周武王“大赉天下”盛举的仁德,才更名为“大赉店”。</font></h3> <h3>  大赉店、鹿台、钜桥三地相距不远,相互印证历史,不难看出,周武王“大赉天下”,所发放的正是鹿台之钱财和钜桥之粟麦,而这不就是“赉”字的本意吗?目前考古所见的较早的“赉”字字形,是铸造于西周孝王时期的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铭文中的“赉”字,其字形构成除上“来”下“贝”之外,还添加了一个“攴字旁”,“攴字旁”的字在汉字中多和以手做事相关,这更能说明“赉”字本意是指用“手”来散发“来(粟麦)”和“贝(钱财)”而“大赉天下”的意思。只是再后来出于便于书写的原因,把“攴字旁”给简化掉了。</h3> <h3>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赉”字上边的“来”,就是钜桥的粟麦;下面的“贝”,就是鹿台之钱财;大赉店遗址,就是周武王“大赉天下”之地。“赉”字当产生于周武王“大赉天下”之时,是借所“赉”天下之粮(来)钱(贝),组合新创的一个会意字,是以赏赐物代指赏赐,并引申出“赐予、给予、赠送”等含义的,并非仅仅是一个形声字那么简单。当然,这还有待于文字学家的进一步考证。</h3> <h3>  由是观之,一个“赉”字,足以彰显鹤壁三千多年的历史。诚然,此言不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武王伐纣灭商殷,大赉天下赈黎民;</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钜桥粟麦尽发放,鹿台钱财皆散分。</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仁政开启周盛世,万姓悦服颂圣恩;</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大赉名传三千载,厚重鹤壁底蕴存。</font></h3> <h3>此文载于2018年2月28日《鹤壁日报》副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