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杨露蝉名福魁 (1799年 - 1872年),出生于清嘉靖四年。祖籍是河北永年县阎门寨人,后移居广府镇南门。创杨式太极拳,主要弟子:富周 侯得山 纪子修 杨班侯 杨凤侯 杨健侯。</h3> <h3>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龢和大学士观其精妙的武艺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自此,杨露禅所研习之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h3> <h3>陈长兴</h3><h3> 广平永年杨露禅初习梅花拳,闻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之名,特往从之,经十余年,尽得其秘,归任北京神武营教师,完全以软柔化劲沾粘胜人,人无敌者,故称杨无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富周 侯得山 纪子修 杨班侯 杨凤侯 杨健侯</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露禅四代谱系。</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露蝉生三子:杨凤候,杨班候,杨健候。</h3> <h3> 杨凤侯,男,名锜,字凤侯。为太极宗师杨露禅之长子,生卒年无确考,然其去世较早是确定的,因此事迹流传较少,大量拳书凡提到他,均以“早亡”二字一笔带过。生一子:杨兆林</h3> <h3> 杨班侯(公元1837-约1892?),本名钰。永年广府南关人。杨露禅次子,相貌清矍,富有臂力,自幼得父真传。有宿慧,多心得,善距踊,类猿猴,精太极大杆术,得其拳法之奥,坊间传闻能以空击人。生子杨兆鹏。</h3> <h3>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是杨禄禅之三子。《永年太极拳志》说他“性情温和,德高望重。杨禄禅逝世后,继续在(北)京教拳为业,并将杨禄禅‘大架’修订为‘中架’,不猛不硬,顺遂圆和,老幼强弱均可练习,传播较广”(该书第44页)。健侯的传人“有三子少侯、兆元、澄甫及许禹生等人”(引文同上书第486页)。</h3> <h3> 相貌魁梧,龟背隆准,面若狮形。道家形容有道者之行动,有四状,曰坐如洪钟、站如孤松、行走如风、睡觉如弓,师诚兼而有之。其每一举手一投足,常表现其太极拳之妙意。至表演拳路之际,其动也自然,若行云流水,其静也幽闲,若山岳孤松。动无所动,静无所静,动静互根,刚柔相济,有如初写黄庭,洽到好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b></h1><h3> 富英 陈秀峰 龚润田 纪老福 冀福如 教莲堂 李莲芳 李万成 凌山 牛连元 全佑 万春 王矫宇 吴孟侠 杨少侯 杨兆鹏 张信义 张印堂 杨兆林 刘胜魁 许禹生 杨澄甫 杨兆元 张策 张敦熙 张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露禅孙辈</h1> <h3> 杨凤候之子杨兆林,名兆林,字振远,人称,杨老振,生卒不详。凤侯早死,故兆林之拳艺多出於叔父班侯,健侯所授,幼年也曾得露禅公亲授。</h3><h3> 杨兆林身材瘦俏硕长,外软如棉,内坚如铁,性格刚强,亦喜发人,善用散手,有先辈之遗风。其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h3> <h3> 杨班候之子杨兆鹏(1872-1930) ,字凌霄,在乡习拳于陈秀峰,后从兄澄甫,曾南游浙、广西,授拳为业。门人弟子:陈秀峰、张信义、冀老福。</h3> <h3> 杨健候长子杨少侯(1862年—1930年),名兆熊,字少侯,河北人;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后人呼为大先生。生于同治元年(1862)。七岁时即习太极拳术。性刚强,亦喜发人。擅用散手,有乃伯遗风,功属上乘。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其教人者亦然。因好出手即攻,学者多不能受,故从学甚少。彼对于借劲、冷劲、截劲、凌空劲,确有深功。惜不愿多传,故知之者稀。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有一子,名振声。</h3> <h3> 杨健候次子杨兆元,早亡。兆元之女杨聪,配赵树堂,生子名赵斌,女儿名赵桂珍。傅钟文乃赵桂珍之夫婿,杨兆元之外孙女婿,澄甫公之侄外孙女婿也。</h3> <h3> 杨健候三子太极宗师杨澄甫,字兆清(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男,生于北京,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h3> <h3> 传武林称其为“杨霸天”,登门比武者只有两人与澄甫公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县人张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称“臂圣”,外号“张大辫子”。辛亥革命后,张仍保留辫,与人交手之时,他一摇头,辫子飞到对手眼前。对方一眨眼,即被击出。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孙福全(1861-1932),字禄堂,河北完县人。孙先生瘦小轻灵,有“活猴”之美誉。露禅公与董海川比武之后,义结金兰。澄甫公亦在比武之后,与张秀林、孙禄堂结义,成为换帖兄弟。此三人乃当时北京武术界之魁首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杨澄甫一家</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其妻,长子:振铭,二子:振基,三子振铎、四子振国。</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杨澄甫大师与孙禄堂等武林豪杰合影</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露禅公第四代</h1> <h3> 杨兆熊之子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山东蓬莱(今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 教授,曾任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的前身)校长。另有同名人物杨振声,为出生于广东的主任医师。杨振声出任青岛大学校长,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王恒守任物理系主任,曾省任生物系主任,赵太侔任教务长。</h3> <h3> 杨澄甫长子杨振铭字守中字(1910-1985),八岁随父习拳,年十四解悟拳经,并通晓刀、剑、枪各法,为父助教,年十九赴安徽芜湖授拳,年余,转任教于南京交通部审计处。。</h3> <h3> 此后随澄甫公仆于南京、浙、闵、粤间,一九三六年澄甫公北返逝世。守中师乃肩负重任,继承家业,辅育三弟,可惜时局急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展,广州沦陷,守中师在悲痛中孤身上路,撤退后方,渡过了艰苦的岁月,日本投降后,重返广州,从头收拾旧部,再展教席,并召二弟振基南来分担教务。未几,内战,战火南延。守中师乃于一九四九年携眷移居香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振铭传承表</h1> <h3> 杨澄甫次子杨振基(1921年6月20日~2007年3月27日),他是我国著名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生于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h3> <h3> 1926年起即跟随父亲杨澄甫学习正宗嫡传杨家太极拳,一直到1936年杨澄甫去世的十多年间从未中断。在父亲和叔父杨兆鹏(杨班侯之子)的异常严格训练下,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h3><div> 父亲去世后,母亲侯助清携振基、振铎、振国三兄弟回老家永年县南关居住。三兄弟由母亲监督指导,继续刻苦修炼家门太极功夫。此后不久,杨振基赴南方与长兄杨振铭(守中)共同在广州、中山等地教授传播杨式太极拳,在东南沿海一带及香港地区产生极大影响。</div> <h3> 杨振铎,1926年生于北京。中国武术九段,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1992年荣获“武林百杰”称号。出身太极拳世家,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之三子。自幼随父习练家传杨式太极拳及各类器械、推手等。毕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h3> <h3> 杨振国,1928年生于北京,河北永年人。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四子。六岁开始习拳,曾随父南下教拳。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多次应邀在国际性太极拳大会上做示范表演与教学活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澄甫十大弟子</h1> <h3>一.陈微明,通达第一。先拜孙禄堂为师学形意拳,八卦掌。再跟随杨澄甫练太极拳。陈翰林人脉极好,且根缘皆厚,能文能武,能打能写,晚年吃斋念佛,由武入道。</h3><div><br></div> <h3> 陈微明(1881~1958)又名慎先,男,湖北蕲水人,武术名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科举考中文举人。民国2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他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是《清史稿》中的20多位作者之一。</h3> <h3> 在编修史稿的同时,开始学习武艺。民国4年(1915)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卦。后又从杨澄甫为师,学艺8年,尽得杨式太极拳之精髓。民国14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自任社长,传授内家、太极、八卦、形意等拳术,并在苏州、广州等地设立分会。著作有《太极拳》,《记太极拳》、《太极拳术、剑术》、《太极拳、剑问答》。</h3> <h3>二.李雅轩,智慧第一。大松大软,寸草不沾,真太极也,人称四川太极拳王,李雅轩继承杨澄甫师的精神,由松得定,境界第一。一生研究,晚年颇有著述。澄浦师主要三相手之一。</h3> <h3><font color="#010101"> 李师椿年,号雅轩,河北人交县人(1894—1976)。家贫,仅读过几年私塾。从小酷爱武术,14岁从陈殿福老师学少林拳。又拜傅昆庭为师学绵掌,1914 年,经由傅海田先生引荐,从上海上北京,正式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朝夕追随,口传心授,前后历十余年之久,对杨式太极拳悟解精辟不同凡响。</font></h3> <h3> 李师为人耿直心思细腻,专心一意。练拳架式,气势磅礴,神意内敛,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推手、散手,来之不知,去之不觉。发劲充实、变化奇特,灵妙无比。 李雅轩宗师十分强调要随时保持太极拳的纯正风格,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 —— “要经常想杨老师(澄甫)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进步。” </h3> <h3><font color="#010101">三.郑曼青,多才第一。精诗书画医拳,人称五绝老人,可谓千古奇才,编创郑子简易太极拳,英文有著述,且占英文太极书籍市场的一半以上。能打能推,门徒甚广,有黄性贤太极博士,天下闻名。</font></h3> <h3> 据自述,他在太极拳的实践锻炼中有一个阶段,发生周身骨节、筋脉、肌肉全部痛如刀割,但他仍咬紧牙关坚持锻炼,冲过了这个关口,他自感百病消除,精力充沛,与友人登峨嵋山,由清音阁步行,循山阴径一线天九老洞洗象池,一气直上金项,同行者筋疲力尽,而他则足不软、气不喘,一点不觉得劳累。</h3> <h3> 郑曼青先生曾任宋美龄女士国画老师。</h3> <h3>四.田兆麟,神勇第一。得杨家两代三人真传,网络世界言论自由,有讲杨澄甫师功夫不好者,但无人讲田兆麟功夫不好者。来者不拒,出手见红,能以一当十,杨门亨哈二将之一。</h3> <h3> 田兆麟(1891—1959),字绍先,太极拳家。生于北京,兄妹四人,排行第二,幼年丧父,长兄走失,田兆麟便成家中唯一男丁。1956年,任全国第一届武术大赛裁判。</h3> <h3>五.牛春明,通灵第一。太极神功,神乎其神,得他心通,手掌托雀,雀不能飞。得杨健侯真传。</h3> <h3> 牛春明(1881~1961),满族,北京人。早年研习园艺、骨科等多种技艺。21岁(1901年)之前曾向健侯先师学太极拳,后拜杨澄甫为师。因得杨氏父子赏识,特赐字“镜轩”,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h3> <h3> 1929年,浙江省国术馆成立,澄甫公出任教务长,牛春明被召到国术馆任教,担任澄甫公的助手第二年,澄甫公因另有约请而辞去国术馆教务长之职,离开了杭州,后赴广州任教,牛春明继续在杭州教拳,并一度担任军警界的拳师。建国后,拍第一部太极拳纪录片:万年长青。因保存不良,仅存残片。陈云等领导人曾从学于他。</h3> <h3>六.崔毅士,松沉第一。先学武式,后入杨门,澄甫师早期弟子,曾单独替师传艺于南方数地,推手善发松沉劲。</h3> <h3> 崔立志(1892-1970)字毅士,河北省任县人。师杨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先生。崔毅士自幼酷爱武术。1909年进北京慕名拜杨为师,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教诲,得其真髓。 1928-1936年随杨师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1936年后又独自授拳于南京、武汉、西安、兰州、 安徽等地, 1945年返回北京。嫡女崔秀辰、其孙崔仲三、其外孙张勇涛。</h3> <h3>七.董英杰,推手第一。善柔挫之力,功高胆大,擂台赛上,指远打近,以推手斗散手,连胜十场。听劲极佳,懂劲最好,为澄浦师主要相手。</h3> <h3> 著有《太极拳释义》一书,受到广泛好评。长期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授拳,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子董虎岭、女董茉莉皆为太极拳知名人士,并分别在美国、香港等地传播太极拳多年;孙董增辰、董继英目前分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授拳;曾孙董大德现在美国、加拿大、欧洲、东南亚等地授拳。</h3> <h3>八.褚桂亭,散手第一。自幼习武,精形意拳,并八卦掌,入杨门之前即已是散打高手。</h3> <h3> 桂亭(1892—1977)名德馨,字桂亭。出生於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南关村一个小康农民之家。清末时期当地盛行练武,每年秋冬季,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武术高手云集任丘,设擂比武,摆场较量,热闹非凡。幼年时期的褚桂亭深受环境的影响,立下要练就一身真本领的雄心壮志褚。他历尽艰辛多次出走湖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寻访名家高手,潜心拜师学艺。他青年时期就精通多种拳术,对少林、武当等派别颇有研究,尤擅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而太极则受教于杨澄甫、杨少侯大师。褚师武功深得各名家真邃,堪称一代宗师。</h3> <h3> 褚身体魁梧,容颜庄严,性格耿直,双目炯炯有神,褚师一生以教拳为业,生活起居平淡简朴。</h3> <h3>九.武汇川,刚猛第一。自称扬氏首徒,为杨门亨哈二将之一,杨澄甫对练相手。有弟子张玉,德才兼备。</h3> <h3> 武汇川、李雅轩等,与澄甫、师亦相继南下,教拳于广州、杭州、南京及上海,至今凡是学杨式太极者,皆系先生之直接或间接传播也。武汇川先生之徒孙李天骥,根据汇川先生所传之架式,编简化太极拳,解放之后,推行甚广。武有不良嗜好,故不愿为他人多言。</h3> <h3>十.张钦霖,内力第一。师承两代,技艺最精,门人中胡耀贞最为有名。</h3> <h3> 张钦霖(1887年——1969年),邢台县大石头庄村人。自幼习武,天资聪颖,在家乡跟一位洪拳师傅学武。后又去河南少林寺拜师学艺。也曾去过武当山、五台山拜师学武。1906年背井离乡去北京谋生,佣工于杨健侯家,并拜杨澄浦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是杨澄浦的入室弟子。</h3> <h3> 解放初期,周恩来、贺龙都曾看过张钦霖的表演。1960年,张钦霖随女儿、女婿回到宁晋县郝庄村,张钦霖一生轻财重艺,视拳如珍宝,去世时身无余财,家无长物。只留下了一套与世不同的太极拳套路和习练方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h1><div>萧功卓 蒋玉堃 白忠信 范宝林 范宝林 范保林 张新庆 关钦 郭振清 韩会明 郝从文 贾治祥 林金声 潘河清 周志成 周志德 范铁安 郭连荫 孙继先 吴兆峰 顾丽生 刘东汉 翟文章 王新午 张虎臣 周遵佛 陈光恺 陈尚毅 陈微明 陈月坡 禇挂亭 崔立志 董世祚 董英杰 范亚夫 傅钟文 傅宗元 郭清杰 郭阴棠 郭子荣 郝家俊 姜廷选 讲延宣 匡克明 李得芳 李万程 李雅轩 刘尽臣 刘论山 刘希哲 吕殿臣 牛春明 裴秀荣 滕南璇 田兆麟 田作林 田作霖 汪永泉 王保还 王景星 王镜清 王其和 王旭东 王竹坡 魏心唐 吴志青 吴志青 武汇川 奚诚甫 形玉臣 徐岱山 阎月川 阎仲魁 杨凤歧 杨鸿志 杨绍西 杨振铎 杨振国 杨振基 杨振铭 杨振声 叶大密 尤志学 曾昭然 张钦霖 张庆麟 张种交 赵斌 赵桂恒 郑曼青 郑佐平 朱纫芝</div> <h3> 赵斌,杨兆元公之外孙,母讳杨聪,配赵树堂。。生于1906年4月2日,逝于1999年2月6日,享年93岁。他出生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逝于西安寓所。原名赵武,字海元,号信心。晚年习武传拳仍不忘祖国统一,积极从事两岸交流、统战工作。</h3> <h3> 在黄埔军校炮兵大队炮兵第一中队第六期毕业。当时黄埔军校的教务长是著名的张治中将军。以前叫赵武,名如其人,脾气好斗,在永年时就喜欢打架,到了黄埔军校后,有一次为了骑马,他跟一个马夫打了起来,当时军校给他关了三天禁闭。后来教务长张治中将军就把名字中的“武”字旁边加个“文”字,就变成了“斌”,意思就是希望他既学武又要学文 。</h3> <h3> 1934年,离开浙江,到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的第十七路军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任战术教官,又在冯玉祥将军麾下独立第五旅任上校参谋长等职。抗战胜利后,父亲因不满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退出军界,定居西安。</h3> <h3> 他有厚实的文史学养,对古诗文博闻强记,擅长书法,性格豁达乐观,安贫乐道与世无争,泛爱众而亲人,当年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亲手书写了“恒专不骄”的四字箴言,这也是他一生学拳、传拳和为人处事的真实写照。</h3> <h3> 傅钟文(1903~1994),为著名的太极拳之乡河北永年县人氏。杨兆元之长女杨聪,配赵树堂,生子名赵斌,女儿名赵桂珍。傅钟文乃赵桂赵珍之夫婿,杨兆元之外孙女婿,澄甫公之侄外孙女婿也。</h3> <h3> 9岁起开始学习杨式太极拳,14岁到上海后长期跟随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学拳。他敬重师父,勤奋刻苦,加之他与杨师父的侄外甥女结亲,深得杨师父的信任和真传。杨澄甫在广州、南京、芜湖等地授拳时,傅钟文都作现场示范,并代杨澄甫出场比武,连连取得胜利。</h3> <h3> 在晚年时,他仍然频繁参加太极拳的社交活动。1971年后,任市武术队顾问。1979年任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1984年被评为“全国太极拳十三名家”。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授于“武术贡献奖”,著有《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刀》。1991~1993年间协助组织并带队参加第一、第二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1994年以91岁的高龄应邀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并曾先后赴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访问教学。享年91岁。</h3> <h3> 扎西,女,藏族,1932年10月25日生,青海互助县人。师承赵斌,系杨式第五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咸阳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创始人、会长、兼总教练。1958年被评为青海省劳动模范,同年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h3> <h3> 扎西老师又名东娃敢措。1986年10月在全国首届太极拳、剑比赛中,她以规范的动作和稳健的表演,靠坚实的功力,力战群雄,技压群芳,一举夺得杨氏太极拳银牌奖。报界评论她的太极拳,拳架端庄,形态稳健,她的拳式,步法虚实分明,转动圆活流畅,开合起落有致,进退轻灵稳重。她的动作式式贯穿精神,节节生有意境。载誉归来,恩师赵斌老先生欣然提笔在介绍扎西的新体育报上赠诗:“意趣环生味无穷,恰是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h3><h3> 扎西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献身于太极事业,她的学生遍及国内外,为杨氏太极拳的继承发扬做出了卓越贡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扎西精神</h1> <h3> 仙风道骨法自然,</h3><h3> 腾挪转换似流水。</h3><div> 引进落空拨千斤,</div><div> 意动身随谁人追。</div><div><br></div><div> 掤捋挤按扬我威,</div><div> 採挒肘靠破敌回。</div><div> 进退顾盼定中军,</div><div> 十三势里蕴风雷。</div> <h3>注:插图均为郑曼青先生画作(首幅除外),古塔是本人手机所拍。</h3><h3> 太极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英雄辈出,代有人才。以上所录挂一漏万,敬谢谅解。</h3><h3> 文字资料纯属引用,虚实真伪,不作考证,请自行辩别。</h3><h3> 该美篇为本人第一次习作,希望多多指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