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眨眼间离开故乡三十余年了。<br>他乡美景再好,也挡不住对故乡的思念。<br>故乡是一颗没有年轮的大树永远不会老去。<br> 一次次翻看故乡的图片和视频,<br>感慨万千,那里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br> 一丝惆怅涌上心头。<br>光光的马路上,不见几个人影。<br>这就是我魂牵梦萦,出生,上学,工作过的地方,通化铜矿。<br>这里的雨水充沛,物产丰富。<br>大山滋润着人们的生活 。<br>初春,冰凌花从冰雪中冒出来,映山红花总在山崖中绽放。<br>浓绿的森林,空气清新入肺,各种鸟鸣声声入耳。<br>人们提筐挎蓝,各种野菜成为餐桌美味佳肴。<br>最美的秋天。登顶远望,山峦重叠。<br>一簇簇绿,一层层黄,一山山红。风光无限,层林尽染。<br>兴奋之中,不由大喊一声我来了。来了,来了,回声跌宕。<br>山里丰富的野果成为我们最好的零食。<br> 曾经的矿区不大,可沟沟叉叉,山角边坡都有排排的民居,辉煌时少说也有几万人。<br>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到现在也记忆犹新。<br>大红房,八大家。<br>磨坊沟,七栋房。<br>合社后山,小白房。<br>于家沟。大草房。<br>老办事处,卡子门。<br> 数不清也说不全。<br>这里人们乐观向上,娱乐生活丰富多彩。<br>五六十年代就有灯光球场,顾名思义有灯光照明的球场,那是很先进的,这里经常在晚上举办篮球比赛。灯火辉煌,大人小孩皆是球迷,场上激战,场下里三层外三层人群鼓掌加油。<br>五十年代就有一个能装一两千人的大俱乐部。<br>各种文艺演出,电影,歌咏比赛。凡有活动场场爆满。<br>老家过年有挂红灯的习惯。<br>晚上,山上一片红,山下红一片。<br>红红的灯笼映红了天,照亮了地。<br>初一,高跷秧歌队。<br>扭得浪的那叫一个美啊。<br>锣鼓打得,喇叭吹的,那叫一个响啊。<br>正月十五晚上的冰灯展。可比哈尔滨冰灯节还早十年。那冰灯制作的科技含量很高,每个单位的冰灯都自带发电机,这个冰灯里外三层向不同方向转,里面有花鸟图案。那个冰灯是猪八戒背媳妇。这个冰灯很高,上下层对着旋转,下层是鱼儿游,上层是荷花绿叶。那个冰灯很长里面的美女翩翩起舞。冰灯之美让人们惊叹不已,冰灯之妙让人不想挪步。<br>这里年年举办运动会。在那个年代真叫时尚。鼓号队奏起奋进的旋律,腰鼓队欢快的鼓点召唤着吉祥。 团体操表演,雄浑磅礴,威武有力。如姣花照,弱柳扶风。运动场上选手像离弦的箭奋力向前,场下的观众摇旗呐喊,十分壮观。<br>那时通化铜矿很辉煌,红透吉林省,<br>闻名半个中国!<br>浮选,采矿等技术在全国冶金企业领先。铜矿人自豪!<br>今非昔比,矿已黄,人也散。昔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br>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里永远是我思念的故乡。</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