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难守

干城之将

去的早了,门久扣不开,就在院中徘徊。恰得刚好是多难多事的时候,我在那,你也在那。鲁迅先生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也要你度尽劫波,更要你兄弟还在。前几天看《建军大业》,里面的会昌战役,闪了几个镜头就过去,估计看的人不是熟悉的没几个有印象。<div>其实,会昌战役的惨烈,在现代史中都不多见,解放战争的长春围城可能凄凉,但也没有这么惨。摘录:张国焘后来回忆说,参加过会昌战役的陈赓,曾经向他描述过这次战役的经过,陈赓说,会昌战役是他所遇到的第一个恶战,比他两次参加东江战役的战况还要激烈,尤其是在会昌城下,进行肉搏战的时候,双方作战的中下级干部,多是黄浦同学,他们不仅彼此认识,而且有许多是儿童时的好朋友,他们在黄浦时或者是同队同班,在军队的时候或者是同营同连,但在肉搏战中,竟彼此叫着小名或者诨名叫骂,那边骂这边,中共为什么要造反,这边骂那边,你们为什么要做反革命的走狗,双方都有些人一面像疯狗一样的混杀,一面又忍不住在那里暗掉眼泪。</div> <h3><font color="#010101">那时候陈庚23岁,林彪20岁,粟裕20岁,对面敌军的指挥官是他们的老师钱大钧34岁,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师师长。第一军成立于1925年,成立时军长蒋介石,军代表廖仲恺,政治主任比较牛,无论是什么时候都牛,叫周恩来。“中山舰事件”以后,第一军的共产党员大多离开第一军,多是去了第四军,记住这个番号,至今还在影响我们。第四军是粤军的老底子粤军第一师扩编,军官大多是保定军校学生,后来成立黄埔军校时,多数教官又是从第四军中抽调的,比如钱大钧,比如陈诚,而钱大钧又是保定军校里陈诚的教官。就这一个人就如此复杂,是第四军出身,黄埔军校的教官,后来南昌起义的主力是第四军的一部分,也就是叶挺部,而叶挺手下多是从第一军逃来的黄埔学生。于是,从双方主官讲,就是老领导带着他的学生打他以前老部队里自己的学生(南昌起义时第四军分解成三个部分,叶挺是副军长,手里主要的部队是第十一师),试想一下,那个不是兄弟呀?</font></h3> <h3>再提一句,钱大钧最辉煌和出名的不是一路把南昌起义部队打散了,而且打的无数名将伤残病散(没死,死了就不会是后来的名将了),钱大钧最辉煌的职务是军统局局长,没错,就是局长,戴笠一直是副局长。1938年特务处扩编成军统局,戴笠就是副局长,而且副了很久很久,1945年和孙立人一起被授予少将军衔时还是副局长。正局长换过很多,其中有一任就是钱大钧。</h3> <h3>1959年,功德林改造的战俘特赦了十个人,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除了陈长捷全部是黄埔生,还是五期以前的学生,理论上全是周恩来的弟子。有人说卢浚泉不是,1924年他是黄埔的轮训生,理论上的第一期。宋希濂25年经陈庚介绍加入共产党,26年退党。杜垏明的亲弟弟是共产党员,24岁被杀。这里忘了一个还在功德林里关着的人:文强。就是这个名字,你们知道重庆那个是重名,想起他是他也能给这个文章做个见证。文强也是共产党出身,还是红一师的政委,后来加入了军统。如果大家精通主席家事,应该记得主席的妈妈叫文七妹,文强就是文七妹的娘家侄,所以他的表哥就是主席。这可是一个妙人,功德林改造,不写悔过书说:毛泽东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红一师),周恩来是我老师(黄埔时,而且周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黄埔时他是新兵班长),我有问题是他们没教好,要写他们写去。还有名言:文家人只会写正气歌,不会写悔过书!由此可见,主席也是文天祥的后人呀。</h3> <h3>这些人见面时候说了很多话,在很多不同的回忆录和官方记载里都有,不重复了。核心问题是,从1924年到1956年,32年。如果从真的用刺刀开始互相捅算起,大约30年。也许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大家颠倒了一遍,死去的人不会再站起来,活着的人还要往下走,中间有很多事发生,在过程中,谁也不知道谁对谁错,而我相信,他们当时都应该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最终,也都走到了一条路上。</h3><h3>回到标题,现在人人都知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有几个人记得下面的那句话: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能挺下去,看见结果太难了,所以《易经》坤卦说: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只要觉得对了就好了,没必要自己看见胜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