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融水县,有一个人长年行走在乡村、山野间,只为找寻散落在其间的古代碑刻,然后抄录、拓印、整理,这个人就是融水县古镇文化研究会的冯志强。<br><br></h3> <h3>缘起:由练书法爱上拓碑<br>在读中学的时候,十八岁的冯志强喜欢上了书法,每天都照着书法字帖写呀、练呀,可是没什么进步。一天,他和朋友去钻山洞,看到了石壁上刻有文字,喜欢书法的他立即停下脚步,仔细察看了这幅摩崖石刻,这是一幅宋代的榜书“西峰之岩”四个大字,旁边还有小字年款,石刻比人还要高。这一刻冯志强感到非常震憾,他想如果能把这幅字印下来,每天看一看是多么美的事。说干就干,他找来纸和墨,来到石刻前,却不知如何操作,一张大白纸,按住了这头,那头又垂下来了。两只手按,又腾不出手来涂墨。瞎弄了好一阵,只好无功而返。自此以后,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却总是失败。一次,冯志强带着材料,再次来到了山洞里。由于当天是南风天,石壁上很湿,当他将纸往石壁上按的时候,纸立即就粘在石壁上了。冯志强将纸稍稍按平,然后就用自制的布包醮着墨汁涂在了纸上,石刻文字立刻就显现在纸上了。虽然因为纸还湿润,造成了墨有些洇,字迹模糊了,冯志强还是非常高兴,毕竟能将石刻文字复印出来了。<br><br></h3> <h3>坎坷:求师无门<br>第一次复印出石刻的文字,让冯志强信心满满,无数次的进出这个山洞,只为能复印出完美的作品来。可是,拓碑是专业性很强的技艺,光靠自己摸索根本不能拓制出好的拓片。冯志强想向人请教拓碑的方法,他来到县博物馆咨询,可工作人员说他们也不会。冯志强又到图书馆、书店查找关于拓碑的书籍,都没有找到。虽然他没办法学到拓碑的正确技艺,他仍然没有放弃,他到处寻访哪里有碑刻、石刻,并抄录碑文,以便以后能把碑刻拓出来。<br>冯志强听说柳州柳侯祠有很多碑刻,还有专业的拓碑师父,他立即去了柳侯祠请教。当柳侯祠工作人员听说冯志强的来意后,却婉转拒绝了他的请求。冯志强又到了桂林的桂海碑林博物馆请教,他们也是以冯志强是民间人士而拒绝了。<br>多次的求师被拒,冯志强仍然不放弃,坚持着访碑、抄碑、拓碑,他也渐渐摸索到一些经验和方法,已能拓出比较清晰的拓片了。<br><br></h3> <h3>转折:得遇名师<br>时光飞逝,转眼过了近三十年时间,冯志强对拓碑的热情依然不改,反而因碑刻的记载内容认识到了碑刻的重要性。他也因一些曾经访查见过的碑刻,不久被破坏、遗失而深感痛心,更坚定了学习拓碑技艺的决心。<br>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冯志强从网络上学到了很多拓碑的经验,还了解到河南洛阳有位拓碑名师裴建平,是洛阳市金石传拓项目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洛阳传拓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武则天研究会会员、中国古都学会会员单位偃师古都学会理事、河南省偃师市文物局商城博物馆特邀拓工,洛阳师范学院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特聘拓艺师。冯志强萌生了去洛阳向裴建平求教的想法,经过联系裴建平老师,他不远千里的去到洛阳,开始了系统的学习拓碑技艺。裴建平老师也有感于冯志强对拓碑近三十年的不懈追求,毫无保留的将自己首创的“清水上石、扫纸入凹”的先进拓碑技艺传授给他。名师的尽心教诲、学生的诚心学习,冯志强很快领悟了裴建平老师提出的“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的二十字拓印标准。<br><br></h3> <h3>传承:拓碑不止,只为留住历史<br>从洛阳回来后,冯志强几乎每天骑着“油狗”往来于古寺庙、老村落、旧宗祠,还是做着访碑、抄碑、拓碑的事情。他总是一个人,带着他的拓碑工具、纸墨材料做着别人不理解的拓碑活动。有朋友问他,你一个人做这些事不闷吗?冯志强说,看到一块碑,读着碑上的文字,仿佛是在与古人对话,怎么会闷呢。你做这些得钱吗?冯志强说,拓碑只是我的爱好,我没有想着从这上面赚钱。那你做这事有什么意义呢?碑刻记载的不仅是简单的文字,还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由于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以及现代化城市的推进,有许多碑刻在日渐消失。我记录、拓印这些碑刻,就是为了将来仍然能从我的记录和拓片里看到历史。<br><br></h3> <h3>责任:协助博物馆发掘珍贵碑刻<br>2016年9月,因旅游开发而将发掘曾经被掩埋在老君洞里的历代碑刻,冯志强不计任何报酬,义务参加了整个发掘过程,并发现了部分珍贵的碑刻及摩崖,如宋代的《老君洞图碑》、太宗题《御书碑》、黄杞题《水月洞天》、《林定题名》、李演《真仙岩重刻明道先生语》、吴道子《北斗七元星像》;明代的王法撰《重建鲍公亭记》、龚一清《题老君洞诗》、蒋行可《清静经》、吕景蒙《题真仙岩诗》、卢夔《题真仙岩诗》;清代李翘林《景滁亭碑记》、《水月和尚舍利塔碑》等。<br></h3> <h3> 至今,冯志强寻访记录了融水、融安的两百多处碑刻,拓印了一百五十多张碑刻拓片。他说,他的愿望是拓遍两县的碑刻,将来写一本《融县碑刻集》,算是为融县历史传承尽一分力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