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上善若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美美与共,天下大同</b></h3><h3><br /></h3> <h3><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span></b></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 ——摘自《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b></span></h3><h3><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工作之余,</b><b>再读讲话,更感共鸣,随记自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精神指引,不懈奋斗,努力做新时代有新气象更有新作为的中国人。</b></h3><h3><b> 2018年1月25日</b></h3> <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文明的冲突</b></h3><h3>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被称作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h3><h3> 费老这句话,非常具有中国式的传统智慧。面对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国学者都有自己的深入研究与惊人论断,其中影响力极为深广的,便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h3><h3> "文明冲突论"提出在90年代初,面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亨廷顿先生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即断层线战争)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h3><h3> 几年之后,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其后全球恐怖事件不断升温,这似乎正印证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剧烈冲突,似乎正如亨廷顿所说:在未来,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但是,这样的顾虑,恰恰是因为某种文明存有"主宰全球"之意。</h3><h3> 当西方文明中的代表者,用海洋工商文明形态影响下、以冲突的眼光打量世界文明要如何对峙的时候,中华文明里的学者,是在用大陆农耕文明的核心理念释读着世界文明之间该如何相安。</h3><h3> 这便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美美与共</b></h3><h3> 西方文明,是起源于地中海岸、爱琴海岸的海洋工商文明,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崛起,逐渐发展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态。这样的工商文明意识中,在呼吁自由精神的同时还自然会有竞争意识、在提倡平等观念的同时还自然会有扩张意识。</h3><h3> 中华文明,发源自大陆农耕文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宗族群居、经验为重,所以农耕文明的传统意识就是崇尚安定和谐、讲究天人关系、重视家国伦理、祖先德行崇拜,体现为一种尊崇秩序、爱好和平、提倡互助、静气内敛的精神内核。</h3><h3> 反战争、忌动乱,在中华文明这样的意识里,才有了天人合一而以和为贵,才有了坐中怀远而抱朴守素,才有了自食其力而中正仁和。</h3><h3> "各美其美",就是守护各自的文化特征,这是耕耘自己的土壤、收获自己的果实、不侵略他人的家园土地、不驾驭他人的耕种法则;</h3><h3> "美人之美",就是尊重他国的文化理念,这是君子和而不同、有成人之美,而非越俎代庖、掠人之美;</h3><h3> "美美与共",就是丰富世界的文化多元,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非一种标准、一家之言。</h3><h3> "天下大同",就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天下大同"出自儒家经典《礼运大同篇》,友爱他人,亲如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与人之间这样彼此相亲相爱的相处之道,其实也是文明之间彼此理解尊重的相安之法。</h3><h3>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文明共处之道,是在中华文明大地上渊远生长的观念传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中华文明</b></h3><h3> 中华文明,不是一成不变而固化的,是随时代发展而向新的,这样流动的文明才真正具有生命力。</h3><h3> 根植于农耕社会里的传统生产方式,在现代都市文明中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文明,必须要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里,尽快确立适于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使古今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超越了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具有现代意义和发展眼光;是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能符合人类追求的共同性、能传承中华美德的优秀性、能承担世界发展的未来性。</h3><h3> 而这,至关重要,关系到中华文明动态的生命线。价值不定、定位不清,中华文明就无法重振旗鼓、立足长远。</h3><h3> 价值观的确立,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在今天的精准提炼和在未来的有力引领,是对民族精神的唤醒、凝练、统领、认同。</h3><h3> 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中的坐标和形象。</h3><h3> 中华文明的从古至今、乃至未来的总体态势和重要精神,体现为一种中和式的文明形态。中,不偏不倚谓之中;和,协调敦睦谓之和。中正仁和,允执阙中,守中致和,以和为贵,是中和式文明的总体价值追求。</h3><h3><br /></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  中和式文明,在世界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剑拔弩张里,将越来越显示出一种鼎鼐调和般的和缓而坚定的重要力量。</b></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