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汪口村,因处于两河汇合处,村前碧水汪汪故得名汪口。</h1> <h1>汪口由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创建,千年以来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当初创村就期待后裔如水长流不绝,因此村庄又名“永川”。 这是千年古街。</h1> <h1>汪口是徽州府城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也是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的水运码头。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至今还留有很多徽派建筑,除了千年古街,还有古朴典雅的“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和“养源书屋”等民居。</h1> <h1>宋代以来,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进士5人,举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的文武官员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书乡”之称。</h1><div><br></div><h1> </h1> <h1>汪口的古山林、古埠头、古商业街、古祠堂,村内十八条古巷的商宅、书屋、民居和官第等古建筑,现在完好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h1> <h1>汪口是典型的宗族社会乡村,有祠堂,有不同年代编写的家族谱系,由户长——房长——族长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掌握着“三田”的收支以及制订村规、祠规、乡约和“开祠堂”处置村中事务的权力。</h1> <h1>规约内容大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也有从业勤劳,崇尚节俭,重视教育,尊敬长老,济贫救灾,抚孤恤寡等日常行为准则,小到护林防火,禁止赌博等生活规范。</h1> <h1>祖宗谱系和牌位</h1> <h1>祠堂里精美的戏台。</h1> <h1>一经堂坐落在李家巷中段,主人俞念曾是乾隆时的五品官。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厅堂里拜的是朱熹朱夫子。</h1> <h1>还有人家居住呢,又要开放参观,真难为人家了。</h1> <h1>原来家塾里教学工具,有笔墨纸砚,算盘,有上下课用的手摇铃铛,还有先生用的水烟袋。给人生动的想像依据。</h1> <h1>千年老街上普通人家的堂屋,布置古色古香。趁人家开门时抓拍下来。</h1> <h1>作为南来北往的通商码头,村里曾经设有船家的行业商会。</h1> <h1>船会进门处的柜台帐房。</h1> <h1>船家曾经的用品工具,蓑衣斗笠箩筐扁担等。</h1> <h1>插着竹篙的带棚小木船,现在河里竹筏多,大概是旅游需要。</h1> <h1>各种旧时木器。</h1> <h1>俞氏宗祠位于村东头,建于清乾隆元年,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整个祠堂以细腻精湛的木雕工艺见长。</h1> <h1>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都精心装饰雕琢,采用深雕、透雕、缕空雕的技艺,人物鸟兽,山水花果无不精巧传神。</h1> <h1>这么大的建筑梁枋檐栋处处都精雕细刻,以至于这个宗祠建了十几年才完工。</h1> <h1>祠堂后门雕刻精美的门楼。</h1> <h1>从半开的院门看见村民院里的兰草,清雅脱俗!</h1> <h1>一些人家院里结子殷红的南天竹,为生活增添了红火的气氛。</h1> <h1>婺源卖菊花茶的店铺很多,那种金丝篁菊干花颜色依然金灿灿的特别漂亮,一朵花泡一大杯。终于看到一家院里正在盛开的新鲜黄菊花了。</h1> <h1>威风凛凛的大公鸡。</h1> <h1>肥大的鱼正被晒成干货。</h1> <h1>一条条狭窄的小巷虽然古旧但都干净整齐。</h1> <h1>街巷和人家大门上形形色色的标牌,有卫生责任人,有村文明准则,有党员经营户,有党员服务微岗位,有信用户,还有家训,真有到了文明教化之乡的感觉。</h1> <h1>村头古树下,河边,桥头,到处坐满了写生的学生。</h1> <h1>山绿水清,风景如画。这个有丰厚儒家文化底蕴,有全套封建宗族制度历史,和徽商文化历史的江南小村,不仅秀色怡人,也像一个活的博物馆,游人从中可窥历史一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