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谈(二十二)构图中的画框

John Fan 范朝亮

<h1>关于构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绝对正确的构图,却有明显错误的构图。这一讲就谈谈很多摄影初学者以及很多老法师都常犯的一个构图错误 - 画框。我们谈起构图,立刻想到的便是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是三分构图呢还是居中构图。最容易忽略的便是画框。画框处于画面的边缘,与构图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嘛?</h1><h3><br /></h3><h1>一张作品给别人看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人注目。我们常常听到"我的作品自己喜欢就行,别人看不看无所谓"的论调,而且还毒害着一批数十年如一日不求上进的爱好者。只要自己喜欢的话放自家硬盘里就行,又干什么拿出来?今天你点击我的文章并且耐心读到这里,已经证明自己不满足于"自己喜欢就行"了。</h1><h3><br /></h3><h1>我们把一张摄影作品打印出来挂在墙上时总爱装裱起来再加个画框。但是画框对于一张作品来说除了实用与美观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画框既是作品空间的延伸,也是对欣赏者视觉的收纳。我在《摄影范谈》第六篇中讲到,人的视觉是一个不断快速扫描的视点,一直在寻找新的兴趣点,以至于人类的专注力还不如鱼缸里的金鱼。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去收纳欣赏者的注意力,使它不会游移而去。使用画框便是最直截了当的办法。</h1> <h1>以我这张正在《1X十年最佳摄影展》中展出的作品"外星球"为例:欣赏者的视觉在画面中快速扫描,在一个个兴趣点上短暂停留,时不时想逃出画面。但是画面之外的卡纸一定是平淡的,让它没有落点,快速游离的视觉在此缓冲,加上在卡纸之外又遭画框的阻击,不得不折回到画中继续扫描。即使视觉偶尔不顾一切地跳出框外,外面一定是同样平淡无奇的墙,让它无法停留。于是欣赏者的注意力便在逃窜与收纳的争斗中停留在画面之中,直到完全失去兴趣。没有人会笨到用最花哨的卡纸来装裱一幅画,再将它挂在五颜六色的墙上,让视觉一片茫然。</h1> <h1>讲到这里与构图似乎还是无关。数码时代的影像绝大多数都是在计算机甚至是手机的屏幕上欣赏,画框已经不复存在,这对构图产生了新的挑战。我这张“外星球”放在手机屏上,欣赏者的视觉可以不受画框的制约而离开画面,去关注画外的大千世界,径自往外星球而去。这时简单粗暴地给它后期加上电子“卡纸”与画框反而会将本来小得可怜的画面变得邮票般大小,画中的兴趣点变成视野里的一个小小的噪点,让人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视觉的收纳了。唯一办法就是利用构图的手段在画面的边缘地带建立“缓冲区”,成为无形的画框,减缓视觉逃离的速度,达到“软收纳“的结果。</h1><h3><br></h3><h1>为什么边缘区的视觉缓冲非常重要呢?这是简单的几何常识。视点落在边缘,一半视觉空间是画外,再随机向各个方向扫描的话,便有50%的几率走出画面。一旦走出去是不是回来就看你的运气了。边缘最糟糕的区域是四角,有四分之三的视觉空间是画外,75%的出逃几率。所以四角是构图的重中之中。看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四角之中哪个角更为重要呢?是下方的两角。人的习惯视觉中下方是前景,上方是远景。我们一般对眼皮子底下的事物比较关注。读到这里一定还有爱钻牛角尖的人问左下角和右下角中哪个更重要呢?这要看个人的视觉习惯,据说右撇子的视线常常从左下角切入,左撇子常常从右下角切入。是不是有科学根据我也不知道,你自己去琢磨吧。这里我们探讨怎样建立视觉的缓冲区。</h1> <h1><b>1. 边框清洁</b><br></h1><h3><b></b></h3><h3><b><br></b></h3><h1>画面中的一草一木都会引人注意。除非你有特别的创作意图,将注意力引向边框就大大地不妙了。按快门前将四面边框检查一遍,明显的元素要尽量避免靠近边框。常常看到一些作品边缘地带有不属于画面内容的一根树枝,一根木头,或者一只别人的脚。如果你的创作目的不是寓意于画外的话,这种情况应该尽力避免。万一前期无法避免,后期也应该尽量抹掉。</h1> <h1><b>2. 边框简化</b></h1><h1><br /></h1><h1>人的视觉会优先停留在细节和反差丰富之处。整个画面的细节并不是越多越好,靠近边框的元素应尽量简单,细节不必要很多。边缘区的细节一来争夺对主体的注意力,二来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边框。<br /></h1><h3><br /></h3><h1>边框简化的极端反面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HDR。不明就里之人大呼"好细节",其实这不仅产生我常说的"阴曹地府风",而且造成画面细节和局部反差堆砌,直至每个角落,使画面失去重点,视觉无所适从,进而迅速逃离。</h1> <h1><b>3. 边框暗化</b></h1><h1><br /></h1><h1>视觉不仅优先停留在细节丰满之处,还会优先选择亮处。压暗边缘区域会使视觉对边缘区失去兴趣。超广角镜头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暗角,常常需要后期矫正。然而暗角也是自动的画框,在"外星球"中我故意留了一些暗角,让视觉专注于画中。后期的要点是自然,若有若无。暗角一定不能做到极端,让画面像针孔成像似的。如此的暗角反而喧宾夺主,观赏者便只见暗角而不见作品的主题了。</h1><h3><br /></h3><h1>暗角的反面便是将极亮的元素置于边框附近。常常见到一些作品将太阳或者太阳附近极亮的天空放在上角,别人第一眼便是看见那万古不变的太阳,第二眼有75%的几率走出画面,逃之夭夭。亮点要在画中,这也是对初学者强调三分构图的目的之一。</h1><h1><br /></h1><h1>构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延长欣赏者的视觉停留,使边框"钝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除此之外还要对主动引导视觉在画面中的走向。这是我下一讲要谈的话题。</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完</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dacxj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摄影范谈】专栏目录</a><h3> <h3>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旅美自然风光摄影师。作品在国际摄影界屡获殊荣, 频繁发表在国内外出版物,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被多家图片社收藏。他同时又是国际顶级在线摄影艺术画廊1x.com的策展人,以及世界顶尖摄影创作团队 - 四光圈创始人之一。他的全部摄影作品收集在其个人网站:<br /></h3><h3><a href="http://johnfanphotography.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JohnFanPhotography.com</a><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范朝亮著作【摄影范谈集】三周改变你的摄影观。</h3> <h3><br></h3><h3>范朝亮新著【理性的灵动 - 大自然的摄影语言】叙述作者在摄影作品背后理性的思考和灵性的感知,于2017年元旦出版,入选2017年1月百道好书榜。</h3><h3><br></h3><h3><a href="http://item.m.jd.com/product/12094024.html?sid=9417af35a9ba0992ae710c86b87e164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理性的灵动】京东购书链接</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