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新解放区亟需大量干部。赞皇作为革命老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按照太行区党委和太行第一地委的安排,多次选调党员干部,跟随人民军队到新解放区开展工作,为支援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br>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执行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太行区党委从地、县、区三级党政机关抽调500名干部,作为开辟新区的骨干力量,组成干部大队随军南下,赞皇干部约四五十人入选。干部大队对外称“天池部队”,由赞皇籍干部马芳庭任队长,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行动,第一军分区调出一个营进行武装护送。“天池部队”在马芳庭的带领下,从太行出发,先后渡过黄河、汝河、淮河,于8月27日进入大别山,执行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艰巨任务。</h1> <h1> 赞皇的党员干部和其他南下干部一道,将党的政策和老区斗争经验带到安徽新区,在国民党军队的疯狂扫荡围攻中,克服巨大困难,坚持游击战争,深入发动群众,贯彻土地政策,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淮海战役后,新解放区的形势好转,六安等十余县先后解放。以马芳庭为代表的赞皇南下干部全力开展支前工作,安定社会秩序,组织群众生产,开展剿匪斗争,为解放军渡江战役提供后勤保障,巩固了大别山根据地。赞皇早期党员胡贡久等一批干部英勇牺牲,永远长眠在大别山区。</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日战争结束后的马芳庭(左)与秦基伟(中)合影</h3> <h1> 1948年秋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逐鹿中原,饮马长江,革命形势进入了夺取解放全国胜利的新阶段。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按照中央部署,决定从太行、太岳选调4000余名干部,组建南下区党委,随军渡江南下,接管南方新解放区的广大城市和农村。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了由毛泽东同志亲笔起草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动员令。太行区党委决定,从太行第一、第六两个地委、专署调出一半干部,合编为地、县、区三级领导班子,迅速准备南下。1949年春节前后,第一地委召开紧急会议,动员各县干部自愿报名,经组织审查后,组织党性强、历史清楚、政治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身体健康,有一定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干部南下。</h1><h1> 赞皇县委书记王炎、县长魏荫南率先带头,赞皇广大干部发扬老区光荣传统,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踊跃报名南下,一批在高邑、元氏、邢台等地工作的赞皇籍干部也主动报名,总计约近百人,超额完成了报名任务。县政府工商科科长郝景辰已经50岁,仍然坚决报名,其子郝文卿也一并报名南下,留下了一段父子南下的佳话。这批南下的赞皇干部,绝大多数都经过了抗日战争和土改斗争的磨砺考验,具有丰富的斗争和建设经验。</h1> <h3> 1949年1月1日赞皇二区干部合影留念,不久部分二区干部参加长江支队南下。</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下的郝景辰、郝文卿父子,原籍赞皇县南峪村。</h3> <h1> 2月中旬,赞皇全体南下干部离开家乡,到邢台市太行第一地委党校学习。3月30日,南下区党委在武安县城召开第一次干部大会,宣布南下区党委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地委称大队,县委称中队,区委称小队。赞皇籍干部大多数编入长江支队第一大队,其中赞皇、元氏两个县编为一个县的编制,为第五中队。赞皇籍干部王振海任第一大队参谋长,原赞皇县长魏荫南任五中队中队长。<br> 1949年4月24日,长江支队第一大队700余人从武安出师南征,初步确定到苏南地区开展工作。全体同志情绪高涨,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过黄河、渡长江,于5月12日到达南京。此时,由于解放战争进展迅速,苏南地区已经由华东干部接管。长江支队改变任务,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兵团进军福建。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抗高温酷暑,战散兵游勇,斗土匪袭扰,翻越仙霞岭,渡过闽江、乌龙江,于9月3日胜利抵达福建晋江,共历时180余天,行程6000里。</h1> <h3> 长江支队南下前,太行一地委干部合影留念。前排右一为智世昌,二排左五为赞皇县委书记王炎。</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江支队第一大队在南下行军途中</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江支队臂章</h3> <h1> 9月6日,长江支队第一大队与晋江地区长期坚持斗争的地方党组织胜利会师。随后改编为晋江地委、专署,在所辖各县组建县委、县政府,配备了地县各级干部,巩固和建设占福建人口1/3的晋江解放区。原赞皇县委书记王炎任晋江地委宣传部长,原赞皇县长魏荫南任莆田县委书记,其他赞皇籍干部分别到晋江各县任职。这批南下干部亲眼见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土崩瓦解,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到新解放区的建设工作中。他们紧紧团结和依靠本地干部,建立民主政权,安定社会秩序,开展减租减息,领导土地改革,剿灭土匪恶霸,接管城乡工作,组织群众生产,巩固了新解放区的工作。多数干部扎根福建几十年,成为推动泉州地区和福建省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赞皇南下干部安运更(中)到达新区后与战友合影留念</h3> <h3> 南下到达晋江地区的部分干部合影。中排左一为原赞皇县长魏荫南,后排左四为原赞皇县委书记王炎。</h3> <h1> 除参加“天池部队”和“长江支队”的干部外,赞皇又先后数次抽调县、区级干部,赴平津、东北、华中等地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赞皇县先后有200余名干部抽调离乡,革命足迹遍布黑龙江、辽宁、北平、天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广西、四川、江西等省市。他们所代表的赞皇老区精神,在祖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赞皇革命书写了新的精彩篇章。</h1> <h3></h3><h3><br></h3>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阅读全系列文章。<h3> 本文版权归作者张子延先生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3><h3> 【子岩原创】常年法律顾问:河北汪洋律师事务所 吕立朝律师</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子岩原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