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秋游故乡慈城

乐群

<p class="ql-block">  慈城,从未谋面的故乡,她在我心中是一个谜,也是一个夢。二O一七年十一月五曰,七十四岁的我携爱人风尘仆仆驱车一百八十公里来到宁波,终于了却了寻根的夙愿。 自幼就被告知是慈溪人,可是为什么最后却成了慈城人?这是我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景区的管理员侃侃而谈,为我解了谜: 吴越勾践时,此地建城,叫句章。唐朝公元738年为表彰汉朝思想家董仲舒第六代孙汲溪水治疗母亲屡疾的孝举,改名为慈溪。该名沿用了1200年。1954年县城迁至今慈溪市浒山镇。原县城的名称几经变迁,于1984年变成慈城镇,划归宁波市江北区管辖。 慈城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面积约2.17平方公里。城内保留着唐代的街巷格局,存有大量的书院,藏书楼,药铺,庙宇,官宦宅地,陌巷名居和考棚,孔庙,县衙等传统建筑。 原来,老家是一个小小的古县城,一个四A级景区。我的寻根之旅顿时变成一次文化之旅,这个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p> <h3>  慈城,你的女儿回来了。 穿越时光的遂道,双脚踏進位于解放路最北端的旧县衙,仿佛回到了唐开元二十六年。</h3> <h3>  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的《慈谿县志》上的详图重建的。整组建筑气势宏伟。</h3> <h3>  重新修建的古县衙,保留了古代县府日理万机的景象,最珍贵的是有一段唐代砖砌的通道还保留着一千多年前的砖头。</h3> <h3>  孔庙座落在城之中部,竺巷东路。它是既是旧时祭孔的地方和也是县属教育行政机构。</h3> <h3>  慈城的学宫(孔庙)最早建于宋朝,至今仍保持着光绪年间的原貌。</h3> <h3>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位于古县城东北角的慈湖。据说它是当年唐朝第一任县令下令开凿的。巍巍的阚山倒映在如镜的湖面,绿树环抱下一条长堤贯穿南北,堤中心建有一亭,名为师古亭。据1986年和1988年两次在此发掘的文物考证,慈湖属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h3> <h3>  第二天大清早,为了趕时间,我们雇了一辆三轮,首先来到位于旧县衙西侧的城皇庙。 据说它建于唐代,是中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殿宇戏台层层叠进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因为来得早,庙内还没有香客。</h3> <h3>  从城隍庙出来,小县城依然一片宁静。赶紧举起相机,把独具特色的静谧林荫小道摄录下来。</h3> <h3>   接下来参观位于城西北角的校士馆,即旧时的考场。它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占地8000平米。考场用天地玄黄分开,考试时无论白天黑夜,考生都要呆在考场里。后院是监考官员住宿和阅卷的场所,一应俱全非常方便。</h3> <h3>  馆内的塑像逼真地再现当年考场的情景: 在考官的严格监管下,考生们有的写毕认真复看,有的无从下筆低头苦思,有的仰头期待灵感……成败在此一举啊!</h3> <h3>  出了校士馆来到太湖路。它位于城东,南北走向,与解放路平行。 如果说县城的西部是热闹的商业街区,那么东部就是安静的住宅区。 慈城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上出过519位進士,历史文化学者层出不穷。太湖路的两面保留了不少官宦宅第和文人商贾的故居。粉墙绮窗,一派典雅祥和的景像。</h3> <h3>  慈城依山傍水,她的秀美景色引起了的房产商的关注,他们买下太湖路一带破落的民房后精心装修。一座座既有乡间野趣又有艺术品味的民宿,为遊客提供着高品味的享受。</h3> <h3>  推开木门走入一家民宿,墙上镌刻着“進慈舍 寂静如初”,好似一泓汩汩的泉水流入心田。</h3> <h3>  在太湖路上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撞见一石制”艺术品&quot;,走近一看原来是贞节牌坊。有幸亲眼目睹封建礼教遗留的实物的,真是不虚此行。也许这样的牌坊在国内并不多见吧?</h3> <h3>   我们转弯来到太阳殿路,慈孝馆里的展品向我们介绍慈溪二字的来由,介绍慈城人慈与孝的感人实例。</h3> <h3>  太阳殿路南侧有一条护城河,又称濠河。它的东端是东门。珍贵的东门遗迹正在玻璃框保护下,向遊人诉说着慈城的过往。</h3> <h3>  慈城正在全面修建,努力打造國家历史文化名镇。东门外这片绿树荫荫鲜花盛开的景区,只是环城绿化带的一部分。 </h3> <h3>  最后我们徒步来到位于东门外塔山上的清道观。该观建于唐天宝八年,是道教敬神祀山,道士修炼养性及進行有关活动的场所。它曾经是江南道教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也是浙东第一大道观。当年这里游人如云,香客如织。</h3> <p class="ql-block">  伫立塔山之巅,俯瞰秀美小巧的慈城,怎能不念及我的父亲和祖父母以及我的祖辈。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在哪里?父亲读书的小学又在哪里? 两个半天的寻根,解了一个迷,又添了一个新迷。也许,要解开这个新的谜几乎无望,但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中国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并不太富有的祖父母会毅然将四个子女统统培养成有学养的知识分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慈湖的文化渊源滋润着慈溪人,也滋润着他们的后代。我的根就在这里,在这片深深的沃土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