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分类与形态识别特征]</h3><h3> 别称肝心柴,为金缕梅科、水丝梨属常绿乔木,高达14米,胸径达45厘米;嫩枝被鳞垢;老枝暗褐色,秃净无毛;顶芽裸露。叶革质,长卵形或披针形,叶互生,革质,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数个小齿,具短柄。花单性,无柄 ,雌雄同株,雄花为密集短穗状花序,雌花6~ 14朵为头状花序,无花瓣;蒴果近圆形。花期11~12月。 </h3><h3> 水丝梨属,约9种,分布于印度至伊里安,我国有7种,产西南部、中部至东部。赣东北2种,本种与尖叶水丝梨的区别为后者花具柄或兼具无柄花,疏散穗状或总状花序。<br></h3> [树种特性与珍稀度] <div> 水丝梨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目前很少见报道。从群落生境看,该树种较喜光,稍耐阴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肥、速生、喜混交。水丝梨对生长环境要求特殊,生于高海拔,多以零散分布为主,范围狭窄,已被列入《江西省级重点保护物种野生植物名录》,为三级保护树种。</div> <h3><font color="#010101">[资源现状与典型群落]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 、广西等省区;生于山地常绿林及灌丛。</font>湖北省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水丝梨古树群落 ,为国内面积最大、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水丝梨古树群落。</h3><h3><font color="#010101"> 赣东北三清山有较大面积分布。生于海拔1200~1300米阔叶林中,呈带状分布,面积约500亩,最大胸径超50厘米,高达10余米,与多脉青冈、猴头杜鹃、台湾松、三桠乌药、小叶青冈、合轴荚蒾等混生,水丝梨为建群种。</font></h3> <h3>[主要价值与用途]</h3><h3> 水丝梨喜树杆通直,广卵形,树型美观,终年常绿,并有红色的花朵,可用于庭院观赏树;木材供建筑及家具等用;也可培育香菇。</h3> [保护与利用建议]<div> 三清山水丝梨群落是赣东北发现的唯一分布点,应重点保护与研究。</div><div> 1,加强宣传与监督,保护水丝梨的栖息生境及其生态环境与生物的多样性。</div><div> 2,加强三清山水丝梨生态学与生物习性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以湖北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 、群落结构特征、种群大小高度级结构、群落分布格局、种群发展动态与保护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群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依据。</div><div> 2,就地保护。适当进行人为干扰,助以疏林、抚育方式,为水梨提供适生的环境条件,促进林下更新。</div><div> 3,开展迀地保护工作。重点研究水丝梨苗木繁殖培育技术与种质资源收集区的建立。为后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div><div>[1] 蒋家和.鄂南山地特殊开发利用价值的乡土园林树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5).</div><div>[2]许凯扬.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生态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1.</div><div>[3]郑万钧.1985.中国树木志(第2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div><div>[4]许凯扬,刘胜祥,叶万辉.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0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