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游记

梅子

<h1><font color="#010101">  今天,路过曲阜,顺便游了孔庙、孔府、孔林,这里虽然不像旅途中那些风景如画的景点那样赏心悦目,但是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种别样的感受。<br>  孔子在世时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死时,身边除了弟子在旁,就只有三间破败的茅草屋,好不凄凉。<br>  但是奇怪的是孔子既没有像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一样永远地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没有像其同时代的诸子百家一样,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光芒越来越耀眼,封号和谥号从“尼父”到“文圣尼父”到“先师”再到“至圣先师”最后一直封到“大成至圣先师”,千年独尊儒术,地位和影响力无以复加,后人甚至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感叹。<br>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font></h1> <h1>  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哀公,下令将孔子生前居住过的三间茅草屋改为庙宇,“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这便是孔庙的雏形。 </h1><h1>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这开创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例,要知道刘邦过去是一直十分鄙视儒生的,这说明儒家思想此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不管刘邦的内心是否尊孔,至少他在表面上对儒家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h1><h1> 汉恒帝永寿二年,鲁相韩敕以官钱修饰孔庙,从此改变了孔庙的性质,使之成为官设的庙堂。 </h1><h1> 唐太宗下诏在京城和全国皆为孔子立庙,使孔庙的规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朝正德年间,为了加强对孔庙的保护,将原本距孔庙4公里外的曲阜县城迁至孔庙所在地,将整个县城拱卫孔庙,这时孔庙已经成为气势恢宏,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庙大体相仿。为了庙宇而搬迁县城,不知道这是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例?孔庙共有104座466间建筑物,九进院落,九重庙堂,由于九是阳数的极致,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享用这样的建筑规格,这就意味着孔庙事实上达到了皇帝级的最高规格,所以被称作天下第一庙也是名符其实。</h1> <h1>  孔庙的入口处有一座牌坊叫“金声玉振”坊,这是前面提到过的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建,牌坊名也是他题写的。<br>  “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之也者,始调理也,玉振之也者,终调理也”。<br>金声是指敲钟的声音,玉振是指击磬的声音,古时演奏音乐,以敲钟开始,击磬结束。孟子这句话是称颂孔子德才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h1> <h1>  “金声玉振”坊之后有一座小桥叫做泮桥,之后是“棂星门”。棂星,又名天田星。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命令祭祀天田星,所以这实际意味着祭孔的规格如同祭天。</h1> <h1>  这是“太和元气”牌坊,建于明代。杭州的万松书院里也有一个,但牌坊的样式不同。<br>  孔庙里的牌坊上有四个朝天犼,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能辟邪,保佑家人的平安,通常在皇家华表的盘中蹲坐。</h1> <h1>  “太和元气”的意思是指孔子的思想如同宇宙孕育万物一样,包罗万象,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h1> <h1>  这是“至圣庙”坊,老实说这篆字真的不认得,后面两个字还猜的出来,这第一个字看起来像是酒杯里放着礼物的怎么也没想到是“至”字,关键是“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所以很多人都认不出来。之所以这样写,据说是因为孔子是圣人,上不能封顶的,所以要倒过来写。</h1> <h1><br>  这是“圣时门”,乾隆题的匾额。<br>  此门名称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是圣人中最适合时代者。其实如果了解孔子的一生,就知道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恰恰是其所处的时代中最不适合时代者。</h1> <h1>  孔子的父母都是普通人,而且是老夫少妻,两人的年龄相差四十六岁。由于于礼不合,两人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也就是“野合”。孔子这样的出生别说在当时是被鄙视的,即使在所谓开明的现代也会被人歧视。</h1> <h1>  一进入圣时门,只见道路两侧都栽种着大片大片高大的古柏树,树影婆娑,气氛庄严肃穆。<br>  圣时门与弘道门之间空间广阔,与前面三步一门,五步一坊的紧凑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一过圣时门就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h1> <h1>  弘道门前有一条河叫“璧水河”,为明代开凿的人工河。河上的桥也就叫“壁水桥”。<br>  桥有三座,对应弘道门的三个门洞。</h1> <h1>  壁水桥的两侧,是快睹门和仰高门。快睹门就是先睹为快的意思。仰高门取自孔子的学生颜回的话,他说老师的学问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br>  古时只有皇帝才能走中间的大桥,文武百官只能走两侧的小桥,文左武右。当然现在游客们都享受皇帝的待遇,几乎都是从中间的大桥走过,我是大桥小桥都走了一遍。<br>  孔子早年丧父,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孔子是被母亲含辛茹苦地养大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可以说父亲对孔子的影响力几乎为零,早期教育主要来自母亲。</h1> <h1>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h1> <h1>  这是“大中门”牌匾,牌匾周围的彩绘部分霉变脱落了。<br>  “大中门”是孔庙的第四道门,“大中”的意思是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br>  我们常说的雕栏画栋其实也分等级,最高等级是和玺彩画,比如龙和玺彩画,龙凤和玺彩画,龙草和玺彩画,凤和玺彩画等。孔庙里主要是旋子彩画。</h1> <h1>  身旁游人依旧,崇敬之心仍在,但是我却突然发现其实孔夫子并不需要这些空洞的名声。<br>  他只是个普通人,他只是怀着一个善意的心在为自然,为身边的每个人着想。渴望看到一个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然而从古到今所有人都错了。皇帝以为这是安抚控制子民的工具,改革家觉得这是社会进步的阻碍,而我们却仅仅把他看成了一种引以为傲的文化,可是谁又真正的看到在历史中难过的孔夫子呢?无人知,无人解,最终只能无奈站在了神坛之上,漠然接受众人的膜拜,不知该悲还是该喜。</h1> <h1>  这是著名的“成化碑”,因立于明成化年间而得名。<br>  碑身高约4.6米,宽2.28米,浮雕云龙。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碑刻楷书字体很精湛,是书法爱好者的临摹贴之一。<br>  这座碑下面有一个形似乌龟的动物,叫赑屃,它是龙头、龟背、鹰爪、蛇尾。传说它是龙的第八子,爱文又能负重,故用来驮碑,只是它只驮御碑。<br>  成化碑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是因为当年被造反派谭厚兰带着红卫兵砸断过。</h1> <h1>  孔庙里的建筑,多是红柱黄瓦,高大宏伟,气魄非凡。</h1> <h1>  行走在如此巨大体型的建筑物间,会觉得个人很渺小,不知不觉产生一种敬畏和压抑之感。</h1> <h1>  过了“大中门”,参观完“成化碑”,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同文门”。<br>  孔庙里的大门多数周围都是连接城垣的,但“同文门”例外。它的左右分别是“洪武碑亭”和“永乐碑亭”。<br>  “同文门”取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h1> <h1>  说起孔庙里的碑,很多曾经被红卫兵砸过,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成化碑”。但是朱元璋的碑却没有被破坏,还在上面用红漆写个“留”字。据说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也是贫农,靠造反夺了天下,与当时的领袖很像。<br>  这是保存完好的“洪武碑亭”。</h1> <h1>  “同文门”之后便是“奎文阁”。这座被参天古树环绕的建筑全部是由木头接榫而成,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数次地震的撼动,依然屹立不倒。<br>  阁内原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典籍,书画,以及汉代石刻等众多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物,可惜被“文革”时红卫兵砸毁焚烧殆尽,如今已经成了一座空楼。</h1> <h1>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从55岁到68岁,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br>  当然孔子不是去出国旅游的,他是去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主张的,可惜的是四处碰壁。因为当时各国君主只想着争霸,忙于征伐,根本没兴趣听孔子说怎么样让百姓安居乐业,建立所谓的“礼乐之邦”。<br>那时的孔子可不像百年后受人尊敬,被人顶礼膜拜,他所到之处都遭到了排挤和嘲讽甚至追杀,颇有天下之大竟无立足之地之感。一路上颠沛流离,忍饥挨饿,最惨的时候被围困在半道上,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绝粮7日,差点饿死。<br>  孔子不仅在上层中没有知音,在下层中也不被理解。有一天孔子到了蔡,因找不到渡口迷失了方向,刚好看到两位老农在田里耕作,便派子路去问路。一老农问子路:“远处手拿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告诉他是孔子。老农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老农就讽刺说:“他周游列国,是智者,怎么会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呢?”<br>  另一个人对子路说:“天下大乱,有谁能改变这种局势呢?你与其跟着孔子,一天到晚追求仁义,还不如跟着我种地逃避乱世呢。”<br>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然而叹,说人是不能终日与鸟兽为伍,像隐士一样与世隔绝的,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用周游列国,到处推行自己仁政的主张了。</h1> <h1>  在“奎文阁”和“大成门”之间的院落里,有十三座外形相同而碑文内容不同的的御碑亭。<br>  这些御碑亭是为了保存历代皇帝的御碑而建,共有唐、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50多块御碑。</h1> <h1>  在十三碑亭最大的一块石碑前,有两颗造型奇特的柏树。<br>  其中一颗树皮盘旋而上,犹如一条升空的盘龙,这颗树就是龙树,传说是孔子的化身。乾隆皇帝来曲阜时,曾靠在此树下休息。</h1> <h1>  另一颗就是凤树,树冠像孔雀开屏的尾巴一样,传说是孔子夫人的化身,可惜已经枯死了。</h1> <h1>  这是“大成门”,为孔庙的第七道大门。以前只有在祭孔大典时才会打开,而且只有皇帝才能走,其他人只能走旁边的金声,玉振门。</h1> <h1>  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的种种大不幸都降临在孔子的身上。再加上他生不逢时,不能施展才华和政治抱负,四处奔波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换了一般的人,遭受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早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了。但孔子没有消沉颓废,他将全部精力用于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上,这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正所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h1> <h1>  因为“大成门”与“十三碑亭”之间的空间比较小,“大成门”的东南角伸到了御碑亭的两角之间,形成了建筑上的“勾心斗角”。</h1> <h1>  这是“先师手植桧”,据说孔子当年亲手种植过3棵桧树,可惜都毁于兵火。这棵桧树是清雍正十年萌发新芽长成,所以又叫再生桧。<br>  当年红卫兵没有将这棵树砍掉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已不是孔子亲手所植的那棵树,而是再生桧,属于新生力量,和他们红卫兵是一样的,于是这棵树才幸运地存活了下来。<br>  不得不说这红卫兵的思维还真是与众不同啊!</h1> <h1>  在大成门之后,有一座黄瓦朱栏,重檐方亭的建筑就是“杏坛”,传说中孔子晚年教书讲学的地方。</h1> <h1>  杏坛里有两块碑,一块是乾隆的御碑,在文革中被砸碎了,另一块写“杏坛”两字的是整个孔庙里保存最好的碑,为什么呢?<br>  说来也可笑,原来这块碑是金代“党怀英”所题写的,红卫兵认为“党怀英”姓“党”,党的东西是不能乱砸的。<br>我就想,假如孔子不 姓“孔”姓“党”或者姓“毛”就好了,红卫兵总不至于来个“批林批党”或者“批林批毛”吧?这样珍贵的文物就不会遭到破坏了。</h1> <h1>  杏坛之后便是整个孔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大成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殿的名字取自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h1> <h1>  孔子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在教育上的成就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载其弟子多达三千人,可谓桃李遍天下。<br>  他们很多都是当时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其中贤人七十二,史称“七十二贤人”,以及“孔门十哲”,也就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皆为“上有博古通今之略,下有经天纬地之才”。<br>  可以说孔子后来能成为圣人,儒家思想能一统天下,完全是靠其杰出弟子们遵照孔子的遗愿不懈努力宣传推广的结果。<br>  那为什么孔子的学生特别出色呢?这就是孔子教育有方了。孔子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因材施教”,而且他在教学中既重言传,又重身教。<br>  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孔子的教学氛围非常自由活跃。比如教学地点自由,山间野外随处都是课堂;教学方式自由,师生互相问答,学生可以质疑老师,甚至骂老师迂腐;课堂气氛轻松,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弹琴(记得楼主读书的时候,老师的权威是不容挑战和质疑的,课堂上是要正襟危坐,严守纪律,不得出声的。)<br>  这便是孔子式的教育,一个充分调动学生潜能,使其自由发展,独立思考的教育,这难道不是我们现代社会一直所探寻和倡导的素质教育吗?</h1> <h1>  “大成殿”的匾额,金色大字有一米长,是雍正皇帝手书。<br>  “大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后宋徽宗取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笔题写匾额,可惜的是毁于雷火,不然的话我们就能欣赏到他那漂亮的瘦金体了。<br>  清朝的皇帝虽为满人,但书法写的都很不错,比如这雍正的字,写的就很工整。</h1> <h1>  “大成殿”值得一提的是正面廊下的这十根雕龙石柱,这些石柱都是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每根柱子上有两条巨龙,各具变化,栩栩如生,是石刻艺术精品。据说以前皇帝来祭孔时,这些龙柱都要用红绫包裹起来。</h1> <h1>  “大成殿”内外共悬挂有十块匾额,是清朝的十位皇帝先后题写的。<br>“万世师表”是康熙所题,语出《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赞誉孔子:“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br>  “斯文在兹”是光绪题写,意指世间所有文化都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br>不过“大成殿”不让人进去,我只能站在门外拍一张。</h1> <h1>  “大成殿”背后有十八根浅浮雕龙柱。每根龙柱有八面,每面九条龙,也就是说一根就有七十二条龙,十八根总共是一千二百九十六条龙。<br>为什么每根柱子刻七十二条龙呢?有个说法是指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每条龙代表孔子一个有名的学生。</h1> <h1>  这是孔子像,文革的时候孔子像以及神龛、匾联、供桌等都被砸了个稀巴烂。他们在孔子像胸前贴上“头号大坏蛋”的标语,用绳子将孔子像及其他十七座泥胎像拉出来,断头、腰斩、开膛、破肚,据说当时泥胎肚里还有古书、银制内脏和古铜镜,都被抢掠一空。<br>  现在的孔子像是1982年重塑的,不过我不喜欢这个造型,感觉像是一尊道观里被神话的元始天尊一样。</h1> <h1><br>  这是“生民未有”匾额,悬挂在大成殿门外正中,也是雍正所题。语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h1> <h1>  孔子曾经对自己做过一番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br>  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各种目的神话了孔子,其实孔子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人,当然也是有缺点的人。</h1> <h1>  漫步于孔庙,映入我眼帘的是满载沧桑的高大古柏,好像是在向游人诉说着当年的不幸。时间仿佛又回到了1511年,河北人刘六、刘七带领的农民起义军进驻曲阜孔庙,在大成殿里喂马,并将藏书的奎文阁等建筑毁坏。</h1> <h1>  而在四百多年后的1966年夏天,声势浩大的“红卫兵”冲进孔庙,砸碑捣匾倒坊,共毁坏文物6000余件,烧毁古书2700余册,各种字画900多轴,历代石碑1000余座,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国宝70余件,珍版书籍1000多册。回忆起当年“打倒孔家店”时的闹剧,令人心痛。</h1> <h1>  漫步于孔庙,我一直在想:自春秋末年迄今,在2500多年里,各姓朝代走马灯似地换了个眼花缭乱,只有曲阜的孔庙,于岁月的洪流中澹定屹立、历久弥新。它不仅让一位仁爱的孔子走进五湖四海,更以其凝聚着中华文明的魂魄,而成为千秋万代间世人心灵的圣地。</h1> <h1>  我遥想着公元始至今这二十多个世纪里,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风雨交加,无言的大地和大地上艰难前行的人类,总会将精神的寄托,投向这里。不管是鲁哀公时代以孔子三间住房改成的祀庙,还是最终扩建成的占地13万平方米、有104座466间殿阁门坊的煌煌圣庙,都因为那个已经长入在民族生命基因中的孔子,而成为人类行程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和曲折历史的见证。</h1> <h1>  漫步于孔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帝王来了,二十余次三跪九叩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前;我眼前浮现出1684年11月18日上午8时许的那一历史时刻——在诗礼堂北墙下,康熙帝面南肃立,御案上课本展开,两金尺镇压,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授《大学》;已在酝酿不朽名作《桃花扇》的孔尚任,则在诗礼堂南墙下与皇帝相对端立,翻开讲本,用两银尺镇压,让恭敬却又朗然、自信的讲授声直出胸膛,精气沛然,声振屋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时,那个与皇帝相对独立的形象,那种直抒胸臆的声音,<br>   似乎就在我的面前耳际。我想,汉代以后的历代帝王,他们为何如此地崇拜孔子呢?那是因为他们要从孔子的学术思想中汲取以德治国的昭质和统治帝国的智慧。</h1> <h1>  孔府是孔子的嫡系子孙世代居住的家园。由于历代皇帝的加封,孔府不断扩大规模,至今成为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群,号称“天下第一家”。</h1> <h1>  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h1> <h1>  孔府大门,为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h1> <h1>  门两边有对联一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h1> <h1>  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 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 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h1> <h1>  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 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h1> <h1>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h1> <h1>  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在建筑工艺上很有研究价值。</h1> <h1>  过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后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h1> <h1>  左侧陈列着各种刑具与责人夹棍,让昏暗的大堂略显森严,孔圣府大堂有冤屈之灵嘛?想到此,不觉心生寒气,不敢久留。</h1> <h1><br>  跟着导游走一通廊,廊两旁有长长的红漆木凳椅,有些走累的我刚想坐下休息下,导游立马说,不要坐,这是冷板凳。我只好挺了挺身子继续跟导游走,导游边走边说:为啥叫冷板凳,原来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孔府主</h1> <h1>  孔府二堂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第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两旁立着几块石碑。其中慈喜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松鹤图”等,是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喜祝寿时赏给的。二堂两头的梢间,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h1> <h1>  二堂门外正对有一假山。这是取开门见山之意,衍圣公希望来找他的人不要拐弯抹角,有事直接开门见山,能够知无不言,这也显示了衍圣公秉公办事。</h1> <h1>  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 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公府的文书档案室。</h1> <h1>  乾隆用过孔府宴之后,孔家按规格又呈上孔府小吃,其中就有一盘饴糖,乾隆高兴地吃着盘内的孔府饴糖,对孔家人说,衍圣公府自古为天下第一家,现在海内升平,又逢圣裔六世同堂,真是大喜事。你们一家人的生活,肯定也像吃了这盘中的饴糖一样甘甜。当时就挥毫泼墨,御笔题字,写下“六代含饴”赠给诰封衍圣公一品夫人黄太夫人。孔家大小急忙叩头谢恩。乾隆又看到了当时年幼的孔宪培,这个身上流淌着圣人血脉的孩子,第一眼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办过盛大的千叟宴,他认为,天下子民人寿年丰,是上天赐给大清国的祥瑞。由此可知,乾隆见到孔家人六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场景时,是怎样的一种欣喜心情。“六代含饴”的匾额至今悬挂在孔府三堂之上,既彰显了孔府受皇帝恩宠的荣耀,又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关系、族群兴旺和睦的重视。</h1> <h1>  此门神是一四不像,此动物贪淫无度,地位、名誉、金钱与享受无所不要,告诫孔府后人做官不要贪。</h1> <h1>  三堂内的石质搓衣板,据说是罚跪之处。</h1> <h1>  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有道禁门---内宅门与外界相隔。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br>  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h1> <h1>  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可想而知。封建王朝等级森严,官民有别,谈何为民。</h1> <h1>  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厅7间,名叫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脚石。清末孔府养着几十人的戏班子,主人一声令下,马上开锣唱戏。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h1> <h1>  77代孙孔德成的住宅,通过窗户往里瞧,还能看到室内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h1> <h1>  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椅。乾隆皇帝十分尊孔崇儒,后来,他为了与孔府联姻,特意将大学士于敏中的女儿认为义女,并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孔宪培为妻。</h1> <h1>  孔府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占地五十余亩。园虽然不广,但假山、池水、竹林、石岛、亭台、水榭、花坞、曲桥、香坛、客厅等一一俱全。</h1> <h1>  孔林的起点,是神道中心矗立的“万古长春坊”。六柱五间五楼,石质枋木结构,庑殿顶,檐下以座斗承托两层如意斗拱。明间匾额上两面皆正书刻“万古长春”四字。柱、枋高浮雕,花板浅浮雕。</h1><h1>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墓地。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两千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至今林内已约有十万余座坟冢。孔林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h1><h1><br></h1> <h1>  明间双柱各雕盘龙一,龙体卷曲,云纹缭绕,形态生动。明间额枋南雕二龙戏珠,北雕双狮滚绣球,次间雕双凤,稍间雕行龙,均采用剔地起突。</h1> <h1>  据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证,石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建筑装饰。</h1> <h1>  两边是千年的古柏,看上去是那么饱经风霜,树干似乎已没有生命的迹象,可枝叶依然翠绿 !</h1> <h1>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占地达到了3000亩左右,早听说孔林是世界上时间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林现有坟冢10万余座,墓碑4003座,古树42000余株。建有林墙周长5591米,林门享殿等古建筑116间,历代石像生、石仪85对,总占地面积200公顷。作为孔子及其后裔的专用墓地,两千多年来,孔林内的葬埋从未间断,嫡系子孙已葬至76代,旁系子孙已至79代。</h1> <h1>  逐步走近孔孟之道时,也感受到过去我们曾经是多么愚蠢地跟随所谓“伟大领袖”的号召,去毁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上最宝贵的东西,去批判二千多年以来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核心文化思想。</h1><h1> 参观三孔,最感痛心的就是在文革之中,我们竟然去砸孔庙孔府,去挖孔林,把孔子家族的上三代下三代的坟给掘了,把这些祖宗长眠地下的尸体扔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曝尸,现在想想,这真不是人干的事,可是我们中国人却真的干出了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而言,掘墓暴尸是恶毒的行为了,也是最不为人们所齿的行为了,特别是针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圣,中国国学的精粹的代表人物孔子。可是这一切最卑劣的行径却发生在新中国,发生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生在那些要革命到底的年轻人身上,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