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孔祥亚)骆马湖是江苏省四大淡水湖之一。地跨宿迁和徐州二市,北起新沂市堰头村圩堤,南至宿迁市洋河滩,西联中运河,东靠马陵山。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大部分水面隶属于宿迁市湖滨新区。</h3><h3><br /></h3><h3><br /></h3> <h3>近年来随着当地采砂业的兴起,致使湖底深度不断增长,大部分的采砂区域内,平均水深可达四米左右,库容量也逐渐加大,目前估计骆马湖的库容不低于8亿立方米。</h3><h3><br /></h3><h3>骆马湖一带,原本属沂沭河冲积平原,湖的南堤和黄河故道、黄墩湖滞洪区连成一片。在骆马湖东、西两个方向,还并列着南北向郯庐断裂带。根据地质学理论,这两个断裂带形成的凹陷,大约便是骆马湖最初形成诸水潴留的原因之一。</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br /></h3><h3>《汉书·地理志》载"沂水出盖(古地名)南至下邳入泗。沭水出东莞南至下邳入泗"。下邳即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在骆马湖西面黄墩湖区域内。郦道元《水经注》曾有记载:"泗水之右有黄沟之大荠陂,其左则有武原水之注陂。沂沭间有温泉陂、葛陂"。对照这一记载,《宿迁县志》中记载皂河东北方向有温家沟和诸葛湖,大概便是《水经注》中记载的温泉陂、葛陂,后被骆马湖蓄水纳入整个湖区范围内,可见,骆马湖的人文历史由来已久。</h3><h3><br /></h3><h3>而骆马湖作为一个湖泊,最早见于历史文献中,是在《宋史》和《大金国志》,宋史称之为"马乐湖",《大金国志》称之为"乐马湖",至元明之际,有关志书和文献又称其为"路马湖",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中亦称"落马湖",民间更有天宫落马,形成骆马湖的传说。</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元明之际,骆马湖屡屡被黄河水患冲淤,沂沭泗水交叉互灌,逐渐形成巨浸,湖中陆续形成通航运道数条,明天启年朱国盛《通济河记》载: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分三支,汇于黄河,一自董家沟,一为骆马湖沟,一为陈沟"。 从此时至清初,河道工程实施了为骆马湖洪水打开通道、运河改道、调节黄(河)运(河)骆(骆马湖)水量以及引骆马湖水济运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在骆马湖内开挖自马颊口上接泇运河向东南至骆马湖口,长57里的新运河,第二年又将新运河向东延长至陈口,称为通济河。崇祯五年(1632年),又重新疏浚董口,从董口行运,将通济新河更名为顺济河。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董口淤塞,运河改从骆马湖上溯至窑湾(今窑湾镇)。由于骆马湖"冬春则涸而成陆",康熙十九年(1680年)自宿迁皂河口开皂河40里,上至窑湾接泇运河。第二年,皂河口淤塞,于是从皂河往东开挖支河(后称中运河)至张庄即支河口入黄河。</h3><h3><br /></h3><h3><br /></h3> <h3>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骆马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担承了漕运河道的作用,可以说,中运河的航行能力至今也无法脱离骆马湖,建国初期,有关部门将骆马湖建成临时蓄洪水库,一方面可以泄洪、灌溉,另一方面,对于大运河航行的补充水量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有一位大学者董其昌,曾经撰书《淮安府浚路马湖记》,这一墨宝至今保存完好。他在文中记叙了骆马湖在天启年间河道疏浚的历史事实,和上文中朱国盛《通济河记》相互印证,证明了骆马湖中航道的真实存在,以及这些航道在历史阶段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董其昌是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曾任过编修、讲官、南京翰林院掌事、实录副总裁,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和朱国盛是好友,受朱国盛之邀,来到宿迁多次,对于宿迁和骆马湖一带十分熟悉,他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记叙了朱国盛疏浚湖中河道的工程,还在文末十分慎重地更正了有关骆马湖的其他名称:"路马湖俗讹称骆马湖,今正之",根据他的说法,骆马湖的正确名称应该是路马湖。对于这一文化现象,宿迁原来的文化学者杨永杰曾撰文考证,他认为,骆马湖之所以原来曾经被官方记载为路马湖,是因为骆马湖畔上曾设有驿站,而骆马湖为这些驿马提供了丰美的水草,故而名之,这个说法不免有些牵强,实际上,古代的路不仅仅是指旱路,更多的指的是水路,骆马湖不同于其他自然湖泊,就是因为湖里有着这么多的水路航道,被极其重视河工、漕运的明代官方叫做路马湖,也是很自然的。</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至于路马湖最终定型称作骆马湖,那是因为清代康熙年间以后,河道总督靳辅开凿了中运河,使得骆马湖中所有航道水路都失去了作用,便不可再称之为路马湖了。另外一个原因,根据笔者近年来在湖区的走访和调查,发现骆马湖得名,也是和湖中原住民骆姓、马姓两大家族的关系密不可分。众所周知,马姓地主被称为骆马湖湖主,田连阡陌,势力巨大,加之马家在清代中晚期又出来一个武进士马从凯,在京里为官,后升任武功将军,更是使得马家势力更大,湖中良田有很多都被马家占据。此外,骆姓家族在骆马湖中的势力也不可小觑,骆马湖中的骆场是湖中最大的场院,虽无文字记录考辑,但老一辈骆马湖原住民们大都知道骆姓地主势力强大,不是一般的乡间土财主可以比肩的。四九年以后,马家和骆家有不少人都去了台湾或海外,亦有不少马家后裔定居在今天窑湾一带,骆姓后裔主要在湖畔古镇皂河居住。</h3><h3><br /></h3> <h3>正是因为昔日的骆马湖中有了骆姓和马姓这两大家族,骆马湖之称逐渐被官方和地方上所承认,以至于原先的落马湖、乐马湖和路马湖的湖名逐渐被现代人遗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