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灵岩,品鉴富有禅意之美的10幅中国山水画

观察与品鉴(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灵岩书院位于避暑胜地都江堰市灵岩山。山里有一座始建于隋唐的古寺——灵岩寺。1942年夏,国学大师南怀瑾旅川,曾在灵岩寺隐居修行。1945年春,川籍教育家李源澄,在此创办灵岩书院,每期招收20人左右,同时办有暑期班。由大书法家谢无量题匾。书院有展示厅、国学堂、琴棋书画室组成。如今成为全民艺术品鉴的一个绝佳的窗口。盛夏之时,在这个医疗级负氧离子的山上品茗赏画,算是一种禅修。</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蕴含着中国文人的气质。山水画从孕育、发展到成熟,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都是道的完美阐释,都与禅境嘻嘻想逛。山水画与思想密不可分,思想与禅异词同义。山水画所体现的形式、所涵蓄的一切都与禅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中国山水画是蕴含着禅修思维的意念的集结。从酝酿构图,到淡墨打底,进而用沟壑营造出立体气势,皴擦点染,用树木点缀出润泽生机,每一笔都是一种思绪,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主体,宾主呼应的方式和角度,都是禅修的主观反映。同时,在酝酿情绪,专注一心落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心境随之起伏升腾,心领神会于笔与纸的接触,每一笔都是艺术,每一笔都是禅。完成之后,一笔不能再多,一笔也不能少,多与少之间的平衡,也在于心中的禅境,在于禅修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今选宋代至今10位中国文人山水画代表性画家的作品赏析,着力品鉴禅意之美。</p><p class="ql-block">一、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形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通过水墨渲染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人物渔舟点缀其间,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p><p class="ql-block">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明代董其昌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p> <h3>二、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h3><h3> 这是传世名作之一,作者用淡墨长披麻皴表现秋山之景。山头处用水墨烘染块块卵石,以焦黑点苔,沉着利落,使整个大山更具有灵动之感。</h3><h3> 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荡漾。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图中山峰气势温和厚重,石少而土多。中部是山间谷地,密林之中露出茅屋数间,一条小路自柴门蜿蜒通往深谷。茅屋中一人依稀可见,他正坐于蒲团之上与后边侧身坐着的人侃侃而谈,大约就是问道者。曲折的坡岸,树木丛生,偃仰多姿,水边的蒲草随风摇摆,一派秋高气爽之意。</h3><h3> 巨然是僧人,为董源得意门徒。后人将二人并称“董巨“。</h3> <h3>三、南宋/李唐《清溪渔隐图》 </h3><h3>  《清溪渔隐图》是李唐南宋时期的代表作。这幅作品表现钱塘一带雨后景色,绿树浓荫,溪水缓流,泼泥湿翠,小舟上一渔翁垂钓其间,点出“清溪渔隐”的主题。这幅诗情画意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李唐的山水画风格已经由写实向写意转变。 </h3><h3>  在构图上只截取景物的一小段,彻底变革了以前的构图法,给人以极新的感受。山水画,荆、关、董、巨一变,李成、范宽一变,皆不如李唐一变鲜明。一角特写,景虽有限,却耐人寻味,它更符合艺术规律。</h3><h3>  其次在用笔上也是前无古人。之前的山水画,皆是层层积累,反复皴擦、累千计万笔而成一幅。《清溪渔隐图》山石用大笔头饱蘸墨水,一扫而过,或者略加渲染,不假修饰。由于皴笔简练,外轮廓线特别清晰。所以挺拔而无柔性的线条显得十分刚劲。陆地的表现法也是放笔横扫,颇得天趣。梁楷《泼墨仙人图》的用墨法、用笔法,大约是从李唐的画法中得到启示的。 </h3><h3>  李唐画水也一变古法。独创一格、以前的水法多是鱼鳞纹。具装饰味。《清溪渔隐图》当中一带水流。水纹以长线条随水势勾出,有回还、漩涡、激荡诸势。</h3> <h3>四、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h3><h3> 富春山为黄公望情有独钟。此图为水墨,与浅绛《富春山居图》有异趣同工之妙。图中描绘高耸兀立的富春大岭,山顶光洁明润,山腰石隙间树木茂盛。右侧绝壁幽涧,一桥悬空,连接左右两壁。左侧一条山道在绝壁之间逶迤穿行,向山谷纵深方向延伸而去。路边数间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后。山道逶迤,下临江面,江水平静,绕着绝壁缓缓流动。</h3><h3> 此作中山石画法简洁,枯笔淡墨,皴染有度。画面构景紧凑,疏密虚实,对比鲜明。山石虽突兀奇崛,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画法最高境界。</h3> <h3>五、元/吴镇《洞庭渔隐图》</h3><h3> 此图作于至正元年辛巳(1344年),吴镇时年64岁,正当最绘画最成熟期。在构图上,两松挺立秀拔、负势竞上,占据中间水面大部分,把三段式构图的近山中水连在一起。两松后植一杂树,从后横出,倚斜偃蹇,每个枝条均俯势向上、伸臂布指,与远方踏浪归来的渔父遥相接应。</h3><h3> 在众多渔父画作中,此图别具特色。这一株一株的大树是元代广大士人宁守孤独,虽“势力不能夺”的个性写照,也可以说是对渔父形象的很好补充。</h3><h3> 以画之景凹显人格操守,此文人画点晴之笔。</h3> <h3>六、元/王蒙《青卞隐居图》</h3><h3> 王蒙是赵孟頫外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h3><h3> 此图作于1366年,王蒙时年58岁。董其昌誉为“天下第一”。该画层峦叠嶂,自下而上布满整个画面,用笔随意,用色典雅,林木山石的局部感觉极佳,山峰造形奇特,适合近看而不适合远观。</h3><h3> 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文人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代表由元入明的启蒙画派,他的新观念表现在笔墨和布局,以其密集的牛毛皴相对于赵孟頫以来的清逸简淡,以其繁密高叠的山石相对于倪瓒的一河两岸。</h3><h3> 在中国绘画史上,王蒙的地位就像荆浩、李唐、赵孟頫一样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性。</h3> <h3>七、明/沈周《溪山晚照图》</h3><h3>  沈周位于“明四家之首”。此图为沈周59岁时作。</h3><h3> 中上部远景绘崇山高瀑,下部近景为陂陀疏树,中段有溪水相隔。山石均为淡墨中锋用笔,浓墨点苔,长条而带波折的皴法系从披麻皴中演化而来,山石在墨笔的皴染下呈现出一定的体积感。该图三段式的构图、枯淡的笔墨和淡雅冷峻的意境都有倪瓒遗韵。</h3><h3> 沈周作品有细笔和粗笔之分,又有水墨与敷色之别。此图用笔介与粗细之间,豪放而不失细腻。上部大段题跋增添了文人书卷气息。</h3> <h3>八、清/石涛《山水立轴》</h3><h3> 石涛创造的泼墨山水画极大丰富了文人山水画语言。他对水墨的理解与认识,超过同时代所有画家。所言画“不似之似似之”的表现形式,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而是“意象”,令人遐想。</h3><h3> 这幅山水 立轴作于 1693年,石涛时年51岁。石涛在绘画技法上是多变的,在题赭墨山水时石涛曾云:半空半壑远山村,疑是风烟势欲吞。险到无边堪绝倒,凭天不尽画云门。</h3><h3> 石涛的泼墨山水法,是继王维的“水墨渲染”后的一种新的山水画创作技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近代画家齐白石深受石涛画论影响,提出所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并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以诫后学者。</h3> <h3>九、黄宾虹《松筠郁茂图》<br></h3><h3><h3> 黄宾虹山水愈老愈妙。此图为宾虹老89岁时作。老笔纷披,率意灵动,墨色丰富,墨中犹见用笔,布局疏宻得章。此画与晚年厚、黑、密之风格略有不同。用笔沉厚而能逸,黑中透白而能亮,密中见疏而能朗。右上图题跋平添一股卷气。书画相映生辉,宾虹老人于诗、书、画俱佳,此图鲜明体现此中特色。</h3><h3> 后人学宾虹,仅在积墨上用力,实不解宾虹山水之妙。宾虹山水用笔能虚能实,用墨能干能湿,布局能紧能松。收放自如,全在笔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h3></h3><h3><br></h3> <p class="ql-block">十、王敬恒《山水立轴》</p><p class="ql-block"> 王敬恒的山水直接宋元文人画,在四个方面有突破:一是笔法上,表现为繁复灵动;二是墨法上,表现为水墨晕章;三是章法上,表现为饱满壮美;四是用色上,表现为明艳不俗。</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王敬恒艺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较也是有意义的,八大山人学倪瓒而独有心得,作品清寂空旷。黄宾虹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于积墨之法独步一时,作品浑厚华滋。王敬恒精研前人,融汇贯通,笔法繁复而灵动,墨法自然而多趣,作品大气放逸。要而言之,八大山人作品可概括为"清寂",黄宾虹作品可概括为"沉厚",王敬恒作品可概括为“放逸”。"逸"是绘画最高的格,这是宋人黄休复提出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其实,王敬恒山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现代意味。它既表现在视觉语言的张力上,又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换句话说,王把宋元以来的虚实相生的构图改造为滿构图(然而滿而不塞,画中有许多气眼),把纯水墨改造成为彩墨(色彩明艳而富有装饰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欣赏以上十位名家之作,不难看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理性和法度与禅修同理。山水画创作环境要求安静、干净,以保证艺术家内心的专注,这与禅修的意向空间雷同。当山水画在一张纸上,从无到有,由淡而浓,有取舍,有主张,有界限,法度森严却又游刃有余、抑扬顿挫。艺术家沉湎于山水画创作状态之中,犹如闭关入定,旁念不生,心境入禅。唯有心中万象存在,一招一式,一笔一画,睹物生情,移情入景,笔下生发,幻化太虚,千丘万壑,松涛林海,都是心中物象,轻重缓急,收发有节,黑白相籍,知行能止,都是心像凝结而得。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束语:人生需静气,最美见禅风。人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 灵,若能如山水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