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是一年腊八节。微信群里友们以粥为题,吉言多多,福祉多多。喝碗粥在我们中国百姓餐桌上那可是能喝出乡情与亲情来的,据说国人喝粥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以上,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黄帝初教做糜”由此而说。传说中南宋时陆游在古稀之年,以粥为伴,食爱有佳,活到85岁,不仅牙齿完坚,且耳聪目明。小小粥品虽不起眼,却自古深受国民百姓的喜爱。</h3> <h3>本人不光好粥,还在收藏中存有两个民间粥罐,瓷质,视之抚之亲切有佳。一为很开门的清朝顺治年间的青花花卉粥罐,一为民国粉彩人物粥罐,品像完好。所谓粥罐就是百姓专门盛粥的罐子,造型多样,品种不一。其特点是口大腹阔,与其它罐不同的是罐两侧都有系口,便于提携,史上官府民宅多使用,文学艺术中多有记载。</h3> <h3>这件顺治景德镇青花瓷粥罐高、宽各约20厘米,质地紧密,手感沉重,青花发色青翠,包浆柔和。周边绘有青花花卉,简明舒朗,布局合理,手艺精湛。两侧有系绳孔眼,罐底涩胎无釉,典型顺治期器物。</h3> <p class="ql-block">粥罐流传实物出现在明未清初,到清代顺治朝生产量加大,当时以青花釉色为主,罐底不施釉,装饰绘画一般有人物、山水、花卉等。到康熙时圈足为双层台阶,乾隆后的圈足就开始制成所说的“泥鳅背”。乾隆以前的双肩侧有四孔,最早是为提携穿绳,后改穿金属环,再后来又改为饰物系。据民间传,因明未清初政局动荡,人们由于对稳定生活的渴望,借“粥罐”与“州官”的谐音,向往高升改世,以求造福。</p> <p class="ql-block">这只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粉彩故事人物粥罐,通高22厘米,腹径20厘米。此时的粥罐制做技术更加规范,己由四系孔改为两肩系钮造型(如图),广口封盖,粉彩绘制,色彩丰富,仕女画栩栩如生,有的部位施以了描金工艺。</p> <h3>侧背面书以诗句、纪年、出产地和人名落款。绘画与书法前后互应,时代特征明显,全绘品,整体完好无损。此罐盖纽做成吉兽类,这也是清未民初的一大特点,类似粥罐无论在造型与绘画、诗书都应合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独特的实用性。<br></h3> <h3>可谓:<br> 粥罐古传载史迹,<br> 自得五谷锦豆香。<br> 民间风尚今犹在,<br> 浓粥亲情一罐装。<br>历史留下千百年来实物的印证。粥罐完美,粥香正浓。一一一吴鹏 2017.1.2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