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h1><h1><b>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里,我院退休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和退休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教职工难以走出家门。在学院党政领导的带领下,2018年1月15~30日,由院党委书记、院长带队上门慰问16人; 党支部安排党支委、党小组长、党建员和联络员10人上门慰问26人。在被慰问的退休教职工中90~95岁的7人,80~89岁24人,大病(癌症)8人,常年卧床3人以及曾经生病住院等人。我们将慰问老师的情况发到退休教职工的微信群里,受到广大教职工的肯定和好评。</b></h1><h1><b>本美篇按时间顺序展示一下拜访慰问的互动情景。</b></h1> <h1><b><br></b></h1><h1><b>1月16日下午,党支书袁汉英和党支委王静去拜访了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的部分老师:程极济、杨庆云、蔡南山、张淑赋、吴震荣、徐素娟,他们生活比较稳定,身体有较好的恢复,精神状态很好,关心集体,相互问候,我们交谈得很开心,发几张照片与大家分享。</b></h1> <h1><br></h1><h1><b> 蔡南山老师95岁高龄,行动和思维敏捷而且幽默,拍好这张照,她说我怎么比你们矮了这么多?我们说重拍一张您高一点,她说不要,要实事求是。</b></h1> <h1><b> </b></h1><h1><b> 程极济和杨庆云老师都是90岁以上的老教师,生活有规律,还经常看书,玩微信,开玩笑。知道我们去,很激动,打了两次电话问什么时候来,真是个老顽童,我们聊了很多,也很开心。</b></h1> <h1><b><br></b></h1><h1><b> 吴震荣老师几年前手术住院,一直注意调理,有较好的恢复,心态非常好,自觉地尽力尽为,他说尽量不要麻烦组织和同事们,他们热情的接待我们,专门为我们准备茶点,相互交流和问候其他老师的情况,我们深受感动。</b></h1> <h1><b><br></b></h1><h1><b> 张淑赋老师是我院生活上最困难的家庭。面对困难她们母女相依为命,生活仍然向前走。我们相互关心,其乐融融。</b><b><br></b></h1><h3><br></h3> <h1><b> </b></h1><h1><b> 徐素娟老师是我院最老的党员之一,但近年来受癌症病痛的拆磨,也消瘦了不少,但她仍坚持参加组织生活,处处先想到别人,关心他人是我学习的榜样。</b></h1><h1></h1><h1><b>我们将第一天拜访的照片发"乐乐老同心″群里,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和关心。如张志鸿老师说:</b></h1><h1><b> 在为受访的老先生们高兴的同時,也感谢袁、王两位老師及学院退管会的关心及付出!</b></h1><b>袁汉英:@张志鴻 谢谢张老师的鼓励,我做的还很不够,还要向老党员学习。<br></b><b>王静:@张志鴻 谢谢鼓励,我们会更努力的。向老同志学习!</b> <h1><b><br></b><b> 在浩明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今天(1月17)日上午拜访了周德庆夫妇、黄国桢、许云敏、吕美薇老师。</b><br></h1> <h1><br></h1><h1><b>许云敏、吕美薇老师均为2017年体捡查出为癌症得到及时治疗和组织的关心。目前身体恢复较好,生活乐观,认真调养。</b></h1> <h1><b><br></b></h1><h1><b>在黄国桢老师的"上海现代物流科技培训指导中心″办公室接待了我们,黄老师85岁高龄了,仍然积极工作,热情奉献,回报社会的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特别使我们兴奋的是,她说除了开拓发展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信仰,她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b></h1> <h1><b><br></b><b>我们来到周德庆老师家,让我们眼睛一亮,家里布置得整洁舒适,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周老师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精湛的教学经验的结合,最近一年里他放弃了合唱团唱歌等的爱好,潜心编改《微生物学教程》、《微生物学实验教程》教材第四版的再版工作,还有许多教学经验的体会,比如:四个字,八个字…11点多了,徐老师要留我们吃自己做的汤圆,由于浩明书记要开"关工委″会议,许多的故事只好再找机会补上。</b></h1> <h1><b><br></b></h1><h1><b> 看看时间还早,我们(李惠敏、范长胜、袁汉英)又去拜访了郭杰炎、郭惠民老教师。盛宗斗老师住院了,师母坚持不让我们去医院探望,怕交叉感染。(见上照)我们把困难党员慰问费送到了盛师母的手上。</b></h1><b>下午陈浩明书记,李惠敏、张伯生、叶敬仲、林万敏老师都参加校退休工作年会。袁汉英作大会交流发言。</b> <h1><b><br></b></h1><h1><b>下午(1月17日)由院党委钟江副书记、党建员宋大新、支部副书记范长胜继续按计划拜访了马承武、朱明远、杨仁根老师。</b><br></h1> <h1><b><br></b></h1><h1><h1><b>我们来到三位老师家拜访,看到他们身体都好,他们也很开心,都非常感谢学院领导和退休教师对他们的关心。</b></h1><b>杨仁根身体不错,搬新房刚三个月。两夫妇老人身体好,精神也较好。<br></b><br></h1> <h1><b><br></b><b>朱明远现在精神和身体都好,前一段时间因家里女儿女婿轮流生病,她精神压力大,她眼睛突然出现青光眼毛病,动过手术了,现在感觉不错。</b></h1> <h1><b><br></b><b>马承武老师近来身体较好,前一段时间发生甲状腺炎,发高烧39℃,经过治疗吃药,现在恢复好了。</b></h1> <h1><b><br></b></h1><h1><b>今天(1月18日)我们(宋大新,范长胜)去浦东看望了刘启鼎老师。带去学校党委的慰问金,以及学院领导、学院退管会、退休支部和老同事们的问候。刘老师知道我们要去看她,早早坐在轮椅上等候,看到我们进门后,她脸上露出笑容并点点头,表示她认识我们。</b></h1> <h1><b><br></b></h1><h1><b>家属介绍刘老师康复得非常好。已学会用调羹筷子吃饭,能在保姆搀扶下,在房间里走动,天气好的时候还下楼晒太阳,由人扶着学走路。看上去她气色和精神状态都很好。</b></h1> <h1><b><br></b></h1><h1><b>我们把学院慰问信和学习材料放到她手里,她认真关注,保姆指着红色小本子问,这是什么?刘老师清晰回答“党章”,令我们非常惊讶。</b></h1> <h1><b><br></b></h1><h1><h1><b> 家人为了帮助刘老师恢复,经常给她读报读文章,还买了帮助腿脚锻炼的器件。我们临告别时,家人要她表示一下,刘老师就和我们紧紧握手不松手,还说“再见”。</b></h1><b>我们表示以后一定再去看她,祝她健康长寿!</b></h1> <h1><b><br></b></h1><h1><b>窗口期盼</b></h1> <h1><b><br></b></h1><h1><b> 年末岁月喜相见,三九严寒暧融融</b></h1><h1><b>2018-01-19 袁汉英,范长胜,陈炳元登门拜访了张培德老师。他退休后回到上海远郊的老家居住,由于腿脚不便,平时很少出门,终日蜗居在家。我们乘车近二小时的路程到达张培德家,见到张老师夫妇,我们送去学校党组织的慰问金、送去学院和退管会领导以及老同事的温馨慰问。张培德夫妇盛情接待我们。</b></h1><h3><br></h3> <h1><b><br></b></h1><h1><b>张培德同学由髋关节磨损,缩小5公分变形的跛腿,疼痛难忍,看了很心痛,为老同学焦虑。</b></h1> <h1><b><br></b></h1><h1><b> 我们虽是同学,近年来却难得相聚,张同学由髋关节磨损严重,已经右腿萎縮五公分,不能行走上下楼,因此我们来了,他也只能在二楼伸出头来迎接我们,老同学老同事在一起拉家常聊世事,大家开心。他们夫妇盛情招待我们共聚午餐。最后张培德的爱人小单送我到公交气車站,在等車时我们继续交谈不绝,依依不舍。</b></h1> <h1><b><br></b><b>在张家二楼的阳台上老同学老同事的合影<br></b><b>看到照片的墙上“双喜”字吗?张培德双喜临门,去年儿子结婚生子。张培德升级做爷爷了。</b></h1> <h1><b><br></b></h1><h1></h1><h1><b>我们庆贺他们夫唱妻随的田园生活的同时,据说张培德老家即将要发生巨变,要变成工业开发园区,村边的河道要加宽,新造的房屋要拆迁,邻居们大多数都已搬家了。</b></h1><h1><b>祝张培德身体越来越康健!家乡发展越来越好!</b></h1> <h1><b><br></b></h1><h1><b> 我们转发学院党委正副书记和新院长慰问老院长苏德明夫妇,老院长李育阳夫妇,遗传所老所长赵寿元老师的照片。非常感谢学院领导在期末的百忙中,走进一个个退休老先生家中,送去温暖,领导的关心激励我们退休工作的人,更加做好为老服务工作。</b></h1> <h1><b> </b></h1><h1><b>看到这一张张温馨的照片,生科院领导坚持为学院退休老师夏送清凉,冬送温暖,他们走进老师家里,温暖了我们学院退休老师们的心 ,生科院的退管工作,得到领导和全院退休老师的肯定和支持,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把各方面为老服务工作做得更出色。</b><br></h1><h1><br></h1> <h1><b><br></b></h1><h1><b>今天(1月20日)上午党支委淳于莉娟和118志愿者顾惠娟老师去看望刘泽玺老师,刘老师因严重颈椎病造成双手瘫痪,近2年生活不能自理,近期心脏发绞痛,身体状况较差,但在家属陪伴、照料下生活状况尚好。</b></h1> <h1><b><br></b></h1><h1><b>我们上午还去看望了刘慧娟老师,她因心脏病多次住院,经住院治疗现已稳定出院,现精神状况尚可。她虽然相对年轻,住院了学院仍然有安排人去看望她,关心她,她很感激,之后还电话一再表示感谢。</b></h1> <h1><b><br></b></h1><h1><b>今天(1月20日)上午我们党支委:陈永青、陈曼莉、经佐琴、袁汉英四个人,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看望住院四年之久的李庆国老师,目前他由保姆服侍,精神状态还可以,他由于长期帕金森综合征,所以现在人容易晕,不能多走路,脑子还是清晰,看到陈永青老师马上就叫出他的名字,还能与陈老师用俄语交流。</b></h1> <h1><b><br></b></h1><h1><b>张老师的点评:@袁汉英 腊梅散发的幽香,只有路过的人才能闻到;其优雅的花姿也只有附近的人才能欣赏。而你们却是在寒冬時将温暖与温馨主动地送到居住在市区多地的各家!给你们掌声,向你们致敬!</b></h1><h1><b>我倒确实感觉到到处有腊梅散发的幽香。</b><b>谢您的一贯鼓励和支持,经老师讲得太好了,我们要再接再厉,退管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永远在路上。</b></h1><br> <h1><b><br></b></h1><h1><b>李庆国老师眼睛好使,还会看看报纸,因此陈永青老师将他近年写的《校友同乐》随笔集,《复旦情愫》送于他时,他欣然接受。</b></h1> <h1><b><br></b></h1><h1><b>我们离开了医院,前往倪德祥老师家,因为昨天电话联系了,他已经准备了水果,等待着我们,见了面大家都格外高兴,他和陈老师都非常健谈,谈笑风生间,陈曼莉老师把带上的党员学习材料,以及党徽交给他,倪老师庄严地脱帽致敬!我们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并为倪老师佩戴党徽,(见永青老师的录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又匆匆离开他家。</b></h1> <h1><b><br></b></h1><h1><b> 倪老师爱用益生菌自己动手制作酸奶,对肠胃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b></h1> <h1><b><br></b></h1><h1><b>回到学校,我们又去了坐落在学校后门的市东敬老院,先后看望生活在那里的吴人坚老师和张冬生老师,吴人坚老师夫妇生活有规律,也参加敬老院的老年活动,精神好,看到我们也非常开心,谈话间也把党员学习材料发给他,也给他这位老党员佩戴党徽。他表示今年90岁了,他要参加过组织生活和院里的祝寿活动。我们也为之高兴。</b></h1> <h1><b><br></b></h1><h1><b>我们再到张冬生老师的房间,他最近身体不好,思想负担也很重,袁汉英老师对他说,知道你身体不好,党支部给你申请了困难补助,是组织部给你一个老党员的关心,我们都关心着你,不要有思想负担,身体会好起来,以后再来参加党员活动,他也接受了我们给他的党员学习材料,陈曼莉老师也温馨的与他聊天,然后也给他佩戴党徽,老党员这个时候的心情还是感动的。</b></h1> <h1><b><br></b></h1><h1><b>离开敬老院,我们三个人来到学校北区食堂吃饭,午餐后我们继续慰问工作,穿过校园我们到第二宿舍的郑师章老师家,郑老师身体不好,黄静娟老师在生活上全范围的照顾,积极为郑老师治病,让他病情有明显好转,真是夫妻恩爱,她们已经度过金婚,祝福他们健康快乐。</b></h1> <h1><b><br></b></h1><h1><b>最后我们到了蒋彩珍老师家,她近半年身体不好,多次住院,看到我们心里也开心,她是喜欢拍摄照片和旅游的人;现在不能出去也感到失落,只能量力而行哦。带去的温暖,让所有老师都感受到了。我们也感到欣慰。</b></h1> <h1><b><br></b></h1><h1><b>我们继昨天的慰问工作,今天(1月21日)上午我们四位为老服务工作志愿者,再次出发。</b></h1> <h1><b><br></b></h1><h1><b>我们首先去看望了孙雪英老师,目前她一直住在静安区卫生中心,由阿姨24小时陪护,因为癌细胞已经转移,已经不能说话,意识还有一点,陈永青老师与她交流几句话,她就发出很弱的声音,她人已经非常消瘦,但是给别人的印象还是非常漂亮,满头乌发,大眼睛有神,眼睛一直环视着我们几个人,记得2017年初浩明书记,永青老师和袁汉英到华东医院看望她时,她还激动地紧紧抓住我们的手,大声哭了,现在看到她那</b><b>欲哭无泪的形态,我忍不住地热泪盈</b><b>眶,多想为她分担一下病魔缠身的折磨啊。</b></h1><h1><b><br></b></h1> <h1><b><br></b></h1><h1><b>带着沉重的心情,我们离开卫生中心,到张丕方老师家,他现在居住在曲阳路上,当我们进入他们小区,就习惯的抬头看看,果然张老师已经探头望着窗外,等待着我们的到。有许多的话可交流。</b></h1> <h1><b><br></b></h1><h1><b>因为在上个星期四,陈永青老师已经与他电话联系了,张老师看到我们心情特别好,谈了他目前的生活情况,由保姆阿姨照顾他的生活,他的老爱人,住在护理医院,由子女照顾,陈曼莉老师不忘给每个党员带上学习材料,同样也给张老师佩戴党徽,接着张老师即拿出已经准备的2017,2018年度党费,交给陈曼莉老师。</b></h1> <h1><b><br></b></h1><h1><b>陈永青老师赠送一本纪录他为《校友同乐》笔耕十余年,记载着老复旦人对不同时段校园文化的点滴记忆,《复旦情愫》"校友同乐"随笔集,为丰富他的退休生活,我们让他进入我们的党支部群,布告栏群,融入我们的微信群分享快乐。时间特别感觉快,我们再次与张老师说再见。祝他健康快乐。</b></h1> <h1><b><br></b></h1><h1><b>看到老师生活快乐,我们也感觉非常开心,我们又来到高国肖老师家,她近几年不太参加我们退休活动,因此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的近况,去了以后看她的精神还是非常好,说话声音也响亮,但是她给我们说起去年六月份查出肺癌动手术的情况,这是我们原来一直没有掌握的信息,这也说明我们工作没有做到位。她认为生病是自己的事,讲了也没有用,实际上生大病的人应该及时让我们知道,我们有责任关心你们,学校退管会有政策可以得到适当的帮助,特别是经济上补助金。我们拿了她的出院小结,复印后即要到学校申请补助,高老师心态好、乐观,祝她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b></h1> <h1><b><br></b></h1><h1><b>今天让我们几个心情最难受😖 的是何敏老师,她住在护理院已经有三年了,这几年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经佐琴、陈曼莉等老师基本上每年都去看她的,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部由阿姨照顾,今天是她看到我们反应最强烈的一次,非常想说话,但是开不了口,当陈老师握着她的手,附身在她的额头上轻吻时,她突然大哭,让我们也眼泪滚滚,希望何老师能慢慢康复。</b></h1> <h1><b><br></b></h1><h1><b>最后我们看望了杨维勤老师,她是我们学院退休老师的老二,94岁高龄,精神好,脑子更好,一连问了好多人的情况,胡嘉琪、顾其敏、倪德祥、程极济、楊庆云等,袁汉英老师拿手机上的照片给她看,张丕方老师,她说不像了,看了好几位老师,她说都认不出了,她和女儿住在一起,她现在是腿没有力,有时容易摔跤,她家里有钟点工帮忙,老爱人脑梗后已经二年在医院,所以她女儿非常辛苦,两面都要照顾。</b></h1> <h1><b><br></b></h1><h1></h1><h1><b>今天(1月30日)天气非常寒冷最低温零下三度,在浩明书记和我们的贴心人李惠敏老师知道我们还要慰问近期住院的李谐勋和张伯生老师,他们讲我们也年纪不小了,特别永青老师近80岁的人了,中午还有聚会,正好有車有点时间,我们去拜访一下吧。</b></h1><h1><b>我们在张伯生老师家里进一步了解了张老师的近况,张老师讲了最近用巴向药物的麻烦,每用药两周就要去住院三天全面体捡(CT等),感觉身体吃不消。因此书记把医院医生的诊断书和用药情况拍摄下来。想联系看看是否有直接开药的医院或医生以减少体捡的重复。</b></h1> <h1><b><br></b></h1><h1><b>李谐勋是91岁高龄的老师,1月9~24日在急诊室住院两周多,回家后一直卧床不起,也吃饭不好,因此也很担心他,我们来到李老师家,今天倒是起床了,看看气色还好,心里也宽慰了许多。</b></h1> <h1><b><br></b></h1><h1></h1><h1><b>转发"乐乐老同心″群里部分微信</b></h1><h1><b>薛京伦、邱信芳:<br></b><b> 谢谢退管会各位老师在寒冷季节拜访各位年老和身体欠佳的老师,让我都感受到你们的关怀与温暖,也让我看到了久違的老师和同事,非常感谢你们長期以来的辛勤工作和热情关怀,祝愿你们身体健康,事事顺利。</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转发夏元敏老师的诗:</b></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乐乐老童心</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温暖满人心</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皆赖有心人</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日献爱心</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见到亲人来</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泪水溢出来</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双手紧相握</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动滿胸怀</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幸为复旦人</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尤为生科人</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爱全方位</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滋润老年人</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深怀感恩心</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言语难表心</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但怀自強心</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得以多相聚</b></div></b></h1> <h1><b><br></b></h1><h1></h1><h1><b>李玉民(在美国):</b></h1><h1><b> 忙完家务事刚刚打开“乐乐老童心”微信群,看到复旦生科院领导、退管会领导和教师代表冒着严寒挨家挨户去看望年迈体弱和重病卧床的退休老教师,这一张张亲切的画面,真的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复旦生科院的领导、复旦生科院退管会的领导以及默默奉献爱心的志愿者老师们,你们的举动犹如骀荡的春风,承载的是党的关怀和温暖,承载的是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一片深情厚意,我向你们致敬,因为我也如沐春风!</b></h1> <h1><b><br></b></h1><h1></h1><h1><b>张志鸿老师:</b></h1><h1><b> 大寒时的春风<br></b><b>大寒刚过,春天还远吗?<br></b><b>不,我们已沐浴着春风!<br></b><b>看到学院领导、118志愿者的来访,<br></b><b>在医院,在敬老院,<br></b><b>在护理院,在住家,<br></b><b>老師们是何等激动与兴奋?<br></b><b>有的早已倚窗盼临,<br></b><b>有的整装打扮迎客。<br></b><b>他们关注学院的发展,<br></b><b>打问昔曰同事的近况。<br></b><b>听着熟悉同事的声音,<br></b><b>捧着赠书与慰问信,<br></b><b>佩着新发的党徽,<br></b><b>握着老友们的手,<br></b><b>此刻的他们已万愁俱消,<br></b><b>有的只是感激、眼淚与微笑。<br></b><b>虽然有的已卧床不起,<br></b><b>虽然有的已难以言语,<br></b><b>虽然有的已智力渐弱,<br></b><b>虽然有的已重病在身,<br></b><b>但他们的嘴形、眼神与身姿,<br></b><b>分明在表达对领导与同事关爱的感谢,<br></b><b>沫浴着大寒时温暖和煦的春风,<br></b><b>这是何等感人与温馨的夕照!<br></b><b>即使我们尚“年轻”的退休老師也深受感动,<br></b><b>谢谢新时代中的这样的好集体,<br></b><b>谢谢学校与学院领导曰理万机中始终惦记着我们,<br></b><b>更要谢谢这一周一直穿梭在各处送温暖的118工作室的老師们!</b></h1><div><br></div> <h1><b><br></b></h1><h1><b>拜访吴人坚夫妇的视频</b></h1> <h1><b><br></b><b>拜访倪德強老师,佩带党徽的神圣形情</b></h1> <h1><b>结束语:<br></b><b>借用张志鸿老师的表揚诗作为结束语的序<br></b><b> 农历节气年复年,<br></b><b> 今曰大寒春意馨。<br></b><b> 走访慰问前朝老,<br></b><b> 学院生命后继盛。<br></b><b>为使退管工作队伍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我们还要发现和培养相对年轻的退休教职工,坚持以老带新的传统,建立一支有爱心、有热情、有能力的为老服务的团结和谐的志愿者队伍。形成为老服务:“有人想、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做”,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形成学院为老服务工作有传承、有新意、可持续、可拓展的氛围。</b></h1><h1></h1><h1><b> 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工党支部、老教授协会</b></h1><b> 2018年1月24日</b><div><b>制作:HYY</b></div><div><b>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b></div><div><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