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新村的记忆......

天音

<h3>  今天趁天好,去武昌办事,途中到桥头堡看了下。返回时,在大桥上俯眺汉阳城区,无意中想到,去找一下过去的印迹....(总在心里相约,一直未能如愿)。</h3><h3> 前两天就听说,建桥新村片区确实要动真格拆迁了。(其实在武汉老小区,同比,建桥新村片区房屋主体大部相对坚固、应属规整。其间还进行过加层、外墙改建及楼栋间绿化重建,增加了不少健身器材、改善了一些活动场地....)。拆迁,对居住了几代大桥人来说,确实是很大的事。近两天群里热议(一夜间,群员聚增至500上限)。</h3><h3> 在我的印像、感受中,建桥新村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正能量浓厚、正统规范、有素养、超前卫的一片"铁话"天地、让人流连忘反、亲暖如初的老家。自然成为我们情感投射交点所在。这块土壤,曾滋润、伴随几代大桥人的成长,从这里走出太多的能人志士,它代表汉阳的起步历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倍受外界青睐羡慕......作为大桥人的一员,一直都有一种优越感......</h3><h3> 有太多挥之不去的记忆......我不得不改道建桥新村片区...... &nbsp;</h3><h3> 沿路所到之处,自有久别重逢、触物兴怀之感,往事历历、记忆犹在......后悔没带相机,用手机拍照(有点雾霾,影响效果)记下。这些照片、文字,些许值得保存留下。</h3><h3><br /></h3> <h3>先路过桥,就先说说桥.....</h3><h3>武昌桥头堡二层平台---纪念碑。高高直立着的大型管桩柱体上面是什么造型你知道吗?我仔细看了一下,原来是一个最初型号的打桩机模型。这种型号的打桩机,至少当时是国内首创。</h3><h3>另有图证,雷峰在此碑前还照过相(我有图片,之前网上发过)。</h3> <h3>桥上俯拍,或许纪念碑顶上的振动电机才一目了然。(就近,在跟前是不易看清全貌的)</h3> <h3>风彩依旧</h3> <h3>只是桥面两侧路灯已改过</h3> <h3>其实在这个位置,看动车、火车呼啸而过也是一景,至少是近距离体验</h3> <h3>还是原来的灯、梯.....最上层桥面上的青松,越发粗壮挺拔...</h3> <h3>后增加的电气化铁路线</h3> <h3>原灯?造型一样</h3> <h3>原来的灯、一直这样。如换新得专门定制。暗线已改明线...</h3> <h3>简洁、大方、实用</h3> <h3>想起小时候留影照像,很想又舍不得,总是看人家照像.......</h3> <h3>粗壮的青松,已快横跨行道...凡到了大桥的人们(五湖四海、南来北往),自必与它见面。它才是一直与大桥相依相伴、日夜坚守的忠诚卫士!....</h3> <h3>最大的不同,江水变蓝了...但,雾霾笼罩未消....</h3> <h3>轻微雾霾、薄雾未消、两者都有....?</h3> <h3>武昌桥头堡下,每次横渡长江的起点处。不知道,毛主席多次畅游长江也都在此下水吗?也许在游艇上沿梯而下.....</h3> <h3>有点像广告</h3> <h3>桥头堡上的吊灯、拱顶,依然很有特色。</h3> <h3>龟山上的电视塔,岿然耸立(上层有手机广告)。不知道它与武汉的华中第一高楼,哪个更高?龟山上的仿古建筑起到多大的景观效应?</h3> <h3>近处晴川阁(从这个镜头位置看,汉阳江边楼栋太少,与汉江对岸的汉口呼应相比,晴川阁不免有一丝孤楼之感)。在汉阳桥头堡上游靠近江边,十多年前曾盖起几栋高楼(当时的武汉市长赵宝江,后上调教育部还是住建部?),这几栋楼房,后来听说考虑防洪拆掉,下游的晴川饭店保留。</h3><h3> 江边片区,是小伙伴们一起追逐、赤脚玩耍、散步、放风筝的好地方,一到盛夏,人气看高,很多家人一起到此乘凉,大人小孩在江边游泳避暑,照相留影……玩的好不开心、不亦乐乎!</h3> <h3>桥工处还在。记得在楼前的篮球场还看过局篮球队与省队的比赛。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这样的场景,现在很难再见.</h3> <h3>山坡---上桥楼梯。小时候上大桥玩、去武昌的必经之路....</h3> <h3>上桥坡路</h3> <h3>土路早已改为水泥板路</h3> <h3>铁道下桥洞(过去没有,行人直接过铁道,道口有专人护守,火车来时,铁路两侧横栏放下。早已拆除,桥洞后建)......</h3> <h3>楼栋前横幅。路边右拐是大桥居委会。左边是莲花湖北门。中间是建桥小区其中一条主干道。</h3> <h3>拆迁横幅</h3> <h3>墙外是莲花湖</h3> <h3>仔细看,车旁老人前面还有烧煤的小炉......</h3> <h3>建桥小区主干道。看样子,真的要动迁了,到处横幅拉起</h3> <h3>有关文件规定已上墙</h3> <h3>护桥部队还在。战士的服装全改为迷彩服。</h3> <h3>当年,可以说我们一代大桥人都在此照过相</h3> <h3>上桥上铁道层链式扶手楼梯,现改为铁杆扶手。好多人都在此照过相.....</h3> <h3>桥头堡大门。门上部明显水迹,尚待维护.</h3> <h3>万里长江第一桥--标识明显。堡内电梯收费服务员说,本地人很少,大部分是外地人。门前岗亭、扶栏是后设的......</h3> <h3>2013年才立牌?早该就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h3> <h3>桥头堡内雕像维护保管完好</h3> <h3>经过数次撞击的桥墩,依然坚如磐石。</h3> <h3>桥下绿树成荫。98年洪峰接近此地面.防洪人员24小时巡守....</h3> <h3>桥头堡内,楼梯已封,电梯开放。当初不收费,现在单次2元)。在大厅内驻足片刻,想起上初、高中时,经常早锻练在此爬楼的情景.....</h3> <h3>吊灯完好。不知灯罩换过?个别壁灯损坏待修复......</h3> <h3>当年的洗澡堂、理发室,(楼型重盖,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想起每个周末,提前买票洗澡,排队理发。理发师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面对社区服务中心右边那一栋位置,之前是煤店....</h3> <h3>25栋一楼东侧同学家,成为圆通快递处</h3> <h3>当年的汉阳铁中。已无原型模样。车前两人,像是二栋的何建武和四栋的"小邦"。.</h3> <h3>当年的局食堂(原址)。现在已不是原来的样子。记得在里面吃过饭,每次进去香味扑鼻.其中有次是学校宣传队在俱乐部演出前。记得俱乐部职工有个红鼻子.....在俱乐部前面的篮球场及周边,铁中的很多班级,都在此随着广播做课间操......,..俱乐部的位置早已改成招待所,铁中之地重建设计院,旁边新建大桥俱乐部......</h3> <h3>小学三层楼还在,依旧书声朗朗......建桥新村片区,没有大的停车场,车子大都停在楼栋间或路边)</h3> <h3>公安处大门(改过,没以前好,后来交地方管辖)。小时候经常进去玩,看警察叔叔们打乒乓球(公安处有很多熟人,不会忘记。方毅局长之前曾任公安处长)....旁边的小邮局后改为小银行,还有旁边的煤球场,都早已不在.</h3> <h3>当年的医院门诊楼,之前是三层红楼局党校,医院改建过两次。现为局资产管理中心。原五楼是局租赁公司、防疫站站长办公室、施工处摄影组、之前局卫生处也在....局机关大楼及周边也几经改变......(篇幅有限,再叙)</h3> <h3>前局老总赵煜澄两老在小区休闲...</h3> <h3>  结束语:建桥新村片区,一方历史、饱经苍桑。它像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实际情况是:栋栋都有不少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经不起动迁的折腾,需要的只是一个宁静祥和、安定的平实生活,有的希望能够陪伴自己熟悉的环境走完一生,舍不得离开,有的在流泪,不愿打破平静、失去心爱的家园),......它沉淀了大桥几代人的青春光影。邻里间的亲情相依、友好相待,时时充满暖意、处处呈现和谐。有一种难以完表的人情、温馨、熟美...无不体现出大桥人的"铁话"特质。它承载着太多的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欢声笑语.....生活在这片热土,很是舒心如意,一切习惯、安适无忧。它确似一个背山临水、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如同一个小社会,是把大家黏在一起的"桥世界"。它留下了永久的孩时印记、记录了几代人的成长足迹,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年华,展示过我们的风采英姿。多少年来,无数桥梁人,都从这里出发,如今这里已成为我们心灵的必然归宿.......唯有眷恋,没有舍弃。(一个小小的"大桥博物馆",容得下2800户人家的情怀?)。父辈人用毕生的付出,换来的这片江山,责无旁贷地理应由我们这一代撑起(当然更多的是桥文化和精神财富)。愿"桥世界"的天空,艳阳高照、更加明媚!把梦掌握在自己手中。追求才有希望,努力皆有可能。需要的是:凝聚、共识。........</h3><h3> 出生、玩耍、上学、在这里长大......走在这片土地上,见面都是熟悉的面孔,听到都是熟悉的声音。多少年来留下了难忘的印记、太多的往事、满是回味,......</h3><h3>拍下照片,记录文字,多少可以留下一点慰籍和念相。</h3><h3>限于篇幅、时间有限(视频未列),下次详叙......待增补:局机关楼及周边的变迁、铁小、铁中(本部)、俱乐部、篮球场及莲花湖的故事、局幼儿园、维修队、高干楼、煤球厂、小银行、幸福村、凤凰山及山下供应站、粮店、邮局、菜场、局工会活动室、印刷厂、小车库.....还有电厂旁的18、19栋、凤凰山后的零几栋...)。它们每一个,都有留下几代人的记忆故事.....</h3><h3>(以上图片手机拍下,未与修图,自然、真实最好。我已看过数遍,一则是纯粹的熟悉、亲切,一则是积淀了太多的挚着、深爱。留念回忆之中带有一丝依依不舍...)</h3><h3> 最后, 提前祝大家春节愉快!</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