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夫唱妇随,妇唱夫随。是世间的一种说道,常见于对夫妻的褒奖,是对一种家庭生活的直白描述,脑间生成的客观印象 ,发自内心的由衷感慨。也蹉叹:你看那两口子,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小利和西兰,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眼中的一对好夫妻。</h1><h1> 我认识小利,早于西兰。小利的父母亲,文革前从北京调省里工作,因为我们两家都住在新城大院里,免不了经常在一起玩耍,小利虽小我6岁,但常来往,对脾气,终成为无话不谈,无所不为的发小,不是兄弟,胜似兄弟。</h1><h1> 小利,大个子,美男,俊模样,红颜亮目,举止大方,含蓄腼腆,音咽,磁性,内向,沉稳,思维敏捷,惜语,不乱议论表态,为人谦和,笑容满面,真诚流出心底,眼里透出和善。忘不了我们小时在一起,玩遍了新城的角角落落,爬城墙,打炮仗,东西楼顶放风筝,翻墙上房,养鸽子,逛鸽市,踢毽子,扇包子……。更忘不了文革期间,我们同病相怜,患难与共,共同打探消息,传递信息,有意在造反派出没的地方埋‘地雷’,偷撕大字报,用纸蛋枪打窗玻璃,搞恶作剧,发泄心中愤愤不平的情绪!沿着下乡,考学,大学,工作一路走来,最终选择在政法系统,从事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业,担纲起律师的责任。</h1><h1> 西兰,大家闺秀,亮丽可人,矜持端庄,性格外向,快言快语,思维缜密,有腔调,不屑,不吝,不怵,不糊,说一不二,有主见,端得住,办事颇有男子风范。她有定力,有心气儿,人到中年,硬是重打锣鼓另开张,砸掉体制饭碗,改学法律专业,凭借自身聪慧,刻苦研修,通过了国家第一大考,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着实让人钦佩,刮目相看!</h1><h1> 小利和西兰,两口子从事同一种职业,举案齐眉,生活工作两不误,有了一块共同的天地。在业务上,互通有无,相得益彰,有商量,有争论,拾遗补缺,业务做的风生水起,为民请命,为企维权,大江南北,飞来飞去,不顾车马劳顿,不畏劳苦艰辛,赢得了客户,积攒了名气,业内落下了好的口碑。</h1><h1> 在他们眼里,我是他们的大哥。记得93年公司成立不久,为了能给公司带来利益,西兰主动联系熟人关系,落实紧俏物资,还以自己的信誉担保,借款垫支予以周转。后来在运作中出了问题,西兰又主动担责,出面协调,最终消除了隐患,得以化解了矛盾。</h1><h1> 记得90年代初,小利和西兰请我们去南大街吃新上市的肯德基,时尚,稀奇,那是我第一次吃肯德基。当时那玩意儿,还不被世人所接受,一般人还消费不起,店里没有几个人,西兰买了一大堆吃食,小儿子辰辰,急切的端着一盘吃食,忙不迭的跑过来,一不留神滑倒在地,把盘中的吃食撒了一地!西兰没有训斥孩子,立马清理了食物,我觉得挺可惜的,叫西兰大可不必,浪费破费。西兰坚持重新点了吃食,真让我们脸上挂不住!盛情难却呀!</h1><h1> 还记得,90年代,市面上大兴卡拉ok,小利邀请我去建国饭店唱歌。小利和西兰早已熟门熟路,门清。我是门外汉,初来乍到,眼热,心跳,不自在,手心直出汗!溜了几圈,在小利和西兰的指导下,渐入佳境。在以后的应酬当中,自我感觉就好多了,挥洒自如,迎来送往,得过且过,还得到不少朋友的认可,这都得益于小利和西兰的指点帮助。</h1><h1> 忘不了,我的至亲出了点状况,我心急如焚,求助于小利和西兰。他们设身处地,急家人所急,在积极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中肯的提出干预方案,尽快的安抚了伤痛,舒缓了情绪,回归正常思维,使其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为此,我心存感激!</h1><h1> 走过的日子, 看不尽的风景,小利和西兰有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都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宽容,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微笑向前,善待晚年的自己,这才是你我的初衷。</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