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芳华

黑白~翘

<h3>  借带孩子了解历史知识,偷得浮生半日闲跑到大邑县建川博物馆参观,当走进文化大革命展馆时,童年的记忆像碰翻潘多拉魔盒一样,瞬间充斥我的情绪,70年代的物与事犹如幻灯片浮现。 </h3> <h3>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的单位: </h3><h3> 我们的单位是一个集监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监狱。产品有砖瓦、东方牌卡车、汽车零配件等等,我们那里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医院、派出所、电影院、铁路、火车、集体食堂、集体澡堂等等,俨然是一个完善的社会体系。 (这张应该是80年歌咏比赛照片)</h3><h3> </h3> <h3>在哪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我的出生差点被送给一个养鸭子万元户😨!(那时的万元户可抵现在的百万吧)因为所以我从小就是一个假小子😂。</h3> <h3>  随着思绪, 拉开尘封的70帷幕,带你进入我的70年代!我的童年,没有华丽的粉饰,唱着"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只有大自然的色彩,伴随着鸟鸣虫吱晨昏相守。 虽物质较为匮乏,吃两份钱的冰糕、吃"宝塔糖"拉蛔虫、吃鸡等于过年。但精神异常充足,玩打沙包、翻石子、斗鸡、打硬角、攻城、跳橡皮筋、划过三八线等等…。</h3><h3> 那桩桩件件,那点点滴滴,已然成为挥之不去的心头烙印! </h3> <h3>学校附近那些事</h3> <h3>现在忆苦思甜的老板们,爱心慈善捐助的往往都是这样的教室状况。这也是我们那时的标配教室。</h3> <h3>因那时生活物质、娱乐匮乏。那时拿定额粮票的老师,真真正正是在教书育人。</h3> <h3>  红小兵改少先队,戴红领巾红旗的一角,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唱队歌,敬对礼。(不是少先队员的还不可以敬礼的) </h3> <h3>政治"罂粟"语文数学教科书📗都是革命元素。</h3> <h3>同学们一模一样的这款书包。文具盒是我手中必备教室凶器。男女同学之间38线的另外一个标配喔。还可以养蚕宝宝。呵🤭</h3> <h3>石头为隔离带,烂木台为桌也能成就,哪个时代的许多乒乓球🏓️高手。</h3> <h3>一般打群架时,老师和家长就会在后面拉着自己的孩子和认识的孩子,大叫着"要文斗不要武斗"。 没有打架时男孩们就用这种方式宣泄自己的精力-斗鸡。</h3> <h3>我可是高手👍弹弹珠(一般书包里会有许多玻璃弹珠,都是战利品)。</h3> <h3>那时的我们基本没有成品玩具,陀螺是自己用一截木头,用小刀🔪刻出来的。</h3> <h3>翻石子。90后的孩子可以说见都没有见过。也就是用5个大小差不多的小石子先放在手心,再把它们全部翻到手背上,最后抛到空中用手再全部爪回手心。港吧!眼👀、手👋、平衡性都训练了。</h3> <h3>叠纸飞机也是一项绝活喔!重要的是飞前一定要哈一口气,这样貌似才能飞又远又高喔!</h3> <h3>翻花、跳橡皮筋在现在也是小朋友的一种玩法。只是道具的材质不同而已。那时翻花用的是橡皮筋。跳橡皮筋用的是废弃轮胎上绞下来的橡胶带。</h3> <h3>两份钱一块的冰糕,是我那时最心心念念的美味零食😄。</h3> <h3>汽水那时可是奢侈品。只有大型国营企业才有制作汽水的加工设备。想买都要靠关系😯。</h3> <h3>爆米花这曾经蒙骗了老外的高科技,现在偶尔在大街小巷还能看见。</h3> <h3>打麻雀和看谁不顺眼的暗器-弹绷子。</h3> <h3>冬冷风嚎嚎、夏热蚊蝇绕🉐️小人书"书店"。</h3> <h3>放学后回家,蜂窝煤炉上烤馒头可好吃😋了。外脆内软。还有每年烧麦秸时的烤鸡蛋🥚、烤螃蟹🦀️美味啊!</h3> <h3>唯一的现代化玩具-发条跳跳青蛙🐸。</h3> <h3>夏天的味道-河坝坝裸泳。男孩👦女孩👧🏻都在一条河里,只是相隔有500米左右。裸泳后就会集体去赶鱼🐟到一个簸箕里。那时的心灵是纯洁的😇。</h3> <h3>生活中的那些事</h3> <h3>供销社,算那时的百货商场了。买🉐️到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买不到的叫特供品只有靠特批。</h3> <h3>洗脸盆、托盘、水瓶、茶盅、镜子…如同这一时期的其他物品一样,它们都会打上"文革"的烙印,如"红灯""红星""工农兵""向阳花"等,甚至机身上标有"毛主席万岁""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和语录,政治色彩很浓。</h3> <h3>每年年底的时候,全厂要开总结大会,职代会,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劳模,三八红旗手之类的 。</h3> <h3>每家必备革命手册-毛泽东语录。</h3> <h3>正常的小孩屁股春夏秋冬都露在外面。讲究点的会给孩子围一条腰围把小屁屁遮一下。</h3> <h3>露天剃须、理发店💈5角钱。</h3> <h3>那时弹棉花都是走街串巷吆喝着为人民服务的。</h3> <h3>江湖郎中🉐️药店。</h3> <h3>赶场集市中的露天饭馆。</h3> <h3>所有的衣服就是三种颜色的,黄、蓝、黑,号称老三色 。</h3> <h3>闷罐铁皮火车是我们当时出远门的交通工具。</h3> <h3>敞篷公共汽车🚌集体出游的交通工具。</h3> <h3>公安局专利警车🚓-偏三轮。</h3> <h3>那时的街道没有红绿灯🚥。</h3> <h3>76年开始计划生育。还好我跑🉐️快。</h3> <h3>收音机、录音机、磁带(小虎队可是我的呕像喔)。</h3> <h3>80初流行起来的迪斯科。动作那叫一个扭🉐️贼兮兮。</h3> <h3>泡妞利器-口琴(我姐夫就这样泡上我姐的)。</h3> <h3>集相声、说唱为一体的革命表演道具-快板(我父亲就很擅长)。</h3> <h3>国家商标注册时的版本(其中那个糖水梨那可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了)。</h3> <h3>红卫兵的标记-红袖章。</h3> <h3>坝坝电影🎬一年能看一、二次。我第一次一战成名就是在露天电影的场地上,裸战一位比我大的孩子获得决定性的胜利😳。</h3> <h3>黑白电视机9寸,在屏幕上面贴上有颜色的玻璃纸,号称彩色电视。上面是蓝色的,中间是红色的,下面是绿色的,看风景可以,蓝色的天空,红色的树木,绿色的草地,如果看人就不行了,额头是蓝色的,中间眼睛鼻子是红色的,下面的下巴和胡子是绿色的。这还是最中间的效果,如果坐在边上一点,看出去的脸都是变形的。电视的内容有《排球女将》、《霍元甲》《少林寺〉等等。</h3> <h3>那时的微信、QQ聊天千里传书工具-邮箱📪。</h3> <h3>等同钞票-粮票。并且还是定额限量发售。(想我3岁就会拿最大票面的粮票去买锅盔,结果是卖锅盔的找不了零钱,在我妈下班回家途中告诉了我妈。被政治教育了第一次)。</h3> <h3>能干妇女显身手-缝纫机。</h3> <h3>男人三大件手表⌚️、28自行车🚲、大前门香烟🚬。</h3> <h3>家家户户交通工具-28自行车🚲(我5岁就会骑这款比我当时高的自行车,骑的是自行车中间三角区。能干吧!)。</h3> <h3>香烟🚬。</h3> <h3>代代相传记忆-胶水粘相册。</h3> <h3>每天必带毛泽东徽章。和工作牌性质一样。</h3> <h3>那时的钟样式基本一样。算一件家电配置了。</h3> <h3>那时的公章也是革命时代感十足(成都铁路局毛泽东思想-五一战斗团)。</h3> <h3>在野朴中进行一种真情的慰籍,这就是真情浓烈到近乎淡泊70芳华。 </h3>