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平凡从医路

张福路

<h3> 我的平凡从医路 </h3><h3><br /></h3><h3> 上乐村卫生院业务副院长 张忠国</h3><h3> 我叫张忠国,男,52岁,中共党员,执业全科医师,现任河南省卫辉市上乐村中心卫生院业务副院长。我从医三十余载,历经七任卫生局长,六任卫生院院长,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自述我的从医路,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绩,而是想与同行们分享我从医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借此机会给大家一个正能量的传递和启发,并与大家共勉。 </h3><h3>我乳名叫胜利,后来改叫连生(因为我有一个叔伯哥乳名叫连东,我祖母给我起的顺名),1966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个很普通的贫农家庭。父亲是个泥水匠,母亲在家务农,都是文盲。我在家排行老四,上有一哥哥、俩个姐姐,下有俩个妹妹。哥哥长我十二岁,同属马,因幼年高烧留下智力残疾,我从小很受父母的宠爱娇惯。1974年八周岁开始上学,我在张氏家族中属忠字辈,学名张忠利,延用了十一年,到1985年参加高考,改成了现名张忠国。现在三十多年未见过面的初高中同学,见面仍呼我忠利,倍感亲切。我记事时,尚处于七十年代,家家吃菜窝窝头、黑馍很平常,而我很少吃,大多吃白馍,这在当时享受的是下村工作员待遇了。我小学成绩一般,当个组长,上了初高中成绩才突出,当上了班长。</h3><h3>1984年我正读高三,当时正值农村改革初期,生产队刚解散,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以后,户户温饱问题才解决,家家吃上白馍了,基本告别了吃黑馍、菜窝窝头的年代,这年我母亲不幸患上了绝症。为完我母亲夙愿,当年我大姐不辞辛苦为我做媒牵线,1984年年底我结婚了,因此也辍学了。半年后,卫辉三中校长李荣先、教导主任牛占魁、班主任张兆美,委托和我要好的几个同学到我家鼓励我,使我重新回到卫辉三中就读,也因此改为现在的名字。当年我参加了全国高招考试,省焦作卫生学校录取了我。</h3><h3> 我就读大一那年的1986年8月7日,母亲不幸去世,终年54岁。母亲到郑州省医院看病,使家里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外债,对俺这本不富裕的家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母亲病故后,在一些好心近门叔伯们的支助下,才操办了后事。当年我家欠下了数千元债务,这在当时农村对我家来说,已是个不小的数字。</h3><h3> 父亲年过六旬,农闲时也从不歇息,夏天常常天天背着箩斗,冒着烈日为牛割草;爱人和俩个妹妹、哥哥更是辛勤劳作,尤其我的爱人,自嫁到我家之后,从未享受过新媳妇的娇宠溺爱,当年怀着身孕仍下地割麦、在拉麦车上装麦子, 替我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h3><h3> 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我打记事时就有的理想。我有一本家堂叔伯哥是医生,我俩家是本族近门,又是对门居住,我小时候母亲、大姐有病,经常都是他给诊治,他开方我在一旁看着很羡慕,心里暗想将来也一定当个好医生,开个方子就能治好病人的病多神奇呀。大家对他并不陌生,就是俺上乐村卫生院护士长张福云的老父亲张忠义。1988年6月,我求读三年医校毕业后,拿着分配报到证满怀热情地到上乐村卫生院报到,当时就业是分配制,时任卫生院院长杜连长拒收我,理由是我是个男的学的是妇幼专业。当我向局党委说明我的家庭情况后,时任主管人事的局长石迎祥、人事科科长海清莲特别同情,后来让我去了李元屯卫生院。时任李元屯卫生院副院长的牛志世,还当面考试了我一些儿科知识,他对我第一印象很满意并乐意接收我,对我将来从医前途也非常看好。他鼓励我说:男的咋了,既使不搞妇幼,将来也可以好好搞儿科么,再说妇产界名流哪个不是男的!他这样一说,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地了,我梦寐以求的从医梦终于实现了。 </h3><h3> 1988年8月,我到李元屯卫生院正式参加工作。工作中,我虚心向医院的老医生学习,工作上兢兢业业。牛院长把我作为青年医生医疗骨干重点培养对象,1996-1997年,医院委派我到新医一附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小儿内科进修学习,使我的医疗技术有了质的提升,把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医学生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大内科主治医师,并在当地小有名气,赢得很多患者的广泛认可,我也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了函授中医大专。由于自己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我获得了很多工作荣誉,连年被评为卫生院年终工作模范及卫辉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被医院任命为病房主任及院委会成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虽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更离不开老领导的精心培育,我对老领导的培养终生难忘。当我得知牛志世老院长近几年身体不好时,我专门驱车上山前往老家看望了他。</h3><h3>转眼到了2000年初,各乡镇卫生院业务萧条,医疗收入达最低谷,职工的工资仅几十元,卫生院部分有专业特长的医技人员开始外流或下海经商,不少卫生院为了医院生存多处设点进行人员分流。时任李元屯卫生院院长的卢甲健对我看好,多次动员我下村试设分院,让我当头将开头阵。在他的鼓励下,我信心倍增,于2000年3月到李元屯镇最南点西良村创建了李源屯卫生院西良村分院。</h3><h3>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在去之前,我认真分析了去南点良村创建分院的优势和劣势。良村号称万人村,这里诊所多,更是名医荟萃的地方,诸如任步昌、闫光安、王秀友名医等。但这里也有优势,村庄密集、人口集中、常驻人口多、地处乡镇偏僻地且邻接延津,也为开设分院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我向卫生院院领导卢甲健、现在在中医院工作的孙希祥俩院长立下军令状,不打胜仗决不收兵。工作中,我采取 "治疗心脑血管病特色"为龙头,小处方、治好病、服务优、花钱少、靠口碑、站稳脚、依专科,求发展的战略思路。为把分院建好,我不辞劳苦、无怨无悔。2000年7月中旬,卫辉东乡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水灾,我二十多天被困分院,顿顿靠方便面填肚充饥,口唇出满水泡,这时老家房屋落塌,我也无暇顾及,所幸人得平安;还有一次,我爱人在地给玉米浇水时不幸触电,恰遇天气骤变,电房突然断电才幸脱无恙,险丢性命。短短三年时间,我把门诊人次从三四十人推进到七八十人,业务收入稳步增长。我以治疗急性脑梗塞颈动脉溶栓为突破口,选择优势病材,真正达到了床头见效果的神奇疗效。冒着医疗风险,大胆治疗低钾性麻痹挽救危重患者,更是开创了当地乡医认识本病的先例。良好的口碑为打开分院这扇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h3> 付出终有回报。在这三年里,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不仅有院领导,更有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爱人,是她在家里无怨无悔地操劳,坚定了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是她在家里无怨无悔地操劳,让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自己的付出苍天有报,终于成功在李元屯镇南点创建了妇孺皆知、口碑一流的李元屯卫生院西良村分院,不仅为卫生院争了光,当地老百姓还赞誉我为"活神仙"。</h3><h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02年6月,我被局党委任命为李源屯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2003年4月我受组织委派主持分院全面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苦不苦,比父母。我总是把我父亲的人生经历作为我身居分院努力工作的动力(我的父亲幼年八岁丧父,十六岁独自创业,又是文盲,过去那样的艰苦年代却养育了我们兄妹六人),我坚信寄人篱下不言苦,柳暗花明又一村。分院为七十年代的老供销社瓦房,雨天屋顶滴水愁人,晴天地面湿潮揪心,条件十分简陋,但就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我坚持工作了8年,并且从未向院领导抱怨过。2008年4月分院搬迁至西良村村委会院内,工作环境终于有了改善,门诊病人开始呈现大幅度增长,一般日就诊人次达一百多人(门诊日处方量订书机需双面订),门诊高峰期还要处理在院保健输液病人,仅在院输液病人多达八十多人次,床位仅有十三张,可想当时我们的工作量。</h3><h3>时光飞逝,十三年的基层工作终于画上句号。十三个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饱尝了最基层卫生工作酸甜苦辣滋味的我,2013年4月被卫计委党委调入新的工作岗位----上乐村卫生院任职。基层磨练了我,基层更段练了我,也只有在基层,我的从医专业技术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里,在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上,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博大的胸怀,敬业工作,淡泊名利,把我的所学继续奉献服务乡邻百姓。</h3><h3>我的人生格言就是:做人想干出点成就,首先要把握正确的航向,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当医生不光要低头看病,更要抬头看路。惟有历经风雨磨练,方能一方独秀。</h3><h3>我的成功经验是;肯吃苦,诚信、务实、永不言败。 </h3><h3><br /></h3><h3>附:作者简介:张忠国,男,52岁,中共党员,执业全科医师,河南省卫辉市上乐村中心卫生院业务副院长。</h3><h3><br /></h3><h3> 2018.1.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