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已逝 情怀依旧

扬 戈

<h1><b>  一纸泛黄的入伍通知书,把思绪带回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暮然回首,岁月竟然已过了五十个春夏秋冬的轮回。</b></h1><h1><b> 时光穿越,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是1966年6月,高中行将毕业,接下来便是复习高考。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让憧憬嘎然而止。在校一晃快两年,大学复考遥望无期,停征一年的兵役开征了。从小期望能当兵的我不再奢望高考上大学,毅然报名从军,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并收到了改变人生轨迹的入伍通知书,在入伍年限最后一年 ,搭上了参军的末班车。而我的同学们在年底也都踏上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b></h1><h1><b> </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8.3.25老同学的送行。</p> <h1><b>  1968年3月26日下午,从当时驻苏部队某师炮兵团的临时集结地,我们背上背包列队步行至苏州火车站。一路上不知去向,夜晚到达镇江火车站,百十号新兵被分别点名,随带队老兵各奔东西。只知道我们一行20个苏州籍新兵被军车带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军81师炮兵团,开始了一段人生最难忘的军旅生涯。</b></h1><h1><b> 能当上炮兵,在当时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步兵团的新兵分到了苏北红旗农场,环境非常艰苦。</b></h1><h1><b> 新兵连的生活是难忘的,从老百姓习惯的闲散到当兵的令行禁止,适应的过程尚算顺利,根本没有电影《芳华》里所丑化的老兵欺负新兵的场景。也许是城市学生兵的缘故,让我代表新兵连在全团大会上的一次发言,居然决定了分配定向。</b></h1><h1><b> 我被分配到了团广播室,去了掌控全团作息时间和课余宣传的岗位。这是一项责任大,但又相对舒适的工作。</b></h1><h1><br></h1><p><br></p> <h1><b>  没有分配到连队,没有和大炮直接接触机会。然而,我第一次照相还是选择了大炮背景,以此宣告: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战士。没想到从此与炮结缘十二个年头,并锻炼成为一名炮兵指挥员。</b></h1><p><br></p> <h1><b>  我的前任团广播员是个多才多艺的杭州兵,他还兼任当年炮团宣传队的编导。他硬是把我这个新兵,一个“五音不全”、毫无表演天赋的“艺盲”拉进了团宣传队,记不清当时参演了什么节目,记不清是怎么“混”过来的,虽不喜欢,但还是经历了一段曾经的“芳华”,留下一段过了半个世纪还“梦回曾经”的后话。</b></h1> <h1><b>  团广播员的编制在警卫排,1969年老兵退役留影,新兵将至,我也成了老兵(第三排右三)。</b></h1> <h1><b>  和一起入伍的老同学的合影,多少能看出一点时代的印记。</b></h1> <h1><b>  当年是从学校跨入部队大学校的,克服了学生的“腔调”和城市兵的“娇惯”,有高中文化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体现出来了。</b></h1> <h1><b>  1969年底,因来自“北极熊”的威胁,百万苏军压境,我军战略防御重点北移。27军作为战略预备队挥师北上,镇守华北。我等热血男儿随军移师,只等祖国一声号令,将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为国而战。</b></h1> <h1><b>  部队北上,从此告别团广播室工作。到警卫排二班当班长,两个月后接任警卫排长工作。</b></h1> <h1><b>  告别江南水乡, 转战华北黄土,部队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饮食习惯、环境气候等新的困难,适应的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场磨练。都说“十年磨一剑”,华北十年炼就的吃苦精神受益终身。</b></h1> <h1><b>  1970年底调任85炮连炮排工作,总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炮兵了。然而对炮我一窍不通,我向老炮兵虚心讨教,借助在校学到的基本知识,努力自学,钻研教材,把数学几何、物理原理、三角函数运用到火炮射击训练之中,不久便得心应手,居然可以当炮兵教员,玩转一群“老炮手”。</b></h1> <h1><b>  当年作为教员和参加培训的85炮营部分炮班长的合影。</b></h1> <h1><b>  两年的炮排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1973年初,调任火箭炮营十二连工作,当年连队训练风生水起,成绩蜚然,成为师团典型。然而一次观摩演习中,炮班在一个实战简便发射火箭弹的操作失误,留下了瑕疵和遗憾。但科学的训练方法还是得到了肯定和推广。</b></h1><p><br></p> <h1><b>  当年连队作为典型,军事训练被记录下不少珍贵的画面,可惜大多遗失,难再重现。</b></h1> <h3><br></h3><h1><b> 1975年5月,组织上又把我提调回85炮营,到九连任职,从此就可以把部队建设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带队理念在实践中努力贯彻实施了。</b></h1> <h1><b>  在崇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年代里,部队对战士“吃苦精神“的认知上是有地域上的误区的。简单地认为:农村兵(北方兵)能吃苦,城市兵(南方兵)不能吃苦。忽略了彼此生活的起点和基础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苦对一部分战士来说不是苦,部队生活比他入伍前好上几倍;而另一部分却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艰苦。如同样都能适应了环境的艰苦,那么后者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更大,更应得到理解和肯定。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指导工作,连队建设就更客观现实,就不会厚此薄彼,就更和谐团结。</b></h1><h1><b> 当然在有些问题上还会下意识的有所偏向的,在干部培养和驾驶员培训上,城市兵无后顾之忧,所以同等条件更倾向于把机会给表现好的、来自艰苦地域的战士。能为他们的发展或退役后的人生创造更好的机遇。</b></h1><h1><b> 带好一个连队靠“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但服众靠“德”,公平公正,为战士着想,连队才有真正的凝聚力。如果“洗尽铅华”的你,几十年后仍具有感染力,并得到尊重,那一定不是靠“威”。</b></h1><h1><b> 当年连队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军事训练实弹射击优胜,施工作业战斗力强,令行禁止步调一致。</b></h1><h1><b> 九连的凝聚力在过了几十年后,在全团战友聚会中仍能体现,为大伙称道。</b></h1> <h1><b>  九连的四年是我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精彩、人生历程中最美妙的一段印记。</b></h1> <h1><b>  也许是对部队生活在根本上还没有适应的问题,这里不仅仅是指对艰苦生活的适应,更有对工作环境认知理念的碰撞所产生的倦怠;也许是对工作现状的简单重复,产生了疲劳,缺乏挑战而失去了动力;也许是出于对家庭照顾和孩子培养前途的考虑,婉拒并放弃了在部队继续前行的空间。</b></h1> <h1><b>  选择离开部队的决定是苦涩的,一半是决绝,一半是眷恋,五味杂陈。融入骨髄的军绿,朝夕相处的战友,倾心服务的连队早已成为自己生命的色彩,刻骨铭心,难以割舍。但终究还是抵御不了对新的生活挑战和追求,1979年底解甲回乡,开始了新的征程。</b></h1> <h1><b>  带着军人固有的“正直”和“担当”、“执着”和“守信”,在社会实践的浪潮中经历风雨,不畏艰险,经受考验。从企业到机关再到企业,历经改革与改制,较好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顺利完成从部队到地方的转型,坚持和发扬了我军的光荣传统,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学校的历练和培养。</b></h1> <h1><b>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五十春秋。年逾古稀,总结自己一生的得失,最大的欣慰便是:“军装穿过一回,军旗缠住心扉,绿色深深陶醉,岁月曾经无悔”。 </b></h1><h1><b> 如果说当年的离开是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挑战,那么今天的回忆却是怀念那段纯真的年代。“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在历尽人间艰辛、看透社会险阻,读懂生活真谛后,突然觉得还是那段岁月曾经,是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占据最重要的一块净地。军旅生涯刻骨铭心,战友兄弟终生难忘,绿色军营魂牵梦绕。 </b></h1><h1><b> 世上也许只有一种生活是你主动告别几十年后还让你牵肠掛肚,不是这种生活本身有多么甜蜜诱人,相反这种生活的艰苦曾让你却步,但超越生活意义的是情怀。“在你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曾经的军旅生涯让我找到了这种感觉。</b></h1> <h1><b>  现代通讯的发展,让战友间的思念缩短了距离。QQ群、微信群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又相聚在一起。</b></h1> <h1><b>  2013年5月,81师炮兵团在邯郸老营房组织了一次战友聚会,见到了阔别几十年的九连战友。</b></h1> <h1><b>  2014年4月,部分九连战友来苏相聚。</b></h1> <h1><b>  2016年4月,炮兵团战友聚会相约扬州,九连战友再次相聚。</b></h1> <h1><b>  2017年春节期间,山西战友携夫人和孩子,专程前来探望。特意感谢在部队时对他的帮助,让他彻底改变了命运 ,回地方成家立业生活幸福,培养孩子个个成才。</b></h1> <h1><b>  战友捎带来他的一张全家福照片是我去年春节收到的最好礼物。上了两年学的他,通过努力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他感谢当年我对他关照,我庆幸他自己掌握了命运。</b></h1> <h1><b>  2017年5月,在战友们强烈要求下,九连战友在老营区再度相聚,“寻梦军营,再续友情”。</b></h1> <h1><b>  没有当过兵的人是很难理解当兵的情感、战友的情结,这样的情怀完全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b></h1> <h1><b>  说起当年炮团宣传队的经历,宣传队的活动内容记忆模糊了。唯有留下印象的是几个队员伙伴,特别是我的前任广播员,一个多才多艺,表演欲很强的家伙。</b></h1> <h1><b>  2016年4月好不容易找到我的前任老兵,过程颇费周折。</b></h1> <h1><b>  找到他不足一个月,有导演天赋的他又开始了他的表演,居然通知我,2016年5月25日当年炮团宣传队的部分成员在青岛聚会。过了快半个世纪了,又一次硬拉我入“宣传队”。有所不同的只是不再排演节目,而是继续抒写“宣传队”的革命友谊。</b></h1> <h1><b>  当然,这次青岛相聚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和友情。</b></h1> <h1><b>  意犹未尽的他又约定来年杭州再聚。2017年10月,又是他策划导演了西子湖畔的“梦回361,再续战友情”的聚会。(当年部队番号为炮兵361团)</b></h1> <h1><b>  芳华已逝,情怀依旧。</b></h1><h1><b>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b></h1> <h1><b>  一曲《无悔老兵》唱出了我们的心声,五十年前我们怀着报效祖国的激情,毅然投笔从戎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的光荣战士。</b></h1><h1><b> 同年入伍的苏州籍战友为了隆重纪念参军五十周年,在苏州战友联谊会的精心策划下,启动了主题为“军旅情.八一魂.中国梦”的五十周年庆系列活动。组织了“挺进大别山,寻访将军县;再访南湖船,学习建党史;重返老营房,寻踪当年景……”等有意义的活动。届时还将隆重聚会,欢庆纪念参军五十周年。</b></h1> <h1><b>  五十年的回忆,五十年的纪念。是因为“军魂还在、初心还在、情怀还在、友谊还在”。</b></h1> <h1><b>  五十年是人生一段不短的旅程,一路风光无限,我们洞见过人世的复杂与阴暗,也经历过世俗的纷扰和烂漫。这个时代初心往往被人遗忘,走得太快,遗落了灵魂。经常回首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和起点,不改初衷,继续前行。</b></h1><h1><b> 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美的往日时光,永远是我心灵深处最神圣的珍藏。 </b></h1><h1><b> </b></h1> <h1><b>  ---谨以此文纪念参军五十周年。</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