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原创)

颜道跳

<h3>  九时许,瑟瑟寒风中,携妻驱车回乡下老家,陪父母吃了顿舒心的午饭。饭是母亲煮的,菜是妻子做的,盈盈笑意,就写在父母爬满皱纹的脸上。步入不惑之年,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渐渐多了,内心的愧疚和不安似乎渐渐少了。</h3> <h3>  十四年前,我怀揣着梦想,从乡下调入瑞城工作。身为骨干,肩挑重担,加班加点,家常便饭;一月下来,难得遇上个休闲周末,便提起精神,携妻带儿,游走乡野,怡然心情。而乡下父母,无暇顾及,往往隔两三月,才匆匆回去探望一次。心中虽有愧意,其程度尚浅,还可自我安慰。</h3> <h3>  一日清晨,耳畔忽然传来一阵醍醐灌顶般的旋律——《时间都去哪儿了》,心中顿觉有钢针扎入,隐隐作痛;双眼犹如山城冬雾弥漫,润湿朦胧。而戳中我泪点的正是这几句歌词:</h3><div> 时间都去哪儿了</div><div>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div><div> 生儿养女一辈子</div><div>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div><div> 时间都去哪儿了</div><div>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div><div> 柴米油盐半辈子</div><div>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div> <h3>  那个上午,我至少把歌曲重复听了十五回;每一回,脑海里都会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出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画面:每年春节,父母脸上的笑容是最灿烂的,因为,我和妻儿可以在老家住上五六天,睡在父母亲手为我们铺好的床褥上;每年过完春节,我们要回城里时,母亲那双写满不舍的眼睛,以及那句略带伤感的“国纳熟落白(家乡话,‘今天马上就回城啦’的意思)……”的话语;每当偶尔匆匆回家,父母脸上那副欣喜的表情和烧菜做饭时忙碌的身影……每一回用心倾听此曲,总是不能自已,泪眼朦胧;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告诫,通通靠边站!</h3> <h3>  从此,我再也无法坦然地用工作忙当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责任了。古人云:百善孝为先。难道仅凭每年一万元左右的钱物慰问,真能替代自己对父母的那份爱吗?不!不能!绝对不能!我从王铮亮深情的演唱中已然明白:只有时常的陪伴,才是他们最最需要也最最渴望得到的“奢侈品”,而钱物顶多就是锦上添花的“陪衬品”!</h3> <h3>  这三四年中,好几个小时候特别关爱我的亲人,一个一个撒手离我而去;每离开一位,心中都会有一种被烈火焚烧的灼痛感。在一次次的挥泪告别中,我对国宝级大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在一篇散文中表达过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悲苦心境,渐渐有了较深的理解与体悟。</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来,我读到著名作家龙应台的散文《目送》,她在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番话语,再一次戳中了我内心那块最最柔软的部位——子女与父母今生今世的缘分,不正是在父母一次又一次深情的目送和无尽的等待中,一点一滴地消耗殆尽的吗?</font></h3> <h3>  此刻,我想起数月前,不经意间在网上看过的一部电影,片名记不起了。依稀记得,有一幕好像是这样的——已届不惑之年的主人公,在计算自己跟父母相聚的时间究竟还有多少天:以每个月能陪父母吃上一顿饭,每顿饭以两小时计,那么,一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只有24小时,短暂的一天!就当父母能够长命百岁,在剩下的60年里,跟父母相聚的时间,其实也只有60天,短短的两个月而已!60年,乍一听,感觉挺漫长的;可掐指一算,竟只有短短的60天!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时日啊!再说,世间能活到一百岁的,又有几人?</h3> <h3>  近三年来,我同妻子想明白了许多事,回老家看望父母(包括岳父岳母)的次数,也逐渐多了起来。无论工作多忙,我们每月至少也会挤出一个时间点,回家陪父母侃上几句家常,吃上一两顿暖心饭。我们也渐渐习惯带上蛋糕给父母过生日;渐渐学会偶尔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他们。</h3> <h3>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一生难报是亲恩!往后的日子里,我和妻子一定会珍惜每一次与父母短暂而美好的陪伴时光,努力为他们的平凡人生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h3>

父母

陪伴

渐渐

时间

最最

目送

一次

不惑之年

今生今世

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