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打豆儿酱

若榖文集|RUOGU

<h3>  过了腊八打豆儿酱是咱老北京百姓的规矩,&quot;豆儿酱&quot;按老北京的说法不能叫'做',您要说是&quot;做豆儿酱&quot;就怯勺了,那得说&quot;打&quot;,叫打豆儿酱,就像您管做出租车叫&quot;打的&quot;一样。话说回来,泡腊八醋的功用之一,除了就饺子,就是吃豆儿酱时沾着用了。</h3><h3><br /></h3><h3> 早年个,一到腊八,祖母除了熬腊八儿粥、泡腊八儿蒜,就是忙呼着到肉铺买肉皮,这得赶紧下手,下手晚了肉皮是买不到的,因为到肯节儿上,家家都得打豆儿酱。在打前祖母便黄豆、青豆用水发好,再买些豆腐干、熏干、土豆丁什么的切成丁,最吃功夫的就是煮肉皮,得把肉皮熬烂、堂熬浓,最后在切成小丁儿再放回汤锅里,把黄豆、青豆、豆腐干、熏干、土豆丁什么的,一鼓脑儿放进去,家里讲究的还要放些蚕豆、花生米。等熬的差不多了在放上酱油。</h3><h3><br /></h3><h3> 等豆酱打好了,倒在钢种锅里,上面盖上锅盖,放在屋外或窗台上等着冷却凝固。</h3><h3>  豆儿酱冷却后像琥珀一样晶莹,从透明的猪皮胶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色的豆和其他原料,不用说吃,就是看上几眼也让人赏心悦目。过节的时候,或自己个儿家里人或来了客人,崴出一块,再倒些&quot;腊八醋&quot;,色味香俱全,年味儿十足。</h3><h3>过了&quot;腊八儿&quot;打豆儿酱</h3><h3>  豆儿酱不是什么&quot;大菜&quot;,既不能登大雅之堂,也名不见经传,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北京冬季严寒,尤其春节前后更是寒气袭人,豆儿酱虽是用来佐酒的凉菜,但其主要原料却是补热暖胃的,数百年来,北京人的饭桌在春节前后都离不开这道小菜。中国人有句俗话&quot;民以食为天&quot;,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民族和民俗的食品,除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外,其实更是民族历史、风俗和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不可少的物质。</h3><h3>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像北京春节期间的做腊八蒜(醋)、打豆儿酱、放鞭炮、守岁、拜年、逛庙会等等,都不可缺少,少了一项就没有了年味儿。如果我们能将春节的习俗完整保存下来去&quot;申遗&quot;,大概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功的。</h3><h3>  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不能可有可无。春节就要到了,到时候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包饺子、吃年夜饭,饭桌上再端上一盘自家&quot;打&quot;的豆儿酱,这种喜庆、欢悦是无法形容的。如果窗外还有爆竹声映衬,更是年味儿十足,让人终生难忘。</h3><h3>  我是老北京人,对豆儿酱情有杜独衷,普普通通的&quot;豆儿酱&quot;寄托着咱北京人对春节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过豆儿酱,大地就要回春,春暖花开的日子就不远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