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诗歌

pleasant宁

<h3>  我们的每一缕思想都代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期。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追求精神层面的进取,未来回首,将无法向曾经致敬。</h3><h3> ——题记</h3> <h3>  父亲去世两年后,女儿主意给奶奶出个诗集。母亲开始不太上心:“都是随口的顺口溜,让人笑话吧?”在兄弟姐妹的说服、撺掇下,勉强同意了,</h3> <h3>  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记忆力衰退的很快,很多过往岁月里成就的作品已经淡忘记不起来。在我的印象中,她的诗歌累计起来应该有厚厚的几大摞吧?遗憾的是,母亲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在家庭、子女、工作多重压力中度过,在动荡的社会环境里,母亲和很多随军家属的命运一样,过着天南海北“颠沛流离”的日子,多数手稿随时光流逝、事境变迁遗失了。确定印书后,老太太展现她亲力亲为、自强好胜的风格,翻箱倒柜、费尽周折地搜寻资料,大多数文稿是她凭坚韧不懈的努力,挖掘模糊的记忆采补而成。<br></h3> <h3>  在我们大家庭全体成员的共同操作下,诗集文样终于出来了,这是记录母亲几十年风雨飘摇岁月里丰富情感的载体,映射着她对生活的所爱、所喜、所愁、所悲,虽然篇数不多,然属浩海遗贝,着实弥足珍贵,足以令人欣慰了。<br></h3><h3><br></h3> <h3>  母亲出身于大山里一个世代劳作的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腊月的一天,在张公铺村位于山坡上一排低矮草房里传出一阵婴儿哭声。一个女人抱着沾满谷草屑的襁褓匆匆走进西屋,“一个女娃!”迎着屋里几双探寻的目光,她找到了那对失望的眼睛。“祥生兄弟,趁着热乎劲给孩子起个名吧!”男人脸转向一边,推开门走出屋子……孩子们围了上来,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这个一出生就注定命运多舛,没有名字的女婴是母亲。</h3> <h3></h3><h3> 生于乱世,家庭贫苦,在封建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女孩自然没有受教育的福气。后来解放区建立了,边区政府号召群众把孩子送学接受教育。一个女娃,只会张口吃饭的累赘,又不能做什么农活,就送去上学吧。就这样她跟着一众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念了三年书。那几年是她人生智慧的启蒙阶段,也是童年时期最快乐的时光。“大哥身体好,去到前线杀强盗。杀得鬼子跑,杀得鬼子叫......"时至今天她还能准确熟练地背诵出所学的课文,每当这时,她神采飞扬,谈笑风声,完全不像耄耋老人,分明是穿越八十年时光来到今天的小精灵。<br></h3> <h3></h3><h3> 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对于没有接受过好的文化教育这事,一生都耿耿于怀,认为这是自己命运中的大不幸。记得小时候,总是听她念叨:“要是从前有条件读点书多好啊......”此时母亲已经嫁给了父亲,开始了她相夫育子的生活。<br></h3> <h3></h3><h3> 离开农村她的眼界变得开阔,山外边广阔的世界和崭新的事物激发了她获取知识的渴望。她努力从那个时代仅有的电台、报纸这类渠道汲取文化素养,善良的本质、坚韧不拔的性格、始终如一的求知欲望集合在一起,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她如涅槃般重生,蜕变为自力、自强、自信、自尊的新女性。记得经常有邻居阿姨和 叔叔悄悄问我:“你妈是大学生吗?”,我总是挺起胸骄傲的说:“是呀!”一位值得骄傲的母亲当然是孩子们仰止的楷模。<br></h3> <h3></h3><h3> 母亲一生酷爱诗歌,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都能入诗。她的诗歌随感而发直抒胸臆,绝不搔首弄姿无病呻吟。以她自己特有的方式快意人生、讴歌生活。用浮躁浅薄的目光和求全责备的态度看,它们也许是不登大雅堂的“下里巴人”,但那是她细腻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她生活激情的澎湃回音。<br></h3><h3><br></h3><h3> 风摇梧桐树</h3><h3> 水洗玻璃窗</h3><h3> 深夜欲听雨</h3><h3> 雷鸣震穹苍</h3><h3> 抒发她莫名复杂无奈的心态。</h3><h3><br></h3><h3> 山西洪洞老鸹村</h3><h3> 大槐树下去寻根</h3><h3> 移民路途千般苦</h3><h3> 绳索捆绑泪斑痕</h3><h3> 封建王朝太差劲</h3><h3> 诱民误入老鸹村</h3><h3> 大槐树下设陷阱</h3><h3> 重兵围堵踏人伦</h3><h3> 感叹封建社会残暴无道的悲悯情怀。</h3><h3><br></h3><h3> 人生之路多坎坷</h3><h3> 韩信何必向萧何</h3><h3> 马到崖边收缰晚</h3><h3> 回首世事恩怨多</h3><h3> 对人生规律和命运因果的哲学反思。</h3><h3><br></h3><h3></h3><h3> 冲破那将死的围墙</h3><h3> 踏入那美丽的战场</h3><h3> 迎接那大地的微笑</h3><h3> 置身于山河的欢唱</h3><h3> 充满神秘感,还未能悟到含义的大作</h3><h3> ........</h3><h3><br></h3><h3> 静心读来,能否感受到她彼时的心境?很难相信,这么富有魔力的诗句出自一个少有文化的家庭主妇之手啊!比起某些毫无生活底蕴,刻意追求隐晦,玩弄华丽辞藻的所谓新潮,哪个更能令人拍案感叹引起共鸣呢?</h3> <h3></h3><h3> 母亲的诗歌教会我们用慧眼看世界。在繁乱纷纭的现实生活中,不骄妄、不迷失,面对困扰时慎思戒躁、拨丝问迹,褪去表象直达本质。<br></h3> <h3></h3><h3> 母亲的诗歌教导我们温情。她诗句中表现出的对子女舔犊之情的伟大母爱,洇染、传承到了我们,让我的兄弟姐妹们在各自的人生里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爱人,爱生活,爱世界。<br></h3> <h3></h3><h3> 母亲的诗歌勉励我们成长。她曾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吟述那首古老的诗句”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类教育启蒙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历久深远的——立志高远,只争朝夕。<br></h3> <h3></h3><h3> 在我写这些文字时,母亲正坐在长椅上,身影瘦弱、面容憔悴、精神疲惫。那个让我仰望、敬畏的女人已经被无情岁月耗尽了精力。八十多年的岁月,三万两千个日日夜夜,风如故,雨如故,人已老,累伤情... 母亲的一切,连同她钟爱的诗歌早已化做不朽的精神深刻在我们的心里。不需遗憾,人可以老去,精神不老即可传世。 </h3><h3> <br></h3><h3> 有一天我会八十岁,你如果细听,我含糊不清的的口中,一定喃喃吟颂着母亲已经遥远的歌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